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⑤。故国神游⑥,多情应笑我⑦,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⑧。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拓展阅读

1、的《· 怀》表达了什么感情?

的《·怀》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

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此词怀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上阕以描写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人事并收笔下。

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却另有心得:既然千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主题,专说三国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所游是黄冈,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开头五句写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毕竟是,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所以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

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则以此超越现实。

2、后赏析拼音版

【**--高中作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shì suì shí yuè zhī wàng ,bù zì xuě táng ,jiāng guī yú lín gāo 。

èr kè cóng yǔ guò huáng ní zhī bǎn 。

shuāng lù jì jiàng ,mù yè jìn tuō , rén yǐng zài dì ,yǎng jiàn míng yuè ,gù ér lè zhī ,háng gē xiàng dá 。

yǐ ér tàn yuē :“yǒu kè wú jiǔ ,yǒu jiǔ wú yáo ,yuè bái fēng qīng ,rú cǐ liáng yè hé !”kè yuē :“jīn zhě báo mù ,jǔ wǎng dé yú ,jù kǒu xì lín ,zhuàng rú sōng jiāng zhī lú 。

3、的资料 《论周东迁》

太史公日: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

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没,盖君陈、毕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迁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戡?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敢议田宅。今平王举、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周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是何也?则不鬻田宅之效也。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淄,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孤高。蔫贾日:“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呈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吾故日: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选自《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缪:通“谬”,错误

B.至于乞假以生可也假:借,贷

C.恃齐而存耳恃:依靠

D.修、武、成、康之政 修:修改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周平王不应该“东迁”的一组是 ()

①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

②举、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

③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④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

⑤金陵,王者之都也

⑥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主、周公虽然重视洛邑,但是都没有迁都洛邑的打算。

B.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放弃了祖宗基业,导致东周名存实亡。

C.举齐、晋迁都之例,说明即使是在强盛的时候迁都,国家也会衰亡。

D.周平王如果不迁都,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秦国就没有称霸的机会了。

13.把第三大题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3分)

(2)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3分)

(3)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乏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4分)

参***

10.D

11.B

12.C

13.

(1)现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田宅罢了。(所以……者,……的东西,用来……的东西。1分。遗,留给。1分。)

(2)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烬。(几、几乎。1分。尽,全。1分。)

(3)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虽,虽然。1分。顾,难道。1分。微,衰弱。出大意,1分)

太史公说:学者都说周伐纣王,之后住在洛邑。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周武王营建了洛邑,周成王派召公住在洛邑,占有了九鼎,而周又回到故都丰、镐。到了犬戎打败周幽王,周才东迁到了洛邑。

子说:周朝的失策,没有像东迁这样错误的。从周平王到周朝灭亡,并没有特别无道的君王。周灵王神明圣贤,诸侯服从进贡,然而最终也没有振兴(周室),是东迁的过错啊。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纣,把九鼎迁到洛邑,周成王、周公又增广营建。周公去世后,君陈、毕公先后住在洛邑,是用来增加周王室的威权的,并非有东迁的想法。周公想要葬在成周,而周成王把他葬在了毕,这哪来是有东迁的想法呢?

现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田宅罢了。即使遭受不幸而败落,顶多靠乞求借贷而生存,然而终究不敢动议(卖掉)田宅。现在周平王把王、武王、成王、康王的祖宗基业全部放弃,这就是一旦败落就卖掉田宅的做法。夏朝、商朝统治天下,都有五六百年,他们先王的品德,没有超过周朝的,之后他们败落的情况,也不逊于周幽王、周厉王,可是他们却到了桀、纣时才灭亡。他们没有亡国的时候,天下诸侯都尊崇他,不像东周名存实亡。这是为什么呢?是不卖田宅的结果。

盘庚迁都到殷,是为了恢复殷的旧貌。公迁都到岐,在那时,周人和狄人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有什么困难呢?卫公东迁渡过黄河,依靠齐国而使国家得以保全。齐国迁都临淄,晋国迁都到绛、新田,都是在他们强盛的时候,并不是有所畏惧。其他的国家因躲避贼寇而迁都的,没有不灭亡的;即使没有立即灭亡,也没有能够复兴的。

春秋的时候,楚国发生了大饥荒,各个蛮族都反叛了,申息的北门无法打开,楚国人商议迁都到孤高。蔫贾说:“不行。我们能够前去孤高,贼寇也能前去。”于是依靠秦人、巴人灭掉了庸,而楚国才得以强大。(东晋)峻叛乱的时候,晋朝几乎灭亡了,宗庙宫室全部成为灰烬。温峤想迁都到豫章,三吴的豪族想迁都到会稽,(大家)正要跟从他们,只有王导不同意,说:“金陵是王者之都。况且北方的敌人正很强大,一旦示弱,逃窜到蛮越之地,(国家的)威望和实力就都失去了。”于是最终没有迁都,而晋室又得以安定。王导是个贤人啊,可以说能定夺大事啊。唉,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假使周平王有一个王导(这样的国相),定下不迁都的计策,收拢故都丰、镐的的遗民,而学习、遵循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国之道,凭借这样的形势面对山东的诸侯,齐国、晋国虽然强大,也不敢有背叛之心,而秦国凭什么敢称霸呢!

所以我说:周朝的失策,没有像东迁这样错误的。

4、游金山寺拼音版 游金山寺

yóu jīn shān sì

sòng -sū shì

wǒ jiā jiāng shuǐ chū fā yuán ,huàn yóu zhí sòng jiāng rù hǎi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wén dào cháo tóu yī zhàng gāo ,tiān hán shàng yǒu shā hén zài 。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zhōng líng nán pàn shí pán tuó ,gǔ lái chū méi suí tāo bō 。

中泠南畔石盘陀,来出没随涛波。

shì dēng jué dǐng wàng xiāng guó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qīng shān duō 。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jī chóu wèi wǎn xún guī jí ,shān sēng kǔ liú kàn luò rì 。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wēi fēng wàn qǐng xuē wén xì ,duàn xiá bàn kōng yú wěi chì 。

微风万顷靴细,断霞半空鱼尾

shì shí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pò ,èr gèng yuè luò tiān shēn hēi 。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jiāng xīn sì yǒu jù huǒ míng ,fēi yàn zhào shān qī niǎo jīng 。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chàng rán guī wò xīn mò shí ,fēi guǐ fēi rén jìng hé wù ?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jiāng shān rú cǐ bú guī shān ,jiāng shén jiàn guài jīng wǒ wán 。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wǒ xiè jiāng shén qǐ dé yǐ ,yǒu tián bú guī rú jiāng shuǐ 。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在这里我向江神言明,我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无法归隐,如果我可以归隐却推辞不归那就有如江水一样。

注释:

金山寺:在今江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初生魄:新月初生。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

谢:告诉。

如江水: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5、史记故事:公仪休拒鱼故事

出处《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因为*,不收礼物,守法而被流传后世,教导的学生都很有名,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

一日,就有很多人投其所好给他献鱼。

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

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公仪休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为自己,还不如自己为自己。

点击查看更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084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