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郑人买履》的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2 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4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5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6 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拓展阅读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课文及教案优秀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课文及教案优秀
《桃花心木》是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本课中“不确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作用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不确定”这个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针对关键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并借此串连起事理和哲理的。
确立了这个教学思路,我投入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自以为很充分了,没想到在试讲时却遇到了挫折。学生顺利找到了本课蕴含的哲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不确定”出现两次,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找出来了。我接着问,“你还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学生卡壳了,良久,才有学生找到“比较、锻炼”等不关键的词。课下和指导课的老师一交流,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过早,学生还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怎么能体会出哪个词关键呢?于是,我改变策略,这里先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好,读出语气。“读好这段话,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学生知道读好重音就能把句子读出语气,于是,找出来“生活的考验、独立自主、巨大能量”等,把这几个词读重,果然语气出来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针对这几个关键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的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带着自己的问题研读课文,也正是探究性阅读之所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课文及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磨难。在不幸与困境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四、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回顾课题,点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借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是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一用这种方法。
师总结: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板书:人、成人)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
4、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1 认知目标朗读课文,学会认19个生字,会写其中12个生字。
2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蜘蛛在结网过程中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明白威灵顿将军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小蜘蛛永不放弃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认识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内容。
体会小蜘蛛在结网过程中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明白威灵顿将军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
2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一 谈话导入。
在世界军事史中,有一名被誉为“不败巨人”的英国将军,名叫威灵顿。不管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他所率领的军队总能夺取最后的胜利。很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威灵顿说是一只小小的蜘蛛启发了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15 将军和蜘蛛
二 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再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互动识字:
⑴在黑板上出示词语:
威灵顿 将军 战役 遭受 沉重 希望 编织 失败 尝试可怜 夺取 蜘蛛 部队 毁灭 倒霉
学生各自练读词语,然后读给同桌听,同桌相互正音。
⑵指名读词,强调“遭”是平舌音。
⑶指名读字卡。
3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把你认为自己读得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你能简单说说将军和蜘蛛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提示:什么时候,谁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5质疑问难。
三 理解文章,读懂课文蜘蛛织网的过程。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描写蜘蛛织网的语句。
2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每一个过程中你想对蜘蛛说什么?
3学习作者的详略得当的描写。
A在蜘蛛八次织网的过程中,你对哪几次织网的过程了解得比较清楚?不知道的猜猜蜘蛛是怎样织网的,从作者选择描写的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B重点指导背诵积累描写第七、八次织网的语句,学会作者选择重点的,与众不同的描写方法。
C指名背诵相关语段。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战、击、取、胜
2描红“击”字,然后说说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3学生描红其它的字,强调“战”字的笔顺,在写字本上练习写字。
第 二 课时
学习内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蜘蛛在结网过程中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明白威灵顿将军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
一 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1复述蜘蛛八次织网的经过。
2教师相机板书:
努力六次都失败了→更加小心、快要结好、又被毁掉→认真编织、结结实实、终于织好
3将军看到蜘蛛这样织网,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找出文章中描写将军语句,小组讨论体会将军在每个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
①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痛苦、失望、心灰意冷)
②你也知道失败是什么滋味了吧;(怜爱、同病相怜)
③多可怜的小蜘蛛呀,比我还要倒霉呢;(同情、惋惜、)
④ 我也要再一次尝试;(感动、坚定信心)
4 威灵顿将军的部队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为什么又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6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
二 指导写字。
1 观察生字,强调“败”字右边,“希”字上小下大。
2 师范写“败”和“希”字。
3学生描红练字。
三 拓展。读一读,想想这两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1 坚持就是胜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