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20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全诗翻译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的诗意: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拓展阅读

1、陆游《十月四日大作二选》原文、注释及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铁马冰河入梦来。

(1)此作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组两首,这是第二首。

(2)僵卧:年老多病,腿脚不便,躺在床上。含有寂寞,无所作为之意。不自哀:不哀伤、不悲观、不泄气。

(3)尚思:还在思念着。戍:(音:树)保卫防守。轮台:今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处泛指北方边疆。

(4)夜阑:夜深。

(5)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也指精锐的骑兵部队。冰河:北方冰冻的河流。

光宗绍熙三年(1192),陆游上奏主战,因支者周必大罢相,随即也被罢职。他两袖清,回到老家山阴,朝廷俸禄又时断时续,生活颇为艰辛,再加衰老多病、年近古稀,困顿孤村,僵卧在床,腿脚行动也很不便。然而,即使这样,他“穷且益坚”,报国之志仍然不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首两句表白,他决不顾影自怜,收复故土,忧国忧民,从未失去信心,更不悲观泄气,誓要收复故土,实现复国大业。这年年底,农历十月四日深夜,忽然大作,似有千军万马驰骋而过,“夜阑卧听,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虽然僵卧孤村,心弦却为之拨动,激情澎湃、随着奔赴抗金前线、北方疆场。但我们的人毕竟年老力衰,在这交加的夜阑之时,终于迷迷糊糊睡过去了。哪知,睡梦中他竟真的跨过冰河,挥剑杀敌、披靡向前,驰骋铁马、英勇杀敌。这首强烈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对照当时的现实,又是多么沉痛地反映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

2、《致行》的

零落栖迟,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消愁,主人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识。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唐宪宗元和初(806年),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举考试。不料竟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考试资格。这个意外的打击使人终生坎坷。人在回乡的途中,借兴创作了这首,抒发自己的哀愤之情。

这首首抒情之作,人在回乡途中,将所见所闻,借以兴作,抒发人遭受迫害后的种哀愤之情。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韵,为第层,写劝场面。先总说句,“零落栖迟”与“”连缀,略示以解愁之意。不从主人祝写起,而从客方对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的特色。接着,境从“”而转入主人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有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申“零落栖迟”之意,命意婉曲。“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作者以之自比,“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穿,写出人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墨。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位古人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为了强调这点,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可谓无理而极能尽情。马周度困厄如此,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太宗大悦,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即言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识,言外之意似是:*出路不特途,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岂足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为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声天下白”写主人的*生出奇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声”是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语亦独造,形象地画出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种对人以前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使整篇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汇解》引毛稚黄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情起到积极作用。

3、《秦王饮

《秦王饮》是唐代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主要寄托了人怎样的情感呢?

秦王骑虎游八极,

剑光照空天自碧⑵。

羲和敲日玻璃声⑶,

劫灰飞尽古今平⑷。

龙头泻星⑸,

金槽琵琶夜枨枨⑹。

洞庭脚来吹笙⑺,

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⑻,

宫门掌事报更⑼。

花楼玉凤声娇狞⑽,

海绡红文香浅清⑾,

黄鹅跌舞千年觥⑿。

仙人烛树蜡烟轻⒀,

清琴醉眼泪泓泓⒁。

【注释】

⑴秦王: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⑵“秦王”二句:写秦王威慑八方,他的剑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⑶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注释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因太阳明亮,所以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⑷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劫分大、中、*种。每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火三大灾。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⑸龙头:铜铸的龙形器。据《北堂书钞》载:唐太极宫正殿前有铜龙,长二丈。又有铜樽,容积四十斛。大宴群臣时,将从龙腹装进,由龙口倒入樽中。星:旗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旗星,主管宴饮。

⑹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枨枨:琵琶声。

脚:密集的点。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样。

⑻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瑶殿:瑶是玉石。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⑼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更:作“六更”。

⑽花楼玉凤:指歌女。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狞字大约是当时的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⑾海绡:鲛绡纱。《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⑿黄娥跌舞:可能是种舞蹈。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⒀仙人烛树:雕刻着*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

⒁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这里指宫女。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白话文】

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

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片碧光。

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

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请来了星,

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点,那是乐人吹笙,

秦王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

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更。

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

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杯祝寿歌颂。

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

嫔妃们心满意足,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创作背景】

李贺生平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唐德宗在位时期。唐德宗李适功过都很突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马元帅的身分平定史朝义之乱,又以关内元帅的头衔出镇咸阳,抗击吐蕃;即位后,见祸乱已平,国家安泰,便纵情享乐。

李贺写,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他的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题为“秦王饮”,却“无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句写饮,重点放在饮上。人笔下的饮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的生活,是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这首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这样的词语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更具有直观性。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地的生活。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龙头泻星”极言喝得多。个“泻”字,写出了流如注的样子;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洞庭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作乐,闹了夜,还不满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更”。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更。过去的本子都作“更”,清代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青琴醉眼泪泓泓”,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余意无穷。

4、碧城·其原文、注释及

碧城:道教传为元始天尊之所居,后引申指仙人、道隐、女冠居处。《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上清经》:“元始天尊居紫云之胭,碧霞为城。”十二:极写多。阑干:栏杆。江淹《西洲曲》:“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极写阑干曲折。

犀(xī)辟尘埃:指女冠华贵高雅,头上插着犀角簪,尘不染。犀,指犀角。辟,辟除。《述异记》:“却尘犀,海兽也。然其角辟尘。致之于座,尘埃不入。”玉辟寒:传说玉性温润,可以辟寒。

阆(làng)苑:*居处。此借指道观。《续仙传·殷七七传》:“此花在人间已逾百年,非久即归阆苑去。”

附鹤:道教传仙道以鹤传书,称鹤信。李洞《赠王凤二山人》:“山兄望鹤信。”禇载《赠通士》:“惟教鹤探丹丘信。”

女床:山名。《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

星沉海底:即星没,谓天将晓。当窗见,与下“隔座看”均形容碧城之高峻。

:兼取“云”之意。过河源,隐喻欢会既毕。

晓珠:晨露。

水晶盘:水晶制成之圆盘,此喻指圆月。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飘拂的柳枝。

这是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似剪刀。”--自答。这样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点击查看更多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279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