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啦!每一次观看*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都会让我深有感触。下面是历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开学第一天的夜晚,伴随着《开学第一课》的片头,我将感受到不一样的汉字,不一样的中国!
每年开学第一课,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就是中华骄傲。主持人小撒把一个甲骨文字的卡片展示出来,那是一个倒写的“山”,下面还有三条竖线。有同学说,这是流水的流,但主持人却说,不对。如果把这个倒山想象成天,就对了,所以这个字是雨水的雨。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中国汉字,真是变化莫测,博大精深!”
主持人将第一位嘉宾请了上来,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王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直二字的演变过程。因义而构型,是造字的宗旨。正直,意思就是目不斜视,奔向目标!看到这里,我再次心情澎湃:“目不斜视,奔向目标,真是对正直二字最完美也是最贴切的解释!中国人,中国话,中国字,我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美丽的中国字,也有着最美丽的含义!”
正当我感慨之际,一位长着白胡子的外国叔叔走上台来。中国服装,中国布鞋,一幅圆框眼镜,俨然是一位踏踏实实的读书人。再一看,高耸的鼻梁,碧色的眼珠,却是一个纯正外国人。他就是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理查德·西尔斯。他清了清嗓,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汉字叔叔小的时候惊讶发现,全世界讲英文的人有大概百分之七,讲中文的却有整整百分之二十。那时,汉字叔叔就对中国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以后,汉字叔叔拼命工作,来到中国台湾,买下了一到六年级小学中文课本,又自己动手制作了15000多张中文卡片。我不由得心生疑惑:“一个外国人,真的会如此热爱中国吗?”但汉字叔叔后面的话打消了疑虑。“充分了解了中国汉字后,我就想要做一个网站,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汉字叔叔动情着讲着,“但是在44岁时,我有了很严重的心脏病,我想,时间不多了,我要赶紧做网站,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听了汉字叔叔的话,我非常感动。一个外国人能被我们中华文化所深深吸引,我真为我们的大中国骄傲!正如《开学第一课》所说:汉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笔一划,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横平竖直,承载着中华文明侯总的底蕴和价值。对,说的很对,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怀,恢宏的气魄,都比不上我们最美的中国!
九月一日,开学第一课在电视上出现,今年的主题是中华骄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场白,是由吴磊唱“开学第一课”,他的嗓音非常有磁性,动听极了,还有伴舞的大姐姐也是这样,听得我心情澎湃;唱完后,他和小撒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们举行了一场,用人来拼字,他们来猜的游戏,一共有两队,每队有五人,一个队长,吴磊和小撒老师各带一队。第一个是“为”,他们一个当点,一个当撇,当小撒老师猜不出来时,他们急的脸都红了,好像在说:“答案不是这个,是‘为’!”。但他们不泄气,再次尝试,小撒老师猜到了,他们最后赢了!,他们开心极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巴都快伸到耳朵那儿了!
接下来,最精彩,最有趣的就属机器人特奥啦!特奥有像望远镜一般的大眼睛,嘴巴像是一个一个同样的白色长方形拼成的,有五十三根手指,穿着一件西服,又萌又不失绅士风格。特奥认为自已比人类弹得快多了,和他们比速度,“野蜂飞舞”正是一个速度快的曲子,难度还高,乐曲也很优美,特奥那靶子般的手飞快的舞动着,最后以五十二秒的成绩获胜了!但感情远远不如人类,小撒老师说:“郎朗老师弹一首歌一百遍都不一样,特奥却是全都一样的”。后来,特奥还和郎朗合奏了“彩云追月”,那首歌好听极了,像一首催眠曲一般,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由于特奥的头只能往右边转,郎朗竟把主琴让给了特奥,你想想,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把主琴给一个机器人,郎朗的宽容大量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开学第一课”里的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开学啦!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每一次观看都会让我深有感触。而今年的第一课的主题是“我的中华骄傲”,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最美的中华骄傲!
董卿阿姨和小撒叔叔做我们的“班主任”,第一课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吴磊哥哥的歌唱;听外国人讲述自己学中国汉字的故事;郎朗的钢琴演奏;中国汉字的演变讲座,还有中国的国粹京剧……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渊冲老爷爷的演讲,爷爷已经96岁高龄了,至今还每天坚持他的翻译工作,诗句、文学……一字一句,兢兢业业,已经坚持了七十余年,他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去学习,去尊敬爷爷。还有一个感动的画面,当主持人董卿阿姨向许渊冲爷爷提问题时,她跪下了,这是一种尊敬、一种敬仰,一种教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习的最美最美的中华骄傲!
看完了《开学第一课》,96岁高龄的许渊冲爷爷英语演讲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他身上那种坚持的品质,就是最美的中国骄傲!我们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这样的品质,要向阳、努力、拼搏,明年的《开学第一课》,再见!
拓展阅读
1、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大全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观看了央视《开学第一课》专题节目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涵义。
《开学第一课》作为一档有着14年历史的老节目,历年来一直秉承着“教育”的宗旨,教育全国青少年,让我们学生在这堂“开学之课”中尽情学习,在九月份这个新的节点领悟新知识,带着希冀重新出发。
20_年是《开学第一课》播出的第_个年头,2008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足以说明国家对开学第一课的重视程度,可见这档节目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国家教育 shubaoc.c shubaoc.com om事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学习好《开学第一课》,并从中进行思考,思考它有什么?它教会了我什么?我又学到了什么?
“它有什么?”
首先,《开学第一课》有着特定的教育目的,旨在传递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观念,从而正确引导孩子们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节目邀请了主持人和嘉宾,知名学者以及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共同演绎了这一堂属于学生们的“开学一课”,这也是属于大人们人生的“开学一课”。
“它教会了我什么?”
在老师的要求下,在爸妈的陪同下,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我想,我明白了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教育”话里的含义。今年的主题是“_”,与国家正在经历的大事息息相关。
亲自看了节目,亲身体验到嘉宾带来的爱国情怀,在民族大义面前,舍己为国。在苦难面前,全国人民永远在一起,共同抗击疫情,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抗疫精神。
“我又学到了什么?”
《开学第一课》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外的东西,它没有生搬硬套的公式和死记硬背的古诗词,有的只是处于当前国家背景下,做好自身,向所有优秀人物学习。
2、开学第一课2021观后感600字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从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中,我深受体会。
让我深印象深刻的是彭士禄爷爷、谢兴昌爷爷和女教师张桂梅。
首先是彭士禄爷爷。他一生中只做过两件事情,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他的父亲澎湃和他的母亲蔡素苹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他便成了*,成了吃百家饭,姓百家姓的一个孩子,他小学就上了几年就上了中学,他在上中学的时候非常的吃力,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成为了一名大科学家。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谢兴昌爷爷告诉我们1997年的时候,他见的第一眼闽宁: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砾跑。虽然喝水时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他们还是搬到了闽宁,紧接着福建派来的向林占熺教授亲自教他们种蘑菇的技术,他们本以为还不相信能长出蘑菇,后来居然长出了一棚蘑菇,他们看到了希望,然后福建又派来专家、教授、大学生,经过西海固群众勤劳改造,过去一年看不到头的“干沙滩”,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葡萄万顷,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四川和云南交界大山深处,有一位感动全中国的女教师,她就是张桂梅。她在举行《开学第一课》时,北京天安门管理处将2008年9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国旗赠与给她。她说:“我们会用生命来保卫我们的国旗,用生命来保卫我们的祖国。”她和他的学生宣誓:“请*放心,强国有我!”
在这些人物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但背后辛苦的付出也是少不了的。我懂得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3、开学第一课2021观后感600字
2021年已经过去了大半,我们已经度过轻松愉悦的暑假,迎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电视台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在9月1日这一天又跟我们见面了。
最令我感动的是,*生前每月收入200多块大洋,他却把大部分经费投入了**事业中,英勇的牺牲后,他只给家里留下了一块大洋。李宏塔说,祖父留给他们最珍贵的是“精神财富”,“我们最大的权利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作为**先辈的后代,如今的“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红色信仰的信仰的传承,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节目正确引导我们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往后的人生,更是要坚持自己理想的步伐,勇往直前。除此之外,*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为报答这份珍贵的感情,身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确立好人生的动力目标,加油拼搏!争取为祖国,为*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身为一名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基石,新一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像《开学第一课》里各位前辈一样,坚持以学习为个人本分,努力学习新知识,考上好的学府,这样才能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及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果我们不爱这个国家,谁爱?我会一直努力奋斗,为祖国伟大复兴可以出一份力,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祖国相联系,我一定可以做到的,加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