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掌声》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记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学生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乐于朗读新颖的课文。再加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乐于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本课以识字和朗读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2、语文教学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3、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姿势普通鼓励三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课前准备】
课件、录音机。
一、课件演示,激趣导入
教师用课件演示文中,同学们鼓掌的画面,同时播放《掌声响起来》的歌曲。你想说什么?(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合作读:
与同座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指名读:
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
4、默读:
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识记生字:
⑴出示本课的生字。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⑶检验识字效果:
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
三、创设擂台,相互挑战
1、小组内读文,提出质疑的问题。
2、各小组寻找挑战对手,并互相交换所提出的问题。
3、各小组合作探讨对方所提的问题,设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教师随机应变,及时给学生帮助。
四、读后导行,奉献爱心
假如你的好朋友遇到某种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五、仔细观察,认真写字
1、课件出示3个词语姿势普通鼓励。
2、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指出难写的字。
3、教师范写,学生指出不足,教师改正。
4、学生自写。
拓展阅读
1、三顾茅庐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理解“仰慕、傲慢、光临、辅佐”等词语的意思。
2、能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分辨课文的详略,并认识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整体了解课文,找出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起迄,并学习这一段落。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刘备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一)导入: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群雄纷争,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揭题《三顾茅庐》并齐读课题。
(三)、大家自由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2、读通课文。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读后检查:1、指名读生字。2、指名分节读课文。3、提问:A、课文记叙了刘备( ),( )请( )出山,( )的故事。
B、解释“顾”C、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物。古人很有趣,除了他的姓和名,你还知道他的字吗?
4、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A、指名回答。B、齐读课文第一句话。
(五)、再次读课文,课文的哪能几自然段写三顾茅庐。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六)学习第三——六自然段。
1、师:时间过得很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第三次拜访孔明,说明什么?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划出表示刘备有诚意的句子。
3、学习汇报:
出示(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3)刘备大声自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我一起去。”
(4)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4、齐读上述几句话。
5、师:刘备此时就直愣愣地站着呢?当时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1)刘备会想,待会儿见面该怎么说呢?
(2)我怎么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3)他在想,我以第三次来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4)为了诸葛亮,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地感动了。
小结: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过渡:刘备站在门外,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醒,他怎么样做?
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问: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1)大将军(2)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回答:(1)读书人(2)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足可以感动——天地。
过渡:刘备冒着春寒,三顾茅庐,还有半夜里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学生回答:
(1)刘备对我可是一片诚意!
(2)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要比我现在有趣。
提问:(1)这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刘备。
(2)既然写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课文几处写到张飞呢?请把课文写张飞的语句划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或诚心)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分角色朗读:刘备、张飞、诸葛亮、作者
表演:刘备、张飞、诸葛亮
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诚恳、有毅力、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
四、作业:
刘备与诸葛亮边喝茶边谈些什么?把它写出来。
2、《老张卖糖果》优秀教学设计
1、感受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以及对顾客的热情与爱心。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熟练、模范、一抓就准、破涕为笑、周到等词语的含义。
3、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会有称赞说话,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熟练、破涕为笑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老张卖糖果一抓就准的高超技能。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议论、一抓就准、热情周到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老张身份。
一、新课导入,提出疑惑
1、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去百货大楼走走,瞧瞧那的售货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认为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了解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几个问题:如老张是谁?他怎样卖糖果?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立阅读课文,明确学习要求,读通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反馈:
①字词过关
②抽读课文
③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了解到了哪些?有谁能告诉大家老张是谁?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
老张是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
教师补充介绍:
张秉贵,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1955年参加工作以来,以满腔热情地为顾客服务,在糖果柜台站了27年,练就一手过硬的本领,深受广大顾客的赞扬,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3、再读课文
导:老张能被两次评上全国劳动模范,那他一定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请你在仔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思考,讨论。(找关键词:一抓就准,服务周到,熟练的动作,热情)。
三、研读课文
导:课文是怎样写老张的这些优秀品质的呢?让我们先来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朗读15段,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百货大楼人多,人们的议论声)。哪些词语写出了百货大楼人多?(人流,热闹)。
百货大楼中人很多,这又说明了什么?(糖果柜台很忙,售货员很辛苦)。
2、人们是怎样议论的呢?出示三个句子,集体朗读。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
你瞧他拿糖,一抓就准。
他的动作这么快,又这么热情,真不简单!
根据上下文理解,说说议论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也学着大家的样子来议论议论,分角色朗读。
什么叫一抓就准,选择确切的意思:
A.只要抓一把,分量就足了。()
B.只要抓一次,分量就足了。()
C.不管要多少,只要用手抓就可以了,不会缺斤少两。()
猜一猜,老张一抓就准的本领是怎么练出来的?
3、小结:看来,老张还真不愧为全国的劳动模范,那么模范还表现在哪儿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1、2、4。
第二课时
1、研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破涕为笑,称赞,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在用称赞说话,写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老张的爱心,热心,用心周到以及工作的认真负责。
一、复习导入
1、猜谜游戏:以男女生为单位,根据词语意思相互猜词语。(一抓就准,热情,议论,熟练等)。
2、导入新课;评上全国劳动模范先有过硬的本领还不行,还要有热情周到的服务之心,老张的热情周到表现在哪儿?咱们一起来看看老张究竟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
二、研读第6自然段
1、读、找。你是从那些词语能看出老张的热情周到;说说你的理由
2、动作:圈一圈第6段中,表现老张动作熟连的动词(拿、称、放、塞、递、扎、装)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老张不仅动作熟连,而且有爱心,对顾客心又热心)
破涕为笑是什么意思?
选择:A、在哭,一下子又笑了。
B、刚才在哭的,现在笑了。
C、一会儿哭,一会笑。
孩子为什么会破涕为笑呢?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3、语言:读一读老张的话,体会到了什么?(办事认真、服务周到)
4、是啊,老张真是一个工作负责,服务热情周到的先进模范,他的工作赢得了顾客的称赞。带着对老张的敬意,齐读课文。
5、谈体会,说感受
如果去商店购物,遇上来像老张一样的售货员,心情会怎么样?这些售货员给我们的生活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
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优秀 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额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直觉,培养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含义,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一、 复习导入
(出示数线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
师提问:你能快速算出蓝格子中的数字,并说出计算过程吗? 生答: 550-350=200;770-550=220;
师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数线这个老朋友,数线上面的数字越往右面越( ),数线中增加或者减少的数字都写在哪里?
师小结:今天我就用与数线道理相同的图形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里程表(二)中看一看。(板书课题 里程表(二))
活动2【讲授】情境解读 二、 情境解读
师:(出示主题图)谁能给大家读一下给出的信息。 师:这里面的35是什么意思?
生:35是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表格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回家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这些读数是怎样达到的呢?我们来看看里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走动情况?
(放视频,停在35)星期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35) 师:星期一开始工作了,到了回家时里程表是(160千米),星期一一天是由多少开始走到多少?
生:星期一是由早上的35千米开始走到回家时的160千米。 师:这160千米是星期一一天走的吗?
生:不是,出车时是35,回家时是160,中间多出来的才是星期一一天走的,用160-35=125。 师:同意吗?
师:边放视频边解释:里程表继续走,星期二是从什么时候的读数开始走。
生:星期二是由星期一回家时160开始走。
师:星期二是由多少走到了多少,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星期二由星期一回家时的160走到了星期二回家时的350 师:我们来继续看里程表的走动,大家注意看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里程表的走动。
(边放视频、边解释)师:这是星期三的走动,这是星期四的走动,这是星期五的走动
师提问:通过观看视频和表格中的信息,你能和你的同桌完整地说说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都是由多少开始走到多少吗? 生1:星期三是由350走到555
生2:星期四是由星期三晚上的555走到了745 生3:星期五是由星期四晚上的745走到了955 活动3【讲授】探究交流 三、 探究交流 1.理解图意
师:现在大家对于里程表的走动情况都清楚了,请出我们的新朋友与数线道理相同的线段图,我把数学信息表示在上面(演示由电子白板中拿出35和160和文字一)你能看懂吗? 生:从35到160是星期一走的。
师:这次呢?(演示把350和文字二拿出来,放在线段图上) 生:由160到350是星期二走的?
师:谁能把剩下的信息表示在图中?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线段图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4、《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教材分析:
我们听说的词典都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无字词典,课文的题目就引起了人的阅读兴趣。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知识必须从体验中加深理解。本文中的爸爸在带领聪聪旅游中,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中,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和引导,让聪聪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领悟,从而认识到世界就是一本硕大的无字词典。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爸爸带聪聪去旅游;第二部分写在旅游途中学会查无字词典。在爸爸的引导下,聪聪对骄阳似火的认识就变得活生生了,对惊涛拍岸这个词语的意境有了感*的认识。通过本文的学习,让人们明白了无字词典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自然,而要学会查它,就要处处留心,认真体悟。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1~5小节读正确、流利。
2、体会爸爸和聪聪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玩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2、生讲自己暑假的收获、经历。
二、初读感知
过渡: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聪聪也跟着爸爸到青岛去旅游了一趟,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他的收获是否和我们相同。
1、自由读: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试着联系课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读课文,有意识地请三位同学分读课文(1-5)(6-8)(9)。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讨论)
三、设置悬念
过渡:聪聪这一趟旅游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仅看到了青岛的迷人风光,同时还学到了一样本领,想知道是什么本领吗?
1、自由读§9,读通顺流利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3、只要我们和聪聪一起经历了这次旅行,相信这两个难题会被我们解决的。
5、自读§1~5,读准生字词。
6、指名读,正确、流利。
7、齐读。
8、这两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一、复习导入,细续体会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1~5,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聪聪和爸爸的一件怎样的事呢?
2、再指名读§1~5
爸爸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聪聪怎么回答的?听了聪聪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满意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讨论交流
板书:骄阳似火
爸爸怎么解释的:两个人的解释谁正确?
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比一比哪种好?
聪聪:背词典上的解释,没有实际的理解(板书:有字词典)
爸爸:来自生活、大自然,*具体、直接。(板书:无字词典)
板书:烈日当空、树叶晒蔫了
4、你能结合生活来说说骄阳似火吗?
生可能会回答:
太阳当头身上晒得火辣辣的
烈日当空同学们身上满头是汗
烈日当空地上晒得发烫
柏油马路都融化了
5、读爸爸说的话
讲:这不是吗?是一句反问句
师范读。(读出亲切指正的口气。)指名读、齐读。
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就是解释。)
6、指名朗读§3~5三个重点段
指读,评议,练读,指读,齐读。
7、学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这就是学会查无字字典的方法。
二、精读§6~8,进一步体会无字词典。
1、自由轻声读§6~8
爸爸说:眼前的情景像不像惊涛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读、指名读,读出汹涌澎湃的气势(海面上声音。)
板书:惊涛拍岸: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惊涛拍岸来形容这番情景,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3、爸爸在这里是如何使用无字词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
4、你会用这种方法吗?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①一个地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词?
(百花盛开,百花争艳)
②小明回家写作业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③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电闪雷鸣)
三、回复读§9,深化感受。
1、学到这里,你对文中的无字词典懂了吗?
无字词典指现实生活。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怎样做?
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味深长?你来意味深长地说一说。
指读,评议,练读,齐读。
熟读爸爸说的话。
3、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把解释骄阳似火的句子抄下来,并且再结合生活来写上两种骄阳似火的现象。
2、把解释惊涛拍岸的句子抄下来。
3、结合生活现象,写出词语(见教案)
①
②
③
4、描红
5、抄写词语
聪()()()岸()()()
音()()()
附板书:
骄阳似火马路上烈日当空树叶晒蔫
惊涛拍岸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有字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不仅
无字词典来自生活来自自然而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