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魂》教学反思的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2

关于《梅花魂》教学反思的范文

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教研组老师陪着我一路走来,是你们一次次帮我磨课,对我的肯定与指点,才使得我今天可以较为自信的执教完这一课。而刚才你们深刻的剖析、中肯的建议又使我受益匪浅。

今天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学生感悟到了外祖父的爱国情和思乡情。下面,我就老师们的两个观察点简单谈谈我的课后反思。

刚才,周老师对我的课堂评价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评价语主要可以分为激励性评价语和提炼性评价语两种。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那会儿,师傅就在指点我的教案时指出,要将课堂评价语也作为备课内容之一,作好充分的预设,学生说的好改怎样评价,学生没说好又该怎样说,所以本堂课,我就力图通过适时的评价,使学生乐于说,乐于读。比如当我问学生外祖父心里当时会怎样想时,刚开始比较冷场,但当一个学生回答完后,我就适时的鼓励:你真的是说出了外祖父的心声!下面举手的同学顿时多了,甚至有了“外祖父此时已经把图当成了是自己的祖国”这样精妙的回答,我就及时点出他真是外祖父的知音。机智、巧妙的一句评价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在朗读指导时,学生刚开始比较羞涩,举手的孩子不多,所以我通过评价语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从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傲雪而放的梅花”、“我似乎闻到了寒意中傲人的芳香”……于是,学生赛读的激情高涨,朗读指导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有时机智巧妙的一句评价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感谢吕老师对于我本堂课的情境创设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实《梅花魂》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所以备课时我力图营造一个个的情境,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外祖父的距离。比如学生对于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感受不深刻,所以我就创设了将寒冬的萧条和梅花的傲放对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压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气,这个似乎是有点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就及时的让他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一赞,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感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赞美的诗句来,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

但是今天还是留有不少遗憾,我的设计初衷,四个情境的创设是在第四个情境齐读民族魂时达到**,但这节课,这个教学**似乎来得晚了些。由此我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有一个小遗憾,可能是因为没有进行课前热身,开始教学有些仓促,所以第一个情境的创设揭题,让学生初识梅花,学生似乎没有进入状态,有的学生还游离在外,没有被带入情境中,使得整堂课的情境场进入滞后,也为**的形成带来一定难度。

另外一段情境是由梅花精神引申开去感悟有着梅花精神的人物。我以江姐这一人物为例,使学生领会到象江姐这样坚贞不屈的人就是有中华民族气节的,由此再来回忆中华几千年的气节人物,学生就很容易的入境了。但今天我将试教时放在后面的体会不屈不挠的民族魂放在了前面,而学生对文本欠熟悉,又说不准中华民族有怎样的精神,这里一纠缠,之前好不容易形成的一个小**就*破了,冷了下来,之后再出示江姐的资料,教学的最好时机就错过了,学生在回忆时有些冷场。虽然之后在朗读时,学生的这种情绪很快又被激发起来,齐读得也很不错,但我想,如果可以一气呵成,趁铁打热及时地紧跟第二个情境之后,像张老师说的,有了人物的范例,再来说民族魂是什么?环环相扣,效果会更好!所以也正如吕老师所说,今天的情境创设梯度十分明显,但欠连贯,有割裂之感,这也是最后教学**滞后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的这堂课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着不少的遗憾,但我回想,踏上工作岗位两年半来,正是在一次次的弥补遗憾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会带着老师们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前车之鉴。

拓展阅读

1、桥的总结实用

随着*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也迫使我们要不断提高充实自己,用新的观念来武装自己,把新课程弄懂、吃透,改变已有的模式,打破已有的陈旧的、传统的观念,使生在科课中真的能到东西,真能亲身感感受实验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无论成功与否,真能弄懂哪怕是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收获,我课仅仅一个期,刚开始真的很茫然,只知道科是新课程,与自然课有着很大联系,但是其它的却是一无所知,由一年都没上班,对一些新方法,新要求更是知之甚少,但是通过几次备课,参加了几次研讨会后,使我心理开朗了许多,了解了一些新的方法、新路和新理念,使我真正懂得,想好这门课,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这半年的实践,我有点点体会.现在做以小结。

第一点体会就是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虽然说我也曾过自然课,但是科和它有着很大不同,过去只是师讲,生听,照着材讲;而现在呢?是师用,真正让生去想、去做、自己去探究,师只是引领者和辅助者而已,使我知道素质育不是口号,而是确实要培养生能力,要着重在这点上下功夫,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课的方向,不是一味追求课堂要完成任务,达到什么目的,理解多少东西等等,而是落到实处,通过亲自观察现象、探究活动等具体活动来逐步提高生科索养,而情感目标也都做了具体化的小目标,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中具体方法并附加了案例,这样使我这个新手也能在它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我的第三体会就是生兴趣更高了,材中选择了生常见的事物,像吹泡泡、玩陀螺这些生常玩的东西,像热水变凉,哪种材料传热快这些问题;我们穿什么这些生每天接触的东西。这样生感觉像平时玩游戏一样,上课极易兴奋,生兴趣极高,另外对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发挥空间,像有些内容我可以把它合并一起讲,有些过的可以一带而过,不必在浪费时间了,这就真正体现了“用材”而不是“材”。

我的第四个体会是科课的知识强调了系统化,它的每一个单元中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有利维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在做科研究,另外新材处处体现以生为主,我觉得,每一节课基本都是以探究为主,师只是给予协助,推动他们顺利完成探究活动,我感觉通过这半年,对我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我也存在许多差距,我想这对我是一个推动。

最后一点,我觉得我对生的估评低了,刚开始上课时,每个实验我说一步,他们做一步,总不敢放手,怕他们做不好。但是后来我发现,生完全有能力做好,而且有时超出我的想象,他们收集资料和知道的东西,有时连我都不知道,使我很吃惊,出呼我的意料,这时,我觉得给生一个正确估计很重要。

以上是我通过这半年总结出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好。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会逐渐变好,科育也会越来越好!

2、桥的总结实用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本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语用的是“加法维”,即不断地给语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中好好落实的。是一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的目标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者辛辛苦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生的语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维”为“减法维”。要给语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维”来看问题,语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生进入习语主要是习书面语言,而兼及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生在入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习语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而口头语言的规也是有赖书面语言的习的。至听,就更是无所不在。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复述课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们口述作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科的其它功能。语科确实有其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习语言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就应该姓“语”,语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这几项训练重点。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不应是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师的指导下,让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习读写听说。

3、桥的总结实用

时光飞逝,转眼本期就要结束了,按例要总结回顾本期工作了,实际在工作中早小结了很多次了,不断调整以求最佳工作效果,现做一个汇总,与广大同仁共勉。

每期开的第一节语课,我不是讲课,而是先的观点,就是大的语观。生明白以致用,不是为生明白语习不只是满足书本的习,还有课外书本的习,生活语言的习等等都是一种语习方式。然后针对本册课本确定要识记的内容:每一课的生字新词,四字词,好句子,好段落,好的写作方法。还有好的习方法等。都会生,日后运用到习实践中去。根据语的层次性,我一般遵循读—背—默—说写的路进行。

(一)室读书角。发动生每人捐几本书,师进行整理分类,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

(二)订阅的报刊杂志。《小习报》和《小生作报》等都是不错的报纸,生可以定期看,我一般让同班生相互传阅,这样一个人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报纸,增加阅读量。

(三)黑板报。黑板报分校园黑板报和班级黑板报。一般都有专题,每次更新都提醒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不仅读到知识,还可以相互习取长补短,所以不会轻易错过的。有时遇见好的专门组织生去看。遇见好章有时也会读给生听。总之,生一期的阅读量最低相当五本材,还不包括生自己在家看的书。我鼓励生看和课本有衔接的书,也鼓励生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尽量让生博多识。

写指的是默写。默写的前提是前边的熟读成诵,因为只有准确的背诵才可能有准确的默写。默写前还可以让生先抄写一遍,检查正确以后再默写。如果有错误,就先纠正,然后再默写,保证默写的正确率。默写生字词是基础,大量正确的字词量才能保证生的良好基础。中有很多错误是生的老知识有误,尤其是那些易错的字,能跟生几年,我常笑侃一年级的字到五年级六年级还没会就是这种情况。今天写错今天纠正,明天再写明天还会继续错,总感觉一个老鼠坏锅汤一样。弄得语老师老盯着几个字不放,快成“纠字先生”了,实在劳民伤财。在纠错上实在伤脑筋的。确实费了一番功夫。用尽各种办法。常说的比如“连自己都不会写,己已不分”还有根据字形说意,放大字体等,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提高一部分生的正确率。最后想到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语习是循序渐进的,每天几乎都要习新的知识,如果每天复习旧知识也不现实,习就像蜗牛爬一样没速度。按遗忘的规律,行之,也要十多天一个周期。结合习实际不是所有知识都爱遗忘和记错的。只有少量的容易错和忘。是我让生每个人准备一个错题集,每次默写出错的字,词和句子都记录下来,这样写作业时可以布置生巩固复习,生还可以相互挑写测试,连三天默写不出错了,可以放一放,隔两天再默写一次,知道按规律不会忘记了,就可以划掉了,因为已经印在脑海里了。当然一边添着新错题,一边划掉旧的错题。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可以有一个复习错题集:归类整理:生字词—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名段落—课后题。还有随时记下考试中出错的题也作为一类整理下来。这样全册的复习量,练习册的复习量,所做卷子的复习量就全集中在小小的错题集上了,有的只有一页,多的也只有几页,大大节省复习的时间,也便查漏补缺。

说写指的是说说并写成章。实际语习最终落实在写上。是语能力的集中体现。说写的能力也是循序渐进的。说写的训练开始可以是只言片语的,也可以是对课的批注,也可以是几句感想,也可以是摘录个好句段,总之就是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开始不让感,有兴趣就行。然后具体指导写片段,表达一个意,表达清楚完整。做到中心明确。因为是一周一篇章,一般围绕本周作有意识的训练句段。等到作课时便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训练可以放到讲课时进行,可以当堂检测也可以放到家庭作业上去体现。生好的章可以在班上交流,口头表扬。或者粘贴到室后面的黑板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推荐到黑板报或校报上。还可以投稿发表。调动生写作的积极性。生每期最低准备一个作本作为作品集,鼓励生自己写日记,记下每天有意的事。只要愿意,可以把自己写的章给老师和同看,共同分享。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我把说和写连在了一块来讲,主要是写前总是先进行说的训练,说是为写服务的。说的过程指导了生的路,也进行了交流和想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比成稿之后再指导效果要好很多。

实际上,读背默说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起来的。在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说的才分开来讲。语甚是高深,充满了艺术和技术性,绝不是我一个小老师就能说得清的,能总结得完整的。只是把自己的实践说出来,不足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愿悉心听取大家的宝贵意见,以使今后的工作会更好。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梅花魂》教学反思的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332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