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
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
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
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了不起 爱
拓展阅读
1、作文:地震中的父与子600字
【导读】 在生活中,我读过许多书,如:《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小豆豆在中国》等,但是,最令我感动..本文《地震中的父与子600字》由小学生作文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在生活中,我读过许多书,如:《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小豆豆在中国》等,但是,最令我感动的文章那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把妻子安顿好后,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校园,却发现儿子的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万分悲痛,以为儿子已经遭受不幸,但他突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便坚定的向那片废墟走去,开始挖掘。在他不断地挖了第三十八个小时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了孩子的声音,路人赶紧为废墟下的孩子们开辟一个安全的小出口。一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终于被救了出来。灾难过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在了一起。看了这篇文章,我从文章中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中,体会到了伟大的父爱。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放学的时候,晴朗的天空突然变了脸。顿时,天暗了下来,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我那料得到会下大雨呀!所以根本没带伞。在大雨中,我突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啊!是爸爸,他拿着一把红色的大伞,接我来了。等爸爸走到我跟前,我却惊呆了!爸爸的衣服和头发早已湿透,脸也是如此苍白……不知不觉,我已经泪盈满面。
这篇文章还使我联想到了一句名言——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做好,那你一定就能完成!这真是一篇令人深受感动的文章啊!
四年级:彩虹上的作文迷 谭文笑
2、《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3、讨论式教学法
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
4、谈话教学法
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学生体验,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1)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
2)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3)正确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拟定具体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旧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3)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6)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4、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 思想品德课采取的基本教学策略是:抽象—具体--抽象。
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不仅贯彻了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正面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统
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一系列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更有利于贯彻启发教学的设计原则,为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基本途径? 1)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 2)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3)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 4)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三、辨别题
1、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促进学生真正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宏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教师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或理念,结合自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解,对学生思想品德基础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等,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2、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存在导向性问题。 (×)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一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3、讲授法就是“灌输法”,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宜使用。
(×)在于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能做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同时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观点论述题
1、道德实践活动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新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实践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良好品德就在此中养成的。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育者不应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 可以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就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了,而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学会学习,在学习体验快乐。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千手观音》(央视春晚版)
【师导】大家了解《千手观音》里那个领舞女孩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舞台。
【出示】两岁时邰丽华因一次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上学后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15岁那年邰丽华被选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学习舞蹈;17岁那年她就立下志愿要上大学;1994年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一名大学生;今天邰丽华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 【设问】邰丽华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透过邰丽华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明白在挫折面前采取挑战的姿态,不但能战胜挫折,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由此导入新课“挫折面前也从容”。) 分析:该节课导入的方法及导入设计的原则。 情境导入法。目的性原则。
一上课,教师说要做个实验:请三个男女学生将他们的眼睛用黑布蒙起来,同时用棉花塞住耳朵,静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其他同学则一律默读将要学习的课本内容《人生而平等》。三分钟后,再放开三个同学的眼和耳,请他们谈谈自己在这三分钟内的感受。教师根据这三个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尊重弱势群体到平等待人。
分析:此案例设计的优点在哪?突出显示了思想品德课的什么特点? 优点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思维能力。体现了思想性特点。
3、教学案例: 教师在设计《做诚信的人》的教学方案时,选择了向学生讲述《国王与种子》的故事,和向学生展示被曝光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的新闻图片。 分析:(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哪些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 利用了社会课程资源和文字资源。
(2)为了上好这节课,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
另外还有校内外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显型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3、《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一、名词解释: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4、设疑导入法
6、活动型课程资源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与中学其他文化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将初中“思想*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有何意义?
3、简述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4、简述《思想品德》各年级教学的核心概念。
5、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优先目标是什么?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三、辨别题:
1、实现道德“认知达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2、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四、观点论述题:
1、有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的课。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要协调。
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
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这是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片段:一群头戴稻谷、小草、小鸟、蛇、鼠、昆虫、鹰、青蛙、狮子、羚羊、狼和人等画像的学生正快乐地做着游戏,老师也乐在其中。一团红线球在他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编织着一张“生命网”,当这一条条的“生命网线”举过他们头顶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当其中的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小草枯萎了”、“小鸟死去了”、“狮子也没法活了”……慢慢地,整张网就坍塌了……。
分析: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作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在《诚实守信》在教学时是这样导入的:“当你的生命受到致命威胁,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只选择保留哪一样?理由是什么?” 学生1:我选择金钱,有钱才好。 学生2: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啊? 学生3:美貌也蛮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呐。
学生4:(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上次答应我们去郊游,还算数吗?(老师显得有些尴尬)
分析:教师在上列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存在着什么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