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4:36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也因此作下了千古名篇《清明》。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拓展阅读

1、小寒食舟中作

朝代:唐代

原文: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鹖(音hé合),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仇兆鳌注:“ 赵注:鶡冠,隐者之冠。”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么!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话》)。

这首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的前一天。从寒食到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代浦起龙在《读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人对时

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镜铨》说“结有远神”。

有借沈佺期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甫晚年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创作背景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2、《》古句解析

【**--教案】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童遥指杏花村。

每当来临,人们都会想起唐代的这首《。短短四句,字字珠玑,堪称传世之作。

两天前,记者到上饶市玉山县采访。在城南冰溪河边,濛濛春雨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先生撑把黑伞,用苍老的声音也吟颂起了的“。老人念得一般,但他说出的话却令记者大吃一惊!

“吴行固:“唐朝的时候,到玉山来勘查,从七里街下船,走到这里,泥巴很多。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童遥指杏花村。就指的这里!”

里的杏花村真的在江西玉山吗?

长久以来,关于中的“杏花村”纷争不断,山西、安徽、江苏……全国有20多个地方都说自己是真正的“杏花村”,但谁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

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说,他们那里生产汾酒,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文碑刻,的《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山西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然而经过证,一生从没有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况且山西汾阳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时节雨纷纷”呢?

如此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那么,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正宗吗?贵池县的杏花村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曾在贵池*两年,这期间他酷爱喝酒、郊游。但经过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第一、写《》的时候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童问路?第二、既然*,喝酒自有下人服侍,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如此推断,安徽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还有江苏宜兴的杏花村。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那时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的十里碑。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但最终经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中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几乎所有的“杏花村”都被一一否定了,人们泄气之余得出了两个结论:一,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二,《中的杏花村确实存在,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然而,笔下“杏花村”秘密却无意中被一位名叫吴行固的玉山老先生揭开了。

“吴行固:地图上标了杏花村,康熙的县志……”

吴行固,今年73岁,大学学的是物理,干了一辈子国企,退休后却一头扎进了“故纸堆”里淘文化,热衷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五年前,吴行固老先生在查询康熙十年(也就是1671年)编纂的玉山县志资料时发现了关于杏花村和的相关记载。康熙县志是目前玉山最老的县志,如今只剩一本孤本,存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之前吴老先生看到的是《康熙玉山县志》的手抄复印本,后来,他又自费花了1千元从台湾买回了上下两册《康熙玉山县志》的影印本,里面有五处关于“杏花村”的详细记载。其中一处晰地记载着:“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童遥指杏花村。——玉溪杏花村作”。

“吴行固:全国各地到处都称自己是的杏花村,但是真正县志上有的就我们一家。县志乱写不行,史官不能乱写,所以这个就没有疑义。”

吴行固老先生认为,《玉山县志》属正史,由官府编纂,知县主持,专职史官撰写,报朝廷御览后收存。所以真实可靠。在《康熙玉山县志》上还记载:“杏花村在县治西隅,其地临溪多杏花,故名。旧有馆酒楼,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童遥指杏花村。正指此也。”

“吴行固:这一路原来有好多杏树,以后就慢慢慢慢不种了。”

吴行固非常坚定地说,纵观全国各地有关“杏花村”的史料,作如此肯定叙述与具体地域描写的,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所以玉山冰溪镇的“杏花村”就是中的杏花村毋容置疑。

吴行固老先生还特意去查阅了50岁自撰的《墓志铭》以及元代文人辛文房著的《唐才人传》,初步推断出了作《的时间。大和二年(也就是827年),26岁的中进士第5名,但只被朝廷授予了九品弘文馆校书郎,后经尚书右丞、时任江西观察史的沈传推荐,担任江西团练府九品巡官。第二年的春天,作为巡官的奉命到江西各地巡差办事来到了上饶玉山。23岁就以《阿房宫赋》闻名天下的当时年轻气盛,加上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时节、天雨路滑、又急又渴,于是便发出“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慨与牢**。

“吴行固:以他的才华,给我一个七品小官很不服。心情不好,怀才不遇。口又渴,就写下了这首。”

在学术界,的《一直被质疑,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此为后人所作,理由是这首既不见于唐宋的文集,也没有收录进康熙的《全唐》。它第一次挂上之名并改题为《》是在400年后的南宋末年编撰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选》中。关于这个疑问,吴行固老先生也通过查阅《县志》和文史资料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原来《千家》的编撰者之一是江西上饶弋阳人、南宋著名爱国人谢枋得。而谢枋得和当时玉山县衙府里的一个名叫王奕的教育*是文友,王奕本人也是个有名的人,从王奕手中他拿到了一直珍藏在玉山官府中的《杏花村》稿,爱不释手,于是编进了《千家》。

“吴行固:我从广信府,玉山县志里知道谢枋德和王奕的关系,玉山的王奕告诉他,藏在府库里,交给他编进《千家》去了。”

据说,一千多年前,玉山县城广种杏树,春天里,满城杏花开,漂亮极了;可这次在玉山,记者在春雨中、踏着泥泞,跑了大半个县城,也没找个一棵杏花树。今天的玉山城,杏花村没有、杏花桥是新的,就连唯一留下的杏花门也被砖块封*。

历史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后人慢慢遗忘丢失了。好在当下,玉山县正在当年的杏花村遗址,以古城墙为中枢,建设8公里全国最长的沿河公园,希望再现杏花漫天的大唐盛景。

“吴行固:南方的城墙我们玉山保存得,最完善最长的,摸到这个红石就触摸到了代的历史。”

玉山城南有一段代古城墙,长1400米,10多年前因城市建设拆毁了一段,现在正计划恢复。吴行固老先生说,有一年,他带一个美国人来看古城墙,当老外把脸虔诚地贴在那段长满青苔、比美国历史还长的古城墙上,他听到了一声惊叹“it is true!”,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爱家乡就是好好保护我们的历史,捍卫我们的文化!

3、童遥指“杏花村”现在是什么地方

导语:唐代的《,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使“杏花村”名满天下。由于此具有极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杏花

唐代的《,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使“杏花村”名满天下。由于此具有极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杏花村”的确切地点的争论,据悉全国有十多处杏花村,遍及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仅在安徽,历史上就曾有四处杏花村。究竟谁才是中所指的杏花村呢?

位于山西汾阳县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便以产美酒著称,所产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到了唐朝时期,村内酒店已达72家,人有“处处街头揭翠帘”之句。

山西地处北方,有人根据“时节雨纷纷”认为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而对临汾的地位产生质疑。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其实,唐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独孤良在《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姚合有:“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

山西汾阳说让人最为诟病的一点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提供涉足山西、到过汾阳的文献记载。《樊川文集·别集》中,有一首名作《并州道中》的,并州是太原的古称,有人据此说去过临汾。但据此说他到过山西并不足信。《樊川文集》二十卷,是生前嘱托其外甥裴延翰编辑并作序的,当属可信。所谓的《别集》乃是北宋田槩所辑,因别择不严,混入了李白、张籍、赵嘏、李商隐等人之作,甚至有无名氏之作,或他人赠之作,可信度较差。据编纂年谱、《传》的缪钺教授通过生平事迹,每年行踪认为未到过并州。而从晚唐和北宋人所撰写的各种文献,以及山西通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中,也从未有过涉足今山西境内的任何记载。

然而有学者很快提出了新的游过并汾。如《过田家宅》“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这里的安邑正是唐北上太原的必经之地。唐代北上的路线是蒲州(今永济)—晋州(今临汾)—汾州(今汾阳)—并州(今晋源一带),安邑(今运城北)就在蒲晋之间。并提出晚年在南方*时写的另一首《寓言》作为佐证“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是说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面对着江南大好春光,坐在官署寓所内的人,却心情不好,若有所失,因为又将是北方杏花开放的时节了,自己却身在江南。

安徽贵池杏花村说,得到了大量文献古籍的印证。《江南通志》(1829)、嘉靖二十四年(1545)、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两部《池州府志》和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两部《贵池县志》,以及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杏花村志》、民国四年(1915)《杏花村续志》都从不同角度认定:吟的就是贵池西郊之杏花村。

其中道光年间《贵池县志》,归纳各种志书对池州乃杏花村的记述作了综合表述:“杏花村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有古井、阑刻‘黄公泉’四字。天启间,顾太守元镜作‘杏花亭’于此地。邑人郎遂有《杏花村志》。《江南通志》:因唐有‘童遥指杏花村’句得名。《南畿志》:有古井石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该志载有康熙年间池州同知《周疆筑杏花亭碑记》、《又募杏花村种杏树檄》和蒋韶《杏花村记》,上述三文分别写道:“自有,后村遂以杏花名,且筑亭于中,为游人止息地”;“照得杏花村,自公留句而后遂成千古名区,闻其风者多深卧游之”;“杏花村者乃唐司勋刺池时,有童遥指杏花村之句而因以名焉”。

《杏花村志》编著者郎遂,本身即为贵池杏花村人,康熙时由诸生入太学,博学多才,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历经11年,于康熙乙丑二十四年(1685)成书。除正文外,绘有总图(杏花村景图)、分图(即十二景图)和《行春图》共14幅。《杏花村志》后经《四库全书》总纂官、大学士纪昀等人审定,并撰《提要》 “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郎遂撰。遂字赵客,号西樵子,池州人。按之池阳守,日出游,有‘借向酒家何处有?童遥指杏花村’句,盖从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会古迹以夸饰土风。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胜、建置,及人物、艺文集为是编,亦志乘之结习也。”

在我国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县志、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又被搜入《四库全书》的村志,就只有贵池《杏花村志》,可见其权威性及真实性。

二是从的内容来看,“时节雨纷纷,”是写江南景色,与贵池天气相符。

贵池地处沿江江南,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四季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嘉靖《池州府志》记曰:贵池“春夏亦多雨”。新编《池州地区志》的“气候”载:全区春季始于3月15日,大约70天。此期间南北冷暖气流交锋频繁,常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春温多变,雨水较多。4月平均降水175.63毫米(最年份4月降水366毫米)。平均气温15.7℃。适合于树木、花草和农作物生长。》和《寓言》中所写的“时节雨纷纷”、符合贵池地区时节气候、物候的特征。

而在历史上确曾任职池州。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争越演越烈,牵涉其中,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曾三朝为相,著作甚丰,曾在中言道:“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出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有着极的*理想,却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这种情况下,借酒浇愁也很正常。

郭沫若指出:“凡是名人胜迹,后人往往多所附会。”各地关于“杏花村”地望之争,愈演愈烈,谁也无法彻底扳倒对方,在这种争执中又有学者认为杏花村只是泛指。

泛指说认为,古代人作,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中“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童”所指的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

无论杏花村是泛指还是实指,所指何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留给我们的意境却让人久久回味,无论杏花村究竟为何,我们仍然能够想见杏花掩映下的酒庄,在朦朦细雨下,若隐若现。a

4、语文古答题技巧题型答题技巧归类

1、 提问方式:这首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阅读下面这首,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1277-1365),号挺斋,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颔联以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答案:屈原 白居易

⑵指出“羁绪”在全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之景引发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析这首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唐,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写于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作简要析。

答案:这首景中含情。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人的亲昵。全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阅读下面的,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击查看更多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9378.html

热门阅读

  1. 六一运动会开幕仪式发言稿
  2. 光棍节祝福语短信
  3. 钱学森名言28则
  4. 201最新说说个性
  5. 表达思乡情的诗句集锦
  6. 重阳节的祝福短信
  7. 关于节制的经典语录
  8. 祝福妈妈的妇女节的祝福语
  9. 最新有关萝卜的宣传广告词
  10. 小年夜的祝福语
  11. 毕业留言寄语祝福短信
  12. 描写黑夜诡异的句子摘抄
  13. 车辆定点维修的合同模板
  14. 小学的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范文
  15. 关于英语老师在家校沟通上的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