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塞下曲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本诗利用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变化,表现了将军的勇武。将军把箭射入石棱中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全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淳厚。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拼音读准“卢纶将棱”4个生字的读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课时建议】1教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唐代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卢纶(板书:卢纶),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2、学习“卢、纶”两个字。
交流怎样记住“卢、纶”两个字。
提示:“卢”字可以采用比较的办法“卢、户”。
“纶”字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换一换的办法。
“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习古诗之前,先将诗人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的内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词义。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正音:没(mò)在石棱(léng)中
学习:“将”(学习“将”字旁并组词);教师示范写“将”。
石棱(léng) 出示:石棱的图片
释义: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是个多音字,这里是“嵌入”的意思。石棱――石头的边角。
3、出示带有节奏符号的古诗: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读交流。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记忆诗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意境的目的。】
三、熟读古诗,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歌颂谁的吗?(李广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汉朝名将)
2、李广干什么?教师在“引弓”字下加点。
他为什么要引弓?请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用直线划下来。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出示李广将军射兽的图片)
试着做一做引弓的动作(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3、试着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小组练说)
4、交流。(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提示:为使句子说得更通顺,可以加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
5、李广将军射兽的结果怎样?与同桌再读古诗。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6、指名交流这句诗的意思。(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四、再读古诗,体会感情。
1、听老师范读古诗,想一想:当士兵们“平明寻白羽”,发现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时候,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
提示:当士兵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去寻找李广将军射的箭,看到箭已经深深地嵌入石头中,大家都很惊讶,人人都很佩服李广将军的箭术高超。
2、用有的说:“ 。”有的说:“ 。”的句式来夸夸李广将军。
3、同学们都能结合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大家。
五、指导背诵《塞下曲》。
1、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吗?自己先试试看!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2、谁来背给大家听?还有谁愿意来试一试?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背诵情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3、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生:(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背诵,很好地巩固了学生对这篇课文和古诗的认识。】
拓展阅读
1、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1【蓑】
读音:suō
巧记:一字横穿哀的口(衰),头顶草(艹)帽雨不愁。
字义: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
组词:蓑衣 蓑笠
造字:形声法
造句:蓑衣是古时候人们常用的防雨工具。
笔顺: “艹”两竖上开下合;下部点正,第五笔横长。
2【牧】
读音:mù
巧记:对“牛”写文(攵)章。
字义:放养牲口
组词:牧民 牧羊 牧场 牧歌 放牧 牧童 游牧 畜牧业
造字:会意法
造句:牧民在草原上尽情地放声歌唱。
笔顺: 左右等宽。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
3【遮】
读音:zhē
巧记:富“庶”之“辶”地。
字义:掩盖,掩蔽,挡
组词:遮盖 遮蔽 遮丑 遮挡 遮掩 遮阳 遮阴
造字:形声法
造句:错误是遮盖不住的。
笔顺: “灬”四点要协调,两边大,中间小;“辶”捺伸展。
字歌:庶字变化多 有草变甘蔗 有鸟是鹧鸪 走之把脸遮
4【醉】
读音:zuì
巧记:士“卒”“酉”时相见。
字义:①喝酒过多,神志不清 ②沉迷,过分地爱好
组词:①醉酒 醉汉 醉话 ②陶醉 醉心 沉醉
造字:会意法
造句:我陶醉在这秀美的山川景色之中。
笔顺: 左右等宽。左边宜短;右边宜长,末笔为悬针竖。
字歌:酉时喝醉酒 碎石大如斗 憔悴心烦闷 猎犬猝然走
5【媚】
读音:mèi
巧记:姑娘()画“眉”。
字义:①美好,可爱 ②巴结,逢迎
组词:①娇媚 妩媚 ②谄媚 献媚
造字:形声法
造句:荷花开得娇媚动人。
笔顺: 左窄右宽。右部的“目”宜窄且长。
6【锄】
读音:chú
巧记:现金(钅)资“助”。
字义:①用锄弄松土地,除草 ②用来弄松土地和除草的农具
组词:①锄草 ②锄头
造字:形声法
造句:爸爸扛着锄头去田间干活了。
笔顺: 左窄右宽。两边宜长,中间宜短。
7【剥】
读音:bāo
巧记:别后(刂)“录”用。
字义:去掉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常用于口语)
组词:剥皮 剥壳 剥花生 剥莲蓬
造字:会意法
造句:工人用机器剥花生,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
笔顺: 横折宜短,下横宜长;“刂”竖钩有力。
字歌:工作很忙碌 用手剥花生 雨后草更绿 示来福禄成
2、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
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①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3、语文下册四年级22课古诗三首墨梅注释诗意理解
1.这首诗名为寒食,诗人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的情形,只写汉宫和五侯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呢?
*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
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等级次第之森严。
课文解读之《迢迢牵牛星》
主要内容: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出处:
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4、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牧童》中的“牧童”是放牛放羊的孩子,诗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碧草如茵,静心倾听,晚风中牧童的笛声悠扬。一个“铺”字,既描绘出草的葱茏,又展现出原野平缓开阔,意境悠远;一个“弄”字,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仿佛笛声是为晚风而来,又仿佛笛声是牧童顽皮灵性的自然流露。在碧绿的原野上,未见牧童,却闻牧童的笛声,引发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由晚归情景跳跃到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牧童以大地为床,以月光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睡,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跃然纸上。草场、笛声、月夜、牧童,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尽量把感受到的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表达出来,语气语调鲜活生动亲切自然。
《舟过安仁》写诗人乘船路过任安时所见到的情景。“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一句写作者所见:一叶小舟,两个小孩坐在船上,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滑动的船桨,任船滑行,自在悠闲。作者感觉奇怪,咋不划船呢?孩子天真无稽,顽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注意到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表现出作者闲适而又愉快的心情。“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句直接回答前面的疑问:为啥收篙停棹?诗人看到孩子的异常行为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恍然大悟:虽然天没有下雨,孩童却收篙停棹撑开雨伞,不是为了挡雨,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行。想到这些,为两个孩童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所*,定会会心一笑,小孩子的可爱,笑自己的感动于孩童的天真。全诗语言直白,浅显易懂,表达了作者对儿童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和对他们在嬉闹中表现出的聪明伶俐由衷地赞赏。朗读诗歌的语气有童真和童趣,有疑问,有恍然大悟,语调应舒缓张扬。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作大都慷慨激昂,而这一首词却风格独特,呈现出少有的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副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乡村生活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生活趣味。“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只两行词句,便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的潺潺小溪、翠绿的小草和低矮的农家茅屋,人物活动的场景生活气息浓郁。“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软侬温婉的吴语悠悠传来,老公公和老婆婆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显得温柔有趣,而且话语中互相取笑,开着老夫妻之间的玩笑。老夫妻精神愉快,生活安详,读来让人觉得温情无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逐一描绘家里三个孩子不同的表现:大儿子──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小溪东边的豆子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儿子在小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诗人把重心放在卧剥莲蓬的小儿子身上,刻画了他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形象,表现了他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神情。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也许生活并不富裕,却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各得其所,心态平和,最小的孩子悠闲自在,恣意享受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一切,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生感慨,感慨生活原来可以这样惬意这样美好!“卧”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在艺术构思上,全词紧紧围绕小溪布置画面,依次描写人物活动。从词意看,小溪是纲,其余场景是目。茅檐靠近小溪,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句连用“溪”字,使得画面布局紧凑。景物描述中的“溪”字,在全词的结构上起着统领的关键作用,使全词意境浑然天成,天衣无缝。朗读时语气得清新亲切,宁静温馨,语调轻快活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