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家的小狗初中日记400字
这只小狗是我们姐姐他们家养的。
小狗的名字叫悠悠,悠悠是一条泰迪狗,也是一条母狗。哟哟喜欢吃肉,也很爱喝牛奶。它无聊的时候就会趴在那里睡觉。悠悠的个性以我看是暴力女汉子。它喜欢跟别的额小狗玩。如果有人敲门它就立刻“汪、汪地叫”。如果一喊“悠悠”它的名字,他就会跑过来。妈妈又一次给它喂肉吃,吃进肚子后,它还望着妈妈看,妈妈让它点个头,它立刻就点头了。它每次睡觉都在被子上面睡觉。一摸它,它就立刻被你吓着了。我们人们过年的时候,没想到悠悠也穿着过年的衣服,穿的好艳呀!真漂亮。如果它的主人醒了,它也自然而然就起来了。有一次,我姐姐要出去玩,姐姐只去那双鞋子,中间刚好堵*,悠悠只能踩到上面走过去,出来时姐姐想看看悠悠是怎么过来的,姐姐就叫:“悠悠走了,悠悠走了”所以悠悠等不及了,它叫“汪、汪”没办法,姐姐只好把它抱过来了。
怎么样,你们喜欢它吗?
拓展阅读
1、两只狗初中日记1200字
我的邻居,是两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和身患残疾女儿。似乎是度日如年,生活枯燥无味,不知何时起,家中就多出一条活泼的小狗。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便以毛色相称,叫做小白——只是我心中这么叫过。
小白只对陌生人叫唤,偶尔溜出房门四处游荡,但它能记住返回路线,一直以来生活过得安安稳稳。
一只小生命的出现使我感到新鲜,我有时会在远处看着它调皮的模样,心里发笑。
那还是红领巾在脖前飞扬的日子,小白守在门前看家。它忽然听到动静,一个激灵便猛抬起头,四脚先后踏出,眸子如皮鞋般擦得锃亮,紧盯着对于它来说高大威猛的我。
小白发觉到是认识的人后,收回警惕的眼神,又开始懒洋洋地晒太阳。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小白,也谈不上讨厌。或许是因为小白瞧上去有些光秃秃,没有我想象中毛茸茸小狗那般可爱。
就像一切不明是非的小孩子一样,只在乎外表好看与否。
每天急急忙忙上学,毫无顾虑回家,是学习生涯为数不多的悠闲时光。
小白与记忆中家的楼栋融为一体,成为夕阳洒过时最绚丽的风景。
然而不知何时起,我再也没有看见它。
那个小小的,喜欢冲过来扯裤腿,舔我脚裸的小狗消失了。
我没有太在意,不过是一只小狗而已,或许是去哪儿疯玩没有回家而已。
长久没有见到它,使我不禁生疑——早已习惯了它对我的亲密,一时有些不习惯。
我问了家人,他们对我说“半夜它在外面玩,被人带走了。”
我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便跑去做令我焦头烂脑作业,对此并没有其它感慨。
抑或是几天,抑或是几周,又有一阵阵吵闹的吼叫响彻小区。
那家人又买了一条小狗。
新的狗我叫它大黄,也是取自它毛色。我喜欢可爱的大黄,有时会指着玩耍的它,对爷爷说,“快看,大黄好可爱!”
这是发至内心的欢喜。
大黄没有小白活泼,远看上去像只滚动的毛球,耳朵微垂,眼下有道短短的泪痕。看似可怜,使我不由自主去接近它。
闷热的夏天,我打开窗户渴望拥抱清风,见大黄在楼下空地徘徊,一扭头,恰好一只饺子摆在桌上碗中,就将其扔了下去。
大黄被突如其来的东西吓到了,倒退几步,端详着它是何方神圣。像是得出了结论,它走上前,埋头叼起来,往回走又吐掉,再叼起来。
那时韭菜与油在地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曲线。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中午放学回家,没走到楼栋,远处便传来奇怪的呻吟。走进一看,大黄卧倒在石头上,披着报纸,半眯双目,微张开双嘴,可以看清它的部分略发*利齿。
像是亲密的好友得了重病,我急忙询问知晓的人,却得知一个惨痛的消息。
“误吃了老鼠药,要死啦!”
傍晚回家,它的身影也消失了,遗体早被埋葬。
我翻出曾经它的照片,轻触皮毛——我曾经想做却害怕的事。那时大黄精神抖擞,眼神犀利却有些温柔,午后阳光轻抚它的毛茸,显得原本黄色毛更加泛橙,仿佛是冬日的暖阳。
很可笑的是,大黄和我并没有如此亲密,我却将所有的怜悯都献给了它,仅仅因为它外表的可爱。
那日不久,我又得知大黄是得了犬瘟,若送到医院或许还有生存的机会,但没有人愿意白花这个钱。
如果大黄是一只名贵的狗,长着张纯种骄傲的脸,就能多看一看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了。
没有过太久的宁静,外边又开始充斥着嘈杂——有一只狗走进每个人的视线。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升学的压力使我失去了悠哉。
它是只全球闻名的泰迪狗,蓬松的毛发却暗沉,虽说是好狗,性格却差得要死。
升入中学傍晚归家时,远远等着我的不是浓郁的饭香,而是令人生厌的狗叫。
节假日几乎是在它乐此不疲地嚎叫度过的。
谁又知道它在我记忆中能存在多久,只是偶尔想想小白和大黄,想想那些逝去的童年,就足矣了。
2、我的小家作文800字初中初三作文
“回家咯!回家咯!”“终于可以回家咯!”这都是在每个大休都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最后一节是自习课,没有几个是能安心学习的。回家的心情冲淡了一切。终于,那期待已久的铃声响了。同学们一涌而出,我也夹杂在其中……
刚随人群走出校门,就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轮廓。便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过去,和往常一样,习惯性的打开副驾驶座的车门。刚要上去,依~~,妈妈坐后面呢,我便放下书包,跑到妈妈的身边坐下了。拉起妈妈得手,问家里的这个那个,面对我一个个的问题。妈妈总是很开心的说给我听。我喜欢我的妈妈,每次回家我都会抱住出门迎我的妈妈,现在我觉得妈妈就和我的朋友一样。这可能也是身高的缘故吧。
在妈妈的陪同下,回家的时间变得很快。我把书包拿到自己的房间里,正努力的呼吸者小窝的气息时,就听到爸爸再喊:“儿子、快过来!”我便懒懒的走了过去。原来是爸爸遇到问题了。他打开了音乐盒,告诉我:“这怎么不出声呀!”以前面对爸爸脑方面的问题,我都能很快的解决掉。我很习惯的说了句:“老爸、让开!”爸爸便把他的宝座让给了我,站在我身后静静的看着。开始我还因为是声音控制器出问题了呢,调试了几番还是没有效果。面对身后的老爸,我还是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其实我心里已经很慌了。还让老爸让宝座呢!这下丢人了。突然,爸爸的一句话把我的脸彻底丢尽了。搞了半天原来是音频输出线没插呀。上周走的太仓促竟忘记了。哎,老爸的问题最终还是爸爸自己解决的。我只好又乖乖的把宝座又让给了老爸,去了厨房……
厨房里的妈妈正在剁馅。嘻嘻,不用想,今晚又可以迟到小笼包咯。从小我就特喜欢玩面,渐渐地大了,妈妈也教会了我怎么做各类面食。小笼包当然也是我最拿手的了。妈妈擀皮,我包着。然后再和妈妈诉说着学校里的一切,那叫一个畅快。爸爸的房间里传来了那耳熟的旋律“甜蜜蜜,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我心里……”
山东省日照市第五中学初三:滕明昊
3、书评 安妮日记作文1300字初中初二作文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 1944年8月4日 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卫军查抄后不久。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