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 “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宴 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不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吗?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你看,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多
么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该是何等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拓展阅读
1、盛唐诗歌有哪些代表人物?
谢邀请:盛唐诗歌代表人物太多了,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刘长卿,张九龄,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崔颢,岑参等等…
友问盛唐诗歌有哪些代表人物的问题。盛唐时期以诗歌形式出现写成的有:(五古乐府)和(七古乐府)(五绝乐府)以及(七绝乐府)。
五古乐府:有王昌龄的(塞下曲),李白的(关山月)(长干行)和孟郊的(烈女操)(游子吟)等。
七古乐府:有高适的(燕歌行,并序),李颀(古从军行),王维(洛阳女儿行)(老将行)(桃源行)。还有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哀王孙)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以及沈佺期的(独不见)等等。
五绝乐府:有李白的(玉阶怨)崔颢的(长干行),卢纶的(塞下曲)和李益的(江南曲)等等。
七绝乐府:有王维的(秋夜曲)(渭城曲),王之涣,王昌龄的(出塞),杜秋娘的(金缕衣)和李白的(清平调)等等。
2、盛唐诗歌有哪些代表人物?
当然有,还很多,我这里举七个例子。
有清一代,中国古代文学进入了全盛时期,诗、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式异彩纷呈。虽然很少有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巅峰诗人,万口传诵,人尽皆知,但还是有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作同样是很有趣的。
王夫之:王霸拈来一点无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自幼跟随王介之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他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也很大,著有《姜斋诗集》、《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他的《姜斋诗话》,提出情景相声说,我们通常分析诗词的情景交融便由此而来。王夫之心系大明王朝,诗中时时生出明末遗恨,读之不禁令人感慨。
《酣睡·其六》
诗书放下千端在,王霸拈来一点无。
消受三竿红日影,生成一幅后天图。
钱谦益: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他本为东林*人,但是大明覆灭之后,他又剃发降清,任清朝的礼部侍郎,很多明末遗民对此嗤之以鼻。但是他心里满含歉疚,著有《列朝诗集》,收录编排明代诗人的诗作以表示自己对大明王朝的怀念。他的诗作既饱含诗情,又有深厚的学问,是虞山诗派的开创者。他与江南名妓柳如是有一段良缘佳话,也曾与柳如是约好一起泛舟投湖自尽,不想生活在清朝国土上。当时柳如是先跳了下去,一心求死,但是钱谦益觉得水太冷不想跳下去,又把柳如是救了下来,最后两人不了了之……所以钱谦益其人很矛盾,既心怀大明又担任清官,既想死又不想死,内心纠结优柔寡断,以至于很多人觉得他人品太差。
《后秋兴》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吴伟业:冲冠一怒为红颜
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一体,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他的《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通过写名妓陈圆圆和吴三桂的聚散离合,谴责了吴三桂叛变的行为,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怀。后人在谈到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的时候,也喜欢引用吴梅村的冲冠一女为红颜这句诗。
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
原名王士禛,因为禛与爱新觉罗·胤禛重名,范了避讳,经过多次修改,都不如意,最后乾隆皇帝赐他王士祯之名。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是继钱谦益之后的诗坛盟主,论诗提出了神韵说,作诗清淡秀丽,韵味无穷。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沈德潜:十年无限存亡感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沈德潜热衷功名,但是到六十多岁才考中,考中之后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但是伴君如伴虎,因为故人的文字狱而受到了牵连,乾隆爷说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沈德潜也不能够得到善终。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可谓尝尽人生百味。他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著有《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古诗源》等。
《雨泊话旧》
寒雨萧萧夜打蓬,蓬窗相对一灯红。
十年无限存亡感,并入空江话雨中。
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人。他作诗主张独创,不要因循守旧,嘲讽理学,也有批判现实的作品。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廿二史札记》、《瓯北诗话》等。赵翼虽然讲究诗歌的独创性,但是他学诗、评诗特别认真,一本薄薄的《瓯北诗话》,有很多对像李白、陆游之类著名诗人的名句摘抄。
《论诗五首》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龚自珍:负尽狂名十五年
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他自幼学习经史,又跟随姥爷段玉裁学《说文解字》,对金石也有研究,可谓多才多艺。虽然龚自珍才华横溢,但第六次科考才考中进士。他在京师交游广泛,**不羁,既能够应对达官显贵,也能与街头乞丐促膝长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他内心有种莫名的焦灼,经常夜不成眠,绕屋狂走。道光时期清代濒临中落,或避席畏闻文字狱,或团扇才人居上游,龚自珍以他敏锐的文人直觉预言了衰世的来临,写下了《尊隐》。梁启超也评价初读定庵,若受电然。另著有《己亥杂诗》、《明良论》等。
《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问题:清代有没有著名的诗人?
.........
前言清朝有不少著名的诗人,普通人能说上名字的就有不少,汉族的有:袁枚、蒋士铨、赵翼、王士祯、 郑板桥 、曹雪芹、龚自珍........就连满族都有些厉害的角色:纳兰容若、顾太清、鄂貌图 、马长海等。
一、男中成容若(1655-1685)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康熙二十四年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
二、满族第一人鄂貌图 (1614-1661)鄂貌图,是清代满族第一位用汉文书写的诗人,开满族文学之先河,有诗集有《北海集》。曾经为皇太极讲译书史。受命参加编撰清太祖、太宗两朝实录。谙熟兵法,戎马一生。
铁保奉命编撰八旗诗集 《熙朝雅颂集》 ,将鄂貌图置于本集卷一第一名。
登岳阳楼·鄂貌图
青天杳无际,极目正悠悠。急浪排征舶,孤云落郡楼。
南分入楚国,东转会吴沟。羡此空明里,鱼龙日夜游。
三、女中太清春(1799—1877)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名春,字子春,自署太清西林春。本鄂尔泰曾孙女,幼时家经变故,养于荣王府包衣人顾氏,被选为贝勒奕绘(太素)侧福晋。才气横溢,与奕绘均以文采负盛名。王鹏运论满洲人词,有男中容若、女中太清之语。有《天游阁集》、《东海渔歌》。
喝火令 清·顾太清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樽。 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 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
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是满化的汉人。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这本书中的诗词作品大多处于曹雪芹之手:
临江仙·白云堂前春解舞 [清] 曹雪芹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五、随园诗话 袁枚袁枚享年81岁,23岁时在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是清代乾嘉年间三大著名文学家之一。他四十三岁即辞官隐居,在南京随园著书立说。他传世了几千首诗,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学诗的人无不读《随园诗话》。袁枚的一首小诗最近红遍了大江南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结语清朝无论诗还是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不容忽视的时代。下面用张惠言的一阙《水调歌头》作为结束吧: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椎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老街味道
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什么主义诗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
【**--故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772年2月28日(唐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降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流传极为广泛。他的名篇丽句更远传国外,曾大量抄写吟诵;鸡林(新罗国)贾人出重金搜求白诗。自从有诗以来,其作品为外国人士所珍视,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白居易后来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居住洛阳,于846年(唐会昌六年)逝世,归葬在洛阳香山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大诗人。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飘流,了解到民间疾苦,后*,历德宗、宪宗到武宗六朝。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与元稹、刘禹锡友善。他一生仕宦可分为前后两期。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一、前期(二十九岁至四十四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中拔萃科,授校书郎,三十五岁又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改周至尉,入为翰林学士,擢左拾遗。这时他的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要为朝廷兴利除弊。他有《策林》七十五篇,指出朝政弊端,发为歌咏则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七首,但后来感到仕途险恶,考虑个人出处利害,已有消极退避的思想。
二、后期(四十四岁至七十五岁)
先是四十三岁时,他授官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时,割据淄青镇的李师道派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被劾“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而致罪的实际原因则是由于其长期批评朝政而触怒了皇帝。从此他逐步走向消极,虽然后来官职屡升,作过主客郎中,知制诰;召为秘书监,迁型部侍郎,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直到改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由于宦官专权,后来又有牛李*争,他见朝事难为,曾请求外放,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或在朝中担任闲散职务。这时儒家独善思想占上风,而且夹杂着佛家出世的思想。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进步的理论,并倡导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他总结了从《诗经》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应该为时代、为现实而创作的主张,认为文学的作用应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指导创作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一主张,诗人必须有自己的倾向、态度,诗歌中应有美刺比兴。他还谈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说诗歌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成根本,通过语言、声音使人受到教育感化,才算是结果,才达到了文学的目的。他严厉批评了六朝*文风,给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崇高评价。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问》、《策林》和一些诗歌中。
白居易的诗共三千多首,《全唐诗》编为三十九卷,在唐代诗人中是保存诗歌最多的。他把这些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而自己尤重视讽谕诗,这种推重,主要在*意义方面,并不在艺术性。这类诗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为代表,多批评朝政弊端和他所见所闻的黑暗现实。闲适诗内容情调比较消极,表现独善其身的自我安慰心情,如《养掘》、《赠王山人》、《游悟真寺》等可做代表。感伤诗多反映自己不幸遭遇,格调不免低沉、感伤。但有些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则接近叙事诗,又含怨讽之意,感情浓郁,艺术性很高。白居易杂律诗包括杂体和律体,或流连光景,或与人酬唱,争一日之长,内容没有太多可取的地方,不过为类诗数量最多,其中有些抒情写景的小诗艺术水平较高。另外,他的诗还有内容广泛、事实具体、主题鲜明,语言浅易调畅的特点,而且还吸取了民族的语言形式,所以世号“元和体”。他创作新乐府可能晚于张籍、王建和李绅,但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成离、影响却大大超过他们,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核心和代表人物。
卖炭翁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为《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首。诗以一位卖炭翁的具体遭遇为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鞭挞。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暮江吟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为长庆元年(821)秋在长安游曲江时所作。诗中写出了秋夜曲江的瑰丽景象。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长恨歌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县尉,与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言及玄宗时事,相与感叹。应王质夫之请,而作此诗,并于完篇后请陈鸿作《长恨歌传》。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鬃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细。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