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蚂蚁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蚂蚁》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之机趣”。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 本文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一只小蚂蚁爬上我的书桌,几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联想,慨叹蚂蚁的幸福货真价实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文章细腻的描述了“我”观察一只蚂蚁觅食的过程及由此升华的哲理,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二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本文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二、 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品味文章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掌握文中有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站在人与蚂蚁的不同角度思考感悟而后进行写作,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法:引导。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选择依据: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主。同时,本文篇幅不长,也相对简单,适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 《 蚂蚁》课件 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有关蚂蚁的视频并以此引入新课。 这样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蚂蚁和文本的兴趣。
(2)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参考书的提示做简单的批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课文。
本文描写蚂蚁的语言别有一番情趣,请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加以品味。 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预设:
A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蚂蚁历尽千难万险爬上书桌即侥幸又心存恐惧的情态。
B它谨慎地左顾右盼往一个方向试探。——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蚂蚁小心谨慎的探寻出路,辛勤劳苦的景象。
C 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对准一个方向前进。信念坚定。——大词小用,写出了蚂蚁的决心,赞美蚂蚁的探求精神。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D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它惊奇的停了下来,快乐的就要晕过去了。——运用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蚂蚁意外得到饼干屑的兴奋 。语言诙谐幽默。
小结: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动物写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小组谈论:
1、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描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用在动物身上 。
3、善于合理运用动词。
4、大词小用,用表现人的庄重词语来形容小动物,显得诙谐幽默
(3)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头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教师板书 联想
无法主宰
(4)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给你带来怎样的感悟?
人类是渺小的,我们要敬畏自然。但我们不会向命运低头,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信念坚定、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5)拓展延伸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小到一只蚂蚁,大到浩渺的宇宙,都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向人类昭示着人生的哲理。 下面几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四个字概括)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要( )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要( )
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要 ( )
一群蚂蚁抬走重物,告诉我们要( )
设计目的:开阔视野,积累知识。
(6)布置作业;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用我们所总结出来的方法将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200个字左右)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并通过观察培养对动物的感情。
六、教学反思。
《蚂蚁》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哲理性散文,南帆把审视生命的浩大情怀和悲悯目光投向了一只渺小可怜的蚂蚁,这篇文章,正是作者通过描写蚂蚁运饼干这一这一细小的行为而启发对人生、对生命的思索,由蚂蚁幸福的货真价实感悟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由于本文描写蚂蚁的语言别有一番情趣,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味语言。理解要想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传神必需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事物。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的教学设计请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加以品味。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6—9段并没有继续幽默的调侃下去,而是由幽默调侃转入冷峻的思索,他由物及人将“生命的不确定性”、“人类生存面临的困惑”蕴含在对蚂蚁的评判中。这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结合浩渺的宇宙使学生切身体悟作者的“感慨”,化难为易 。
课堂气氛的一波三折,让我充分感受到“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引”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要引导得当,描准机会,顺理成章,让学生有话可说,不离主题。只有引导才会使学生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
一步升 。但也由很多问题,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 写一写这个环节只能遗憾的放到课下练习。还有学生读得太少等等。
《蚂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蚂蚁》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之机趣”。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 本文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一只小蚂蚁爬上我的书桌,几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联想,慨叹蚂蚁…
第十七周教学工作计划反思周主题:有趣的昆虫主题说明: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体的、有趣的,与具体情景想联系的,是能透使幼儿积极探索,,自主访取、利用的一个学习对象。家长工作:1、家长与孩子共同装饰两个气球,使孩子每天观…
《上天的蚂蚁》课堂情况要点分析朗读评价环节学生朗读后,其他同学的评价很积极,但多重复。如只说:“他的声音太小了。”“他读得很通顺。”“他读得很快。” 教师没有及时引导,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积极而有效的思考,使得课堂时间被无效的时间占用。实际上,在生字测…
蚂蚁四重奏——当好一名教师的学习方向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卢君丹 13685732260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要当好一个会教的老师,真的不那么容易。一次在一本书中看到一篇关于蚂蚁的文章,突然发现要当好一个会教的老师…
拓展阅读
1、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优秀教案优秀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从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在字里行间感悟深沉的父爱。
三、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情感引入法、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第2课时
课前小游戏:猜猜画的名字(罗中力先生的代表作品)
过渡:这副画作是著名画家罗中力先生的画作,名字叫父亲。
父亲是我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无数的艺术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赞颂着他们,欣赏完画作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关于父亲的歌曲。
一、激趣导入
导入视频音乐《父亲写的散文诗》
师;歌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父爱像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爱如山无言但坚定。
过渡:看来在创作者的心中,父亲的形象是永难磨灭的。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又是怎样描写父爱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文学作品《父爱之舟》去细细的品味吧!
1、板书课题
2、作家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杰出的画家,优秀的。散文家,让我们来学习他的回忆性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
二、感悟新知
1、课件出示开头和结尾(男、女分读)
2、通过标红的两个词语你知道了什么?
生: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梦中。
生:文章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师过渡:是的文章结构完整。那还记得作者都梦到了哪些场景?请同学们依次说说梦中的7个场景内容。
师过渡:一幕幕的场景,还原了一个个故事的情境,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全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都饱含着深深的父爱。让我们一起走入场景,在字里行间感悟父爱的内涵。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统计了我们班同学印象最深的场景排行榜,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凑学费铺床被、逛庙会糊万花筒、送上学缝棉被。
3、让我们首先走入排名第一的凑学费铺床被。自由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父爱?勾画下来,。(课件出示6自然段)
师:当你看到“凑”字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些带“凑”字的词语。
(凑足、七拼八凑、东拼西凑)
过渡:父亲为了给我凑学费粜稻,卖猪,要是还凑不够,父亲还会怎样凑?(想象画面)
生:向别人借钱(低声下气的凑)
卖家里的生活用品(倾尽全力的凑)
卖房子(倾其所有的凑)
师过渡:为了给我凑学费,父亲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抓关键词“凑”想象父亲东奔西走凑钱的画面,感受到父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在吴冠中的记忆中当时家里的钱很紧,紧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看一则资料。(课件出示资料链接)
4、同学们试想一下家里的钱都给我了谁就没有钱怎么样?
家里的钱都用在我身上
———————————没有钱————————
师过渡:家里都这么困难了还要把钱花在我身上支持我读书,因为只有支持我读书我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体会到独爱是什么?生:关爱,支持。
自行写在小船上
小结:我们通过联系生活感受到父爱的内涵,本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让你体会到父爱(抓细节)课件展示
......我第一次心酸的哭了
6、想想这个时候的吴冠中心中想到了什么?心中如此的悲痛竟流下了眼泪。(不舍、心疼、感动、愧疚、担忧、倍感压力)
师过渡;背负全家人的希望,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努力地实现父亲的心愿。心中的不舍、感动心疼倍感压力愧疚担忧,所以吴冠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课件出示)
......哭。哭。哭
这是以往截然不同的哭,这是一张新滋味了。
(播放音乐,走进吴冠中的内心去)......新滋味
三、板书小结
走入场景抓细节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我们感受到这份深沉的父爱,明白了父爱就是支持、关爱、关怀、理解
四、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其余两个音响深刻的场景。运用学到的方法在字里行间体会父爱。
1、出示自主学习提示学生交流
2、逛庙会糊万花筒、送上学场景
3、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父爱?请把它划下来。
4、你体会到父爱的词语批注在旁。
师出示重点段4自然段,运用什么方法体味
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父亲
五、学习“缝棉被”场景9自然段
师:用联系生活的方法了解到通常缝补之事大多是女子做的事,但父亲却将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做了,既当爹又当妈。(课件出示关键句)
师:这个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背影?(课件出示句子)
这个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会让你想起哪一首古诗?(课件出示:游子吟)
过渡:父亲也有着诗中母亲的背影,父亲的恩情我们作为儿女的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课件出示句子)
小结:无形的父爱是画不出来的,父亲的恩情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
如果让你再次回到梦中以上几个场景中,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请写下来。
六、合作探究
1、想一想:那么多场景,那么多的,为什么作者单单把“舟”作为题目的一部分?
2、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汇报。
七、板书设计
2、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优秀教案优秀
第一课时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学会感恩母亲。那你们的父亲对你们的爱,你看到了吗?与母亲的爱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预设:父亲的爱,含蓄······)说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吧,看一看作者的父亲是否和我们的父亲一样。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围绕父亲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暑”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我”在梦中梦到了儿时的场景,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梦中都出现了哪些场景。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买枇杷,住旅店。
父亲是如何给“我”买枇杷的?
从哪里能看出父母的辛苦?
父亲对“我”寄予厚望,总会及时送我去学校,给“我”添置装备。住旅店,也是选择最便宜的房间,却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面对我,又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父亲心理会想些什么?
这时候的“我”,又是怎么做的?作者小时喝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里,你感受到了父爱?
指导朗读,注意语气。
预设二:吃豆腐脑,玩万花筒。
来到庙会,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小孩子都是爱吃的,看到琳琅满目的食物和玩具,“我”却不忍开口。为什么?
午饭又是如何解决的?父亲又是怎么做的?豆腐脑,他吃了吗?
玩具,父亲想给他买吗?为什么没有买?最后又是怎么做的?
你和爸爸妈妈出门玩,看到吃的和玩的,又是怎么做的?
从哪里感受到了父爱?
预设三:父亲雨雪天气背我。
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有雨有雪的天气,出行不便,父亲是怎么做的?
我在父亲的背上,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里为什么提到了母亲的陪嫁“汗巾”,有什么作用?
你有从哪些地方看出了父爱?
5. 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知道了“我”在梦中,梦到了父亲卖蚕茧给“我”买枇杷、住旅店、给我买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以及父亲雨雪天背我上学等事情,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声的爱,我对父亲也有说不尽的感激。那在“我”的梦中,还会有哪些难忘的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吴冠中的其他文章,阅读。
六.板书
买枇杷住旅店
吃豆腐脑玩万花筒
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优秀教案优秀
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并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并学会感恩父母。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我”在梦中,梦到了父亲卖蚕茧给“我”买枇杷、住旅店、给我买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以及父亲雨雪天背我上学等事情,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声的爱,我对父亲也有说不尽的感激。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 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6-10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还有哪些场景,让我泪洒枕边?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心酸的哭了。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为什么心酸?我心底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3)这里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心酸的滋味,凑钱很艰难但是全家都愿意把钱花我身上;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关爱,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沉重)
4)为了回馈家庭,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有怎样的收获?
预设二:父亲划船送我上学。
1)为什么选择划船?这里第二次提到借船,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时候,父亲和姑父轮流为我摇船,却让“我”去睡觉,能睡着 吗?你觉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3)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父亲又做了什么?(预设:船不靠靠近学校就停)
4)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取了。你能想象到,父亲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样子吗?
5)这里第三次提到了姑父的船,作者也是位非常出色的画家,把这船画出来了。这船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6)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预设:小船作为全文的线索,出现的频率高,这船也是情感的载体。承载了父亲的'爱与无尽的期盼,也承载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紧扣文章主题,突出父爱的伟大)
预设三: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1)你们家如果出现缝补的工作,一般都是谁来做?
2)在这里,父亲也承担了母亲的职责,艰难地为我准备行囊。父亲有怨言吗?他在缝补时,会对“我”说些什么?
3)我面对父亲的背影,又有何感受?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4)为什么姑爹地小船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5)“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地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地情感?(预设:父爱深沉,伟大,无限感激)
6)作者回忆了这么多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自小家境贫寒,但是父亲一直用他地爱给我温暖。他在回忆中也不断涌现无数让人难忘的场景,无不在诉说着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体会父母对大家的爱,及时回应,懂得感恩。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吴冠中的画,课后交流。
五.板书
心酸哭泣
缝补棉被
4、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优秀
教材简介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春天里,感受美好的春光,发现春天的特点,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知识与能力:会认“羞”等9个字,会写“脱”等9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春天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体会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歌曲《春天在哪里》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板书:春天)春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迎接她的到来吧!(让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师:是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板书: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出示生字,请学生教读。(着重指导读好“遮”“嫩”“触”)引导学生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遮、触”是翘舌音,“遮”读一声:“嫩”韵母是en不un。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4、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识字:躲(身+朵)触(角+虫)鹊(昔+鸟)符(竹+付)
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动作演示识字:遮、掩、探。
自编谜语识字:羞(歪尾巴羊骑着牛)
嫩(一束鲜花在中间,女孩反文两边坐)
5、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羞”、“嫩”、“触”等字的意思。
6、出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A.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B.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C.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D.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E.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三、朗读课文,感悟积累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3、学习4—7自然段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A。指名读句子,相机出示填空题:
(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B、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再读四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C、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
引读、表演读等
4、第8自然段
我们继续去找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
朗读第3句。“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说几句春天的诗出来吗?
感受了诗情画意,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春天记下来好吗?
老师引背——自己背——指名背——齐背
五、课外拓展,迁移运用
出示朱自清《春》中有关段落,让学生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六、实践作业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板书设计
看到了 小草 野花 树木
听到了 小溪 喜鹊 杜鹃
闻到了 花香
触到了 荡秋千
5、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优秀
教案前言:都说春天到了,春天的信息在广泛流传,小蝌蚪在小河里游啊游,一边寻找妈妈,一边听到了无数的议论,大家都在说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看着周围人开心的样子,小蝌蚪沮丧了,看不到妈妈的小蝌蚪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就在这个时候,金鱼阿姨过来了,带着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也找到了春天。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到春天到来时候的预言。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及表现能力。
2、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团圆、搓条、压扁、捏揉等泥工技能。
一次性盘子人手一只,橡皮泥若干:每张桌上放一只鱼缸(事先用布遮盖),内有蝌蚪、水草、玻璃弹子等:背景图一幅(上面画有一只大青蛙,事先用布遮盖):录音机及录有
青蛙叫声的磁带。
一、引起兴趣
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迎春花张开了小嗽叭,小蚂蚁伸伸懒腰,小蜜蜂、小蝴蝶也跳起了舞,你们听,又有谁来了?(录音机
传出青蛙的叫声,教师适时掀开背景图上的遮布。)
2.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是谁?它们来了吗?(幼儿回答后,教师掀开鱼缸上的遮布。)
二、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
1.小蝌蚪穿什么衣裳?
2.小蝌蚪长得什么模样?
3.它们游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三、幼儿操作
1.青蛙妈妈想请你们给它的小宝宝塑像。这样吧,我们用橡皮泥来试一试。
2.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请1~2名已做好蝌蚪的幼儿讲述造型的方法和过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