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宋国梧台东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风·宋国梧台东》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前言】
《古风·宋国梧台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是作者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发出愤怒的呐喊。
【注释】
⑴“宋国”二句:《后汉书·应劭传》李贤注:《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俯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砖)不殊。”
⑵赵王璧:即和氏璧。
⑶无缁磷:即不缁不磷,谓玉石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即染而不黑,磨而不损。缁,黑色,这里作动词用。磷,损伤。
⑷贞真:坚固不变,与磷缁相反。
⑸珉:石而美者。
一个乡下人,在宋国梧台的东边,拾到了一枚燕石——普通石头而已。他把燕石当作天下最珍贵的玉石珍藏,却嘲笑赵王的那块天下第一玉璧。赵王璧是磨而不损一丝一纹,染而不沾一点颜色;而燕石一磨就损,一染就污。庸俗之人哪有慧眼,哪里分辨得出玉与石。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首。 此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议论。萧士赟曰:“此讥世人不识真儒,而假儒反得用世以非笑真儒焉。辞简意明,切中古今时病。”
拓展阅读
1、《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注释
①紫岩张先生:指抗金名将张浚,诗人朋友。
②北伐:指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的身份,召集诸将至平江府,准备北伐事。诗人也是北伐将领之一。
③风霆:疾风暴雷。形容迅速,雷厉风行。
④天声:指宋军的声威。
⑤北陬 (zōu):大地的每个角落。
⑥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金人占领的土地。
⑦蹀 (dié):踏。
⑧阏氏(yān zhī):代指金统治者。匈奴的王后,这里代指金朝侵略者。
⑨可汗(kè hán):古代西域国的君主,这里借指金统治者。
⑩神州:古代称中国为神州。
创作背景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兀术和伪齐汉奸刘豫的军队联合南侵,张浚被任命为防守长江的统帅,这时诗人率领的军队也参加了防御战。当张浚出发到前线督战时,诗人写了这首诗替他送行。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号令是北伐出师的号令,天声是大宋天朝的声音,这声音,北方遗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桥》诗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北伐号令一出,即如飓风雷霆迅速传播,很快震动了最北边的角落。用这种天风海雨之势超笔,充分衬出民心士气的雄壮和誓复故土的决心,使全诗充溢着高昂亢奋的情调。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预言战事,充满必胜信心;“长驱”、“直捣”,势如破竹;“河洛”、“燕幽”,渡黄河是恢复宋朝旧疆,向燕幽则还要恢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历代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业!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用马蹄践踏阏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头割下来挂在旗杆上*。“阏氏”、“可汗”这里指金朝侵略者。这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践踏之的痛愤,不正是《满江红》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另一种说法“。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想象凯旋的情景,其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正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似,表达了岳飞长期的夙愿,也是他和张浚的共同理想。
全诗气势高昂,声调铿锵,充满着浓厚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迈雄壮的英雄主义气概。
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诗的大意说: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这首诗气魄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2、登黄鹤楼崔颢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注参考: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4 .
2、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 显示全部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 显示全部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 显示全部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 显示全部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3、《宋书·列传第六》原文阅读及翻译
张畅,字少微,吴郡人。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起家为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诛,畅驰出奔赴,制服尽哀,时论美之。弟枚尝为猘①犬所伤,医者云食嘏蟆可疗,枚难之。畅含笑先尝,枚因此乃食,由是遂愈。孝武镇彭城,畅为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主托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诸军出镇彭城。虏众近城数十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足,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欲席卷奔郁洲,自海道还都。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议之。畅曰:“若历城、郁洲可至,下官敢不高赞。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
若一摇动,则溃然奔散,虽欲至所在,其可得乎!令食虽寡,然朝夕未至窘乏,岂可舍万全之术,而即危亡之道。此计必行,下官请以颈血污君马迹!”孝武闻畅议,谓义恭曰:“张长史言,不可违也。”义恭乃止。时魏声云当出襄阳,故以畅为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元凶。弑逆,义宣发哀之日,即便举兵。畅为元佐,举哀毕,改服著黄裤褶,出射堂简人,音仪容止,众皆瞩目,见者皆为尽命。事平,征为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及义宣有异图,蔡超等以畅人望,劝义宣留之,乃解南蛮校尉以授畅,加冠军将军,领丞相长史。畅遣门生荀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僧宝有私货,止巴陵不时下。会义宣起兵,津路断绝,遂不得前。义宣将为逆,使嬖人翟灵宝告畅,畅陈必无此理,请以死保之。进号抚军,别立军部,以收人望。畅虽署文檄,饮酒常醉,不省其事。及义宣败于梁山,畅为军人所掠,衣服都尽。遇右将军王玄谟乘舆出营,畅巳得败衣,遂排玄谟上舆,玄谟甚不悦。诸将请杀之,队主张荣救之得免。执送都下,付廷尉,见原。孝建二年,出为会稽太守。卒,谥曰宣。
【注】①猘(zhì):疯狂的。②元凶:即元凶劭,宋文帝太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B.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C.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D.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服在古代可指丧服,可按与死者亲疏关系分类,比如“期”指的是穿一年的丧服。
B.射堂是古代习射的场所,近似的词还有一个“射官”,这是天子行大射礼之处。
C.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隋唐前后确立六部,尚书为各部副长官。
D.嬖人既指男子受宠爱但身份卑微的侧室,又指君主宠幸的臣子。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畅重情重义。主君被杀,他没有避嫌,反而前去奔丧;弟弟受伤不肯服药他亲为弟弟试药。
B.张畅有勇有谋。彭城被围形势危急,他分析形势以死进谏,成功反对了弃城转移的计划。
c.张畅忠君为主。太子杀官反叛,他辅助南谯王举兵平叛,发现刘义宣*又派亲信报信。
D.张畅也有胆小保命的时候。南谯王造访,他不愿跟附,以醉避事,事败时又逃跑保命。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5分)
(2)畅遣门生苟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5分)
参***
4.B
5.C(尚书是各部长官,副长官叫“侍郎”。)
6.C(太子是杀死皇帝反叛。“弑”是“臣杀君,子杀父”之意。)
(1)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森严,逃不了罢了。(大意3分,“但”、 “扃”各1分)
(2)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陈述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大意3分, “陈”与“衅”各1分)
张畅字少微,是吴郡人。张畅少年时候与堂兄张敷、张演、张敬齐名,是后辈中的杰出人才。最初开始*时担任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处死,张畅便骑马前去奔丧,穿上丧服极尽哀伤,被当时谈论的人称赞。他的弟弟张枚曾经被疯狗咬伤,医生说吃蛤蟆可以治好,张枚认为这件事很难做到。张畅笑着先尝了些,张枚因此才吃,伤口也就痊愈了。孝武帝镇守彭城,张畅任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率各路军队前往镇守彭城。敌人离彭城几十里。彭城兵力虽然很多,而军队粮食不足,刘义恭想放弃彭城南归,商议了一整天也没有拿定主意。当时历城兵少粮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的意见想用军车营组成函箱阵,精锐部队在外翼配合,保护二王和妃嫔家眷直奔历城,分出部分城中的兵配合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意,他想全部人马都奔向郁洲,从海路回京城。两种意见没有决定下来,再次召集众*商议。张畅说:“如果有可能撤退到历城、郁洲,我怎敢不赞成?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森严,逃不了罢了。如果一旦改变主意打开城门,那百姓一定会各自逃散,想要去到目的地,怎么可能呢?现在军中粮食虽少,但还没有到马上断粮的地步,怎么能舍弃万全的计化,而去走危险死亡的道路呢!如果一定要采用这个计策,我请求以脖子上的血污染您的马迹(死在您的面前)。”孝武帝听到了张畅的建议,对刘义恭说:“张长史的话不可违背。”刘义恭才放弃了逃跑的计划。当时魏国声称要出兵占领襄阳,所以让张畅担任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元嘉三十年,元凶劭杀死皇上发动叛逆,刘义宣举行哀悼仪式的时候,就立即起兵。张畅任元佐,哀悼仪式结束后,改换了服装,身穿黄马裤,走出射堂选人。声音容貌姿态举止,无不令人瞩目,见到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命。事情平定后,征调他为吏部尚书,封为夷道县侯。刘义宣有了不轨图谋后,蔡超等人因为重视张畅的声望,劝刘义宣把他留下。于是刘义宣解除了自己南蛮校尉职务,把它授给张畅,又加封为冠军将军,兼任丞相长史。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说明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荀僧宝带有私货,停在巴陵没有及时顺江而下。正赶上刘义宣起兵,退路被截断,荀僧宝于是便无法前往。刘义宣即将叛乱,派他宠爱的人翟灵宝去告诉张畅,张畅说*没有这样的道理,表示以死来保卫皇上。翟灵宝回去告诉刘义宣张畅一定不肯回心转意,劝刘义宣把他杀死*,靠丞相司马竺超人说情才得以幸免。又晋升他的封号为抚军将军,另立军部,来收买人心。张畅虽然签署公文,但是常常喝醉酒,不能认得文书上的事。后来刘义宣在梁山战败,他被士军人抢劫,连衣服都被抢光。遇到右将军王玄谟乘车出营,张畅已经找到了破衣服,于是便挤上了王玄谟的车。王玄谟心里很不高兴,各个将领请求杀掉张畅,队主张世营救他才幸免。抓住他押送进京,交付给廷尉,不久被宽恕。孝建二年,他出京担任会稽太守。死后,谥号为宣。
4、高中语文《临江之麋》原文及译文赏析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⑥道上。麋至死不悟。
(《柳河东集·三戒》)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á):惊恐。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⑥狼藉:散乱的样子。
⒈畋(tián):打猎。⒉魔(ní):幼鹿。⒊良:真。⒋偃:仰倒。⒌啖:舔。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畋得麋麑( )
②自是日抱就犬( )
③习示之( )
④然时啖其舌( )
⑤麋至死不悟( )
⑥走欲与为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
1.①打猎②靠近③给……看④但是⑤醒悟⑥跑
2.①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②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3.“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
二: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自是日抱就犬()(2)稍使与之戏()
(3)抵触偃仆益狎()(4)然时啖其舌()
(5)麋至死不悟()
2.翻译句子。
(1)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
(2)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3.上文说“麇至死不悟”,麇不悟什么?
4.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参***
1.(1)靠近 (2)逐渐 (3)更加 (4)经常 (5)明白。
2.(1)临江的一个人打猎捕到一只幼鹿,养了起来。
(2)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得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
3.被狗吃掉的原因。
4.不要企图扭曲、改变事物的本性,越想改变,麻烦就越大,顺势才是根本。
注释
1.畋(tián): 打猎。 2.麋(mí)麑(ní):麋鹿。麋,一种小型鹿类。这里“麋”、“麑”同义。
3.畜(xù):饲养。 4.垂涎:流口水。 5.扬尾:摇尾巴。 6.皆:都。
7.怛(dá):惊吓,呵斥。 8.自是:从此。自:从。是:这。 9.日:天天、每天。
10.就:接近。 11.习示之:让狗看熟了。习:熟悉(也可作“经常”理解)。之:代词,指群犬。
12.稍:渐渐,逐渐。 13.良:的确。
14.抵触偃(yǎn)仆:碰撞翻滚。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偃(yǎn)仆:放倒。
15.益:更加。 16.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7.俯仰:周旋,应付。 18.甚:很。
19.善:友好,友善。
20.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时:经常,常常。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麋鹿)。啖:吃,这里的意思是"舔"的意思。其:自己的。
21.众:众多。 22走:跑。 23.喜而怒:既高兴又恼火。 24.共:一起。
25.狼藉:散乱,这里指尸体散乱不整。
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糜,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
作者对*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2]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麑至死不悟的原因是: 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2]
寓言分析
寓言往往是先叙述寓言故事,然后加以评论,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借助动物、植物或人们相关的事例,来讽刺或揭露某些社会现象、做人之理,给人启示或教育。柳宗元的这篇寓言则要你用心思考方能领会其含义。
寓言描写了麑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影射了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奴才,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