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2 00:02:32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原文及译文赏析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前言】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和诗。首联突出“早朝”写时间飞快和宫里景色醉人;颔联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自然景观及气氛;颈联写贾至的儒雅风流和备受君主恩宠;尾联用典称颂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两代执掌朝廷起草诏命职务的荣耀。这首诗艺术上格法严谨,脉胳分明,深得和诗之体,体现了杜甫诗歌“清词丽句”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气。

【注释】

⑴和: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舍人:即中书舍人,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⑵五夜:指夜晚的五更天。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箭:漏箭。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杆状物体,用于计量。

⑶九重:帝王住的宫禁之地。

⑷旌旗:旗帜的总称。龙蛇:指旗帜上绣有龙蛇图案。动:舞动。

⑸风微:微风轻拂。

⑹香烟:焚香所生的烟雾。

⑺珠玉:珠和玉,常比喻优美珍贵之物。

⑻世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

⑼池:指凤凰池。有凤毛:形容得到了父亲优良的遗传。

滴漏中的竹箭指向五更,皇宫里的桃子在春色中泛着醉酒般的颜色。朝阳升起来印在旌旗上,旗帜被风鼓动,上面有龙蛇图案,看起来像是要腾飞而起,大殿上风微微的,在这微风里燕雀倒是飞得很高,盘旋于金顶之上。贾舍人带着两袖香气下了早朝,珠玉一般的《早朝大明宫》就是他一挥而就的。要说这一朝两代中书舍人同出一家的佳话,指得不就是贾至和他的父亲么。

即按照作者原来的题材或者体裁来写一首诗,以示自己的意见,韵脚可以相同也可以完全用别的。杜甫这首诗是和中书舍人贾至的《早朝大明宫》之作。

这里首先解释诗里用到的典故的意思吧。丝纶美:因为贾家父子历任两朝的中书舍人,后有一日贾至供职的肃宗对贾至说,“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主要意思是赞扬贾至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能做出像父亲一样的政绩,实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话。“池上于今有凤毛”里的凤毛并非简单的凤毛麟角的凤毛,也不时简单说贾至的才华出众,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见。而是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到了南朝时有谢凤和谢超宗父子,他们文章风格和成就都很出众,于是梁武帝就称赞他们说,“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想说谢超宗终归继承了父亲谢凤特有的风格和才华。

理解了诗里用的典故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诗是分为两部分。前两句为应和,即基本描绘同贾至的诗一样的场面;后两句为褒扬,说贾至和其父亲的成就辉煌,得到了皇帝的赞扬。与杜甫多数传下来的作品不一样,这首诗里讽刺和揭露的成份不多,几乎不见痕迹,倒是多了些歌功颂德。也许这样可以理解为诗人是在用鹦鹉学舌的方法讥笑贾至,但杜甫毕竟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歌颂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未必就没有可能。

杜甫的这首诗里带出了几分山野的情趣,以及对历史透彻的理解,光是意境就比贾至的高远。这首诗少了一般诗人写宫廷生活所会有的呆板,多了些灵气,而又不减少场面的宏大气势,杜甫比起贾至来绰绰有余。思想决定文章的外在,再如何隐藏,字里行间的精神是很难不露端倪的。贾至是世家出身又较为一帆风顺的人,杜甫则才华横溢饱经风霜,这两种人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不一样。

拓展阅读

1、夜飞鹊·河桥送处周邦彦的词

河桥送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红满地一作:经前地斜迳一作:斜径)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送别情,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声。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注释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凉也作“良”。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树杪(miǎo)参(cēn)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兔葵燕麦:野葵野麦。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xū):叹息声。酹(lèi)酒:以酒洒地面祭。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的悲凄与深情。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联系后,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用《诗。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依依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心的凄恻留恋。“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写到出发。约从旅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从下“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这段短途送行,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意,纵使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的转折,转得无痕,使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齐。”送别是晚上天晓时候;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感慨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因回忆曾有的一次送别而作的。周邦彦重游故地,想起过去的离别之情景,有感而作此词。其创作时间未详。

2、黄庭坚清 黄庭坚《清诗翻阅读训练答案

佳节清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草木柔。

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词、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①此诗作于诗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从晋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隐居锦山被烧死。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黄庭坚的《清》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草木柔。”清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心生悲哀。诗触景生情,由清的百花想到荒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这是诗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扫墓想到齐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看到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一生*上的坎坷以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价值取向,鞭挞了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之题抒写生者生观的诗。作者对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无限的愤懑之情。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的对比,读来令悚然。 “清”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世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的议论生蓄势张本。 颔联紧承前,写清时节的“雷”“雨”:雷声惊天动地,蛰居的动物苏醒过来;雨量充足,郊田野草木萌发柔嫩葱茏,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自然界的物态。它给以希望,它启迪思考――生的姿态。

1.请分“佳节清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5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6分)

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4.这首诗黄庭坚 清 诗词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2.指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简要分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4分)

【参***】:

1.“笑”运用了拟的手法,描绘出清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荒冢生愁形成鲜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卑劣*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对比的酌情给分)

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格尊严的齐以吃食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生意义的拷问。②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二:

1.运用拟、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一种无奈的超脱。

3、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引发的生死感慨。

4、作者运用对比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2分)

首联,拟兼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1分)

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对卑俗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1分)

6.(1)历史上,无论贤者愚,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2分)(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为伍的郁勃、愤懑之情。(2分)

3、河中石兽、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清代·纪昀《河中石兽》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为“呢”。

讲述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的嘲讽,亦告诉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层次分,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认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寻味。

层次清晰,其行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认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普通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方法主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石兽。

章结尾揭示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进行辛辣的嘲讽,又指认识事物的方法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章寓理于事,给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寻味的。它说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4、锦瑟优秀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月高照,鲛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注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元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点击查看更多《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531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