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2 00:02:32

山中问答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问答》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词全文如下: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前言】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语言质朴自然,格调悠然舒缓。

【注释】

⑴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⑵闲:安然,泰然。

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⑷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读者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拓展阅读

1、游西村古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

次联写间水畔的景色,写景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峦间漫步,清碧的泉在曲折溪流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研究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方子传苏轼的

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子亦矍然,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见方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之人哉?

然方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子倘见之欤?

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子也很惊讶,我到这里来的因。我把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方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的人呢?

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注释

子:即陈慥,字季常。

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隐人:隐士。

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侠:侠义之士。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

折节:改变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遁:遁世隐居。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屋:帽顶。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遗象:犹遗制。

“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谪,降职。

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环堵”一句: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余在岐: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风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指凤翔。凤翔有岐

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

“一发”一句:一箭射它。

“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子”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荒僻的。“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佯狂:装疯。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傥:或者。

通假字

1、阳:通“佯”,假装

2、傥:通“倘”

一词多意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闻:交往/出名;

2、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

3、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假使/让,叫

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方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的异人。体:形式为应用(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之不快.方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之块垒。写方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

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子也很惊讶,我到这里来的因。我把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方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的人呢?

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实难寻求。

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腰,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尽是岩,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倚石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深林为之惊,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要走随即骑去,访名川大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使我心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4、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苏轼的词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鬓发已霜秋,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东武:指密州。

子由:苏轼之弟学家苏辙字。

彭门:指徐州。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秋》词。

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雅志:指退隐东的高雅的志趣。轩冕(xuān miǎn):古代*的车服。借指*。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迟留:逗留,停留。

“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的“困轩冕”只是一个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每逢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点击查看更多山中问答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532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