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2 13:32:16

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是以培养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编排的。《两只小狮子》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课文内容新颖,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具有普遍的现实教育意义。课文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从而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什么事都靠父母。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单调的“阅读”比较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而童话这种类型的优点是情节性很强,很适合于课本剧表演,并可通过对比表演,学习理解词句。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打破逐段讲解方式,将内涵紧靠又富有朗读价值的语句突出结合来进行阅读指导,使读活跃于文本,深入于文本。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阅读感受。

本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2、积累ABB形式的叠词。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朗读感悟法、语境识字法、随文识字

本课时教学重、难点:

抓住懒狮子说的话,了解其不练功的原因,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中所讲的道理。

本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懒狮子、勤狮子、小树、狮妈妈头饰。

一、听声音,猜动物导入

1、 出示各种各样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出动物名称。(羊、牛、鸡、鸭、狮子)

2、不久“林中之王”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板书:两只小狮子),齐读课题。读生字“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这是两只怎样的小狮子呢?读27课课文。

二、自主读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

2、快速标出自热段。

3、开火车检查课文朗读,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品读感悟

1、你喜欢文中的哪只小狮子?画出描写的语句。

(1)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齐读

(2)这只小狮子还给我们带来了8个生字宝宝呢?(出示8个生字)我们再去读一读(加音节指名读、去掉音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宝宝送进句子中再读句子。

(4)抓住句子中的整天理解小狮子是怎么样刻苦训练的,创设情景加动作理解(“滚、扑、撕、咬”),

(4)小狮子从早上练到晚上,一年四季刻苦训练,从不怕苦不怕累,这真是一只( )狮子。(学生交流)

(5)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另一只小狮子是怎么表现的呢?出示句子,齐读。

(1)出示词语读 “懒洋洋”

(2)理解“懒洋洋”,学生看图,做动作帮助理解懒狮子懒洋洋的样子

(3)读出懒狮子的表现。

3、懒狮子的表现被旁边的小树看见了,它很奇怪也很担心,和那只懒狮子说了些什么呢?

(1)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一个当小狮子,一个当小树,合作朗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好吗?

(2)老师和同学合作朗读。指导朗读,读出小树第一次好奇地问,懒狮子的回答是肯定的慢吞吞的语气,第二次是感叹的语气,感觉很自豪很得意。

(3)理解“慢吞吞”,和“懒洋洋”放在一起,说这种形式的词语,除了文中“慢吞吞地说”,还可以说“慢吞吞地( )”

(4)老师指导读小树第二次担心地问,懒狮子很自豪很得意地回答。

(5)重点指导好懒狮子慢吞吞的说和骄傲的说。

(6)男生读小树的话,女生读狮子的话,我们来一个朗读比赛。(师读叙述部分,分角色读)

4、懒狮子说凭着爸爸妈妈的地位,它会生活的很好?你认为小狮子真会生活得很好吗?为什么?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1)懒狮子的话被妈妈听见了,妈妈是怎样对小狮子说的呢?(课件出示:狮子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2)狮子妈妈的话挺有道理,可是谁知道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学生交流理解“真正的狮子”

(3)指导朗读狮子妈妈的话。妈妈听了懒狮子的话,很严肃地对它说( ),很耐心地对它说( ),很和蔼地对它说( )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个人读,同桌读,齐读)

5、这只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给大家)

师: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改掉了懒惰的毛病,每天勤奋练习,长大后成了一名真正的狮子。

6、表演朗读。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再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带头饰表演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四、巩固练习

(一)出示字词,巩固词语。

(二)指导写字

过渡:懒狮子改掉了懒惰的毛病,整天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这节课我们也有了读和说的本领,现在再来掌握写字的本领。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练习”,同学们仔细观察“练”,怎么才能把它写漂亮。

2、学生书空,注意笔顺。

3、学生书写。(师强调写字姿势)

4、展评

拓展阅读

1、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材分析】

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我们的生活,在中,应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1、通过组合作实验,使生能够用科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2、通过组合作探究习,指导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划来研究斜面。

3、在组合作习中,培养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习的习惯、使生乐意与同之间进行合作实验。

重点、难点】

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生准备:科记录表、课前收集斜面的相资料、螺丝刀、铁锤、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

师准备:斜面的相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重物、测力、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一)问题情境导入

师:同们,有几个工人师傅遇到了困难,他们要把几个大铁桶搬到大卡车上去,可是铁桶太重了,搬不动,你们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一块木板搭在卡车上,然后把铁桶滚上去。

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样?好不好?为什么好呢?

师:其实,像这个同刚才所说的,一块木板抬起它的一端,就会形成一个斜坡,这,其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机械,我们称它为斜面!(板书:斜面)刚才同们都认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板书:省力?)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生动手搭斜面,画斜面,观察斜面,了解斜面。

1、老师给每一个组准备了几块木块和一个盒盖,你能用这些材料来自己搭一个斜面吗?

生分组搭斜面,搭完后找组高度不同的展示。

2、你能用线条将自己搭的斜面画下来吗?一生到黑板上画。

意图科一定要注重动手操作,让生在实践中边动手边思考。】

师:同们请看,斜面的是什么形状的?(直角三角形)是的,这条直角边是我们要提升重物的高度,我们叫它斜面的高度,(板书:高度)这条斜边,是我们搭斜面用的木板,我们叫它斜面的长度,(板书:长度)木板与地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夹角这是斜面的坡度,(板书:坡度)现在同们了解了斜面各部分了吗?哪个同能指着这个斜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生到黑板前指着一斜面介绍斜面各部分。

3、请同们仔细观察这个斜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坡度也不同。)哪一个坡度大,你认为坡度的大和什么有系?(板书:长度相同,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4、老师也想搭一个斜面,(老师在原来一个斜面的高度的另一边用短一点的木板搭一个斜面。)同们请看,这是个斜面吗?它们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个坡度大?坡度和长度、高度之间有什么系?(根据生回答板书: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约。)

结:刚才同们自己搭斜面,观察斜面,知道了斜面有高度,长度和坡度,而且坡度的大和长度、高度有系,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长度相等,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活动二:做实验研究斜面是否省力。

1、现在斜面我们搭好了,它是否能够省力呢?大家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实验)老师还给每一个组又准备了一个车和一个测力,用这些材料你能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吗?

意图:置一个稍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引导注生活中的现象,调动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示不同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激发生的习兴趣】

2、生汇报实验方案,(提醒其他组要认真听,可以进行补充。)

师在黑板一侧板书:竖直提起车用的力(N)

在斜面上拉车用的力(N)

3、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交流,师腔调:

a、组内的同要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实验记录单1)

b、测量在斜面上的拉力时,测力要和车在同一直线,要匀速运动时读数。

4、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师**指导。

5、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测得的数据,师在黑板上记录。请同们比较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师擦掉问号。

6、我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利用斜面确实可以省力,同们再来观察这组数据,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各组虽然都用了斜面,却用力情况不一样,说明省力情况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7、生进行猜测,可能是坡度的不同造成省力情况不一样。师继续问:那你认为,坡度大可能和用力大有什么系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坡度大,用力大;坡度,用力

活动三:深入探究斜面,坡度大与用力大之间的系。

1、坡度的大是否会影响斜面省力的多少,它们之间的系如何?我们仅凭猜测不行,还是用这些材料,你能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吗?

2、生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的理由。老师相机在黑板一侧板书:

在斜面上拉车所用的力(N)

1块木块2块木块3块木块

意图:放手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不同坡度的实验,要坡度变化明显,实验结果就一目了然。】

3、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2、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师在黑板板书数据。

5、比较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坡度大,用力大,坡度,用力。)

结: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斜面可以省力,而且省力大和坡度大系,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用力越

活动四:生活中的斜面

1、正是因为斜面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斜面,同们能举个例说一下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吗?生交流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

2、除了同们说的这些,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师播放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活动五:认识变形的斜面。

1、师出示螺丝钉,问:这是不是斜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螺丝钉到底是不是斜面呢?老师做了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下面我就把它的螺纹展开,(师展开铅笔上的螺纹。)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3、师出示螺纹疏和密个螺丝钉模型,同们猜测一下,哪个拧起来更省力?生猜测并说理由。

4、把个模型的螺旋展开,现在谁能说一说,哪个拧起来更省力?为什么?(螺丝钉上的螺旋就是变形的斜面,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越省力,所以螺旋密的省力。)

5、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形的斜面呢?生交流。师出示课件:盘山公路。 结: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斜面,希望同们在生活中多观察,了解更多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斜面,请同们根据这节课所到的知识,探究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才能更省力?

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使生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知道一些应用斜面的实例。

2、培养生的实验和分析能力。

3、培养、爱科、认真细致的科实验态度。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如何把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具准备:

斜面实物、电脑课件、分组实验材料。

一、创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图片一(建在树上的房),思考:如何到树上的房里?(同时思考楼梯)

2、出示图片二(把东西送到车上),思考:如何把东西送到车上?

引出:我们生活中有些省力的备,这些备都有一个特点(倾斜)。

3、斜面的介绍(多媒体):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是否更省力。

1、思考,使用和斜面和不用斜面,有什么不同?斜面能省力吗?

2、我们怎样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测试力度(测力

提升物体(螺帽、大塑料模具、塑料模具)、

斜面提升(搭建)

直接提升

3、生分组实验,下班指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斜面上推(或拖)一重物,使它沿着斜面向上移动时,比使垂直提升重物要省力。

三、探究斜面坡度与省力的系。

1、思考:如何让斜面更省力?

2、我们怎样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测试力度(测力

提升物体(螺帽、大塑料模具、塑料模具)

不同坡度的斜面(由大到共4种,自己搭建)

3、生分组实验,下班指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斜面与水平之间的夹角越,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

四、巩固与拓展

1、说说工人为什么利用斜面把东西推到车上(比直接提升更省力)

2、说说生活中有那些地方运用到斜面的(为了省力的备)?

3、出示图片(山峰),想想能否在这里利用木板做一个斜面让我们**上去?人类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引出下节课内容)

3、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实验,愿意与同进行合作交流。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如何把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实验划表。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组讨论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不同,这是因为有的组坡度高,有的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划表(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2)交流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4、古诗模板语文汇总

课前准备:

1、课件;

2、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3、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课前预热:

1、同们,第一次来到你们校上课就有一种亲切感,知道为什么吗?来,请你猜一猜。(陈老师在诸暨读过三年书,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我视诸暨为第二故乡,所以来到诸暨,看到你们,感到特别的亲切!)

2、今天咱们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3、能让陈老师开个头吗?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玉门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课件中的flash陈老师是网上下载的。其中有处错误,一是春风不度玉门的渡,课件中加了三点水,二是王之涣的涣,它写成了提手旁。无法更改,陈老师在这里说明一下,表示抱歉。)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2、朗读。

(1)这首诗有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如: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在古代,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也有描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13岁,我想,他一定是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生知道玉门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想看看玉门吗?出示课件:

玉门故址位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仅仅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在茫茫*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

4、落实之二:片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回读该句。

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有玉门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这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生一时难以回答,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陈老师摘录了一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并出示跟杨柳有的`一些诗句。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读(师指后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四):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他又会对孩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看到别的孩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孩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能在边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和绍兴县实验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anwen4.com/articles/584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