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高尚的人谈话。
拜读了刘墉先生《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一书,对我对今天,明天的生活又有了一丝新的感念。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总觉得有太多感慨。
刘墉,祖籍北京,1949年出生于台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太旺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及专业作家画家。
这样有成就的人士,不得不引起我对其作品的痴迷。
轻轻地走进刘墉,伴随他的呼吸,细细倾听他的心声。从烦人的小事到快乐的读书生活,从丑恶的人性到人生的美丽与哀愁,刘墉,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伴我共同品味着部书。他的文笔精美,小品文精彩,篇篇都有另人回味的东西。
说到《把握我们有限的今天》这本书啊,平实、朴实是这本书的语言特点,整本书都是刘墉先生平时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书中的文字就像是先生亲自在哦旁边想我们述说着他平生的故事,那么平易近人,打动心灵。
书中以这句话开头:“今生都不积极地把握,凭什么瞻望来生?今生都不耕耘,凭什么盼望未来的丰收?”是这样的,昨日已逝去的明日还未到,今日之事今日毕。在学习中更是如此,今天不努力完成目标,把事情遗留给昨天,难道就能解决吗?或许这些人没有想过,今生过去,明天还会有明天必须做的事情,而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呢?
人就这样一辈子,过去了就没了,不好好珍惜,岂不可惜!
记得书中曾说,蝉要在地底下生长三年,然后才从土里钻出来飞到树上,但在树上能飞能鸣的日子只有大约一个星期。我不相信轮回,但若按这个比率计算的“等待”,人就要等待12480星期来博得80年的生命,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才开始的生命,没有理由轻易地放掉它。
人的生命只有这么一次,过了就再也不可能有了,就像受了伤的皮肤总有一道伤疤,用坏了的东西很难让它恢复原样,白头发很难再黑。错过了今生,来世也只能遗憾。这就让我想起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如改成:“前不见前生,后不见来世。”只要抓住今生就好。
幼时听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和尚和一位老禅师提着灯笼在走夜路,这时一阵风把灯笼吹灭了,小和尚问老禅师怎么办,老禅师答道:“看路。”
看路,看脚下,看今天,看今生。短短的一生哪有比走在路上踏实,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即使在黑暗来临时,也知道如何去摸索,如何走出这片黑暗,人就这么一辈子,过了这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了。那么我们就以应像这本书名一样
朋友,请让我们珍惜现在,珍惜眼前,掌握好属于自己的人生,好好生活,好好读懂这本好书吧!
拓展阅读
1、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初中读后感700字
每每捧起书,品味书中淡淡的香味,伴一杯浓浓的茶,或浓或淡,或香或苦,或酸或甜……百味千层。花开花落,书声依旧,无论是走在乡间小路,还是溪中戏水都别有一番风味。因为有书陪伴在我们身边,是书带给我们酸、甜、苦、辣,尝遍百味。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绵羊闯进嫩绿的草地。
今天,我又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本文记叙了周晔对鲁迅先生最初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通过这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从中体现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怀念之情。
从作者和鲁迅谈论《水浒传》的故事中让我知道,作者小时候读《水浒传》不过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这使我懂得:这样看书可不好,不仅误了学习,还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看书,不能像周晔小时候那样。
当我读到“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使我疑惑不解,四周很黑本来就很容易碰壁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指四周很黑,容易碰壁,更深层的意思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者和进步人士都要遭受国民**派的迫害。所以鲁迅要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希望推翻旧社会,推翻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让人民当家作主。
鲁迅非常热爱劳动人民。在救护车夫的故事中,鲁迅亲自蹲在一位拉黄包车车夫的面前为他包扎。这件事写出了鲁迅热爱广大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他迫切希望推翻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希望成千上百万的劳动者能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
同时他还非常关心家里的女佣阿三,不让她干重活,反倒自己却在没日没夜的工作,也不顾自己的病。通过以上四件小事的描写,反映了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我一定要向鲁迅学习,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2、《我们祖先的祖先》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祖先的祖先》是一本由[法] 贝尔纳·韦尔贝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尔纳•韦尔贝(Bernard Werber,1961— ),名闻当代法国文坛的畅销作家,主要作品有“蚂蚁三部曲”和短篇小说集《大树》等,其中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本书是法国畅销作家贝尔纳•韦尔贝的科学探案巨著。时空交错,悬念丛生。
此时此刻,巴黎,古生物学家的尸体坐在血泊里。
370万年前,东非,一群鬣狗正逼近族人们。
“科学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携手曾以盗窃为生的美女记者,追踪人类起源中“缺失的环节”。我们将亲历百转千回的探案过程,开启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遭遇种种让人目瞪口呆的科学假设。我们祖先的祖先究竟是谁?
《我们祖先的祖先》读后感(二):悬疑的毛皮下藏着科普的硬核
文图 / 左叔
《我们祖先的祖先》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从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你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与我们生活在同时代的“探秘者”和生活在370万年前的“远祖”,都怀揣着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在各自的章节“情境”中来回的切换,而他们各自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存在某种特殊的关联,形成了“伏线”中的彼此呼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剧”中惯用的结构与框架,而文字调度各类场景和推动情节方面也体现出如美剧般的风格:紧凑、紧张。
这是我第一次读贝尔纳·韦尔贝的书,感受到作为曾经获得《纽约时报》畅销书奖、ELLE杂志读者大奖、儒勒·凡尔纳奖的写作者,他有着非常醇熟的技术,尤其是在悬疑营造方面。就像很多美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惯用的手法,一开始就先*一个人。在追线索的过程中,明明就捉到关键性人物了,刚想要撬开关键人物的嘴,结果关键人物也*。
在“打结”和“解扣”的过程之中,贝尔纳·韦尔贝在字里行间一路抛洒下来看似零零碎碎的线索和细节,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这其中几乎没有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在人物角色背景设定的合理化上也经得起推敲。当然,如果仅以悬疑“破案”的想法来读这本书的话,其实是低估了这个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主旨。《我们祖先的祖先》其实是透过“破案”的沿途”风景“,串联起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假说。
当然,现如今关于人类起源的主流观点,是我们的祖先从大约在370万年前,与我们的近亲在基因上分道扬镳,随后几度走出非洲在全球开枝散叶。而在主流观点之外,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的”远祖“发生了基因适应性的改变,并与我们的远亲产生了基因隔离,最终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了优势,可能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知道得并不多。基因的突变因何而来,是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外星生命的介入,亦或者是跨种族交媾孕育出来的特殊个例最终创造出来的奇迹。
如果单纯地以我以上陈述的方式,干巴巴地科普这些内容,”一眼望到头“的无趣感是不足以抓住读者的。借由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读者在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凶手的时候,也顺道将借由人物之口陈述出来的人类起源”假说“也一并听进去了,这大概就是此类科普作品最最高明的地方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结尾处也有巧思,既然假说尚无定论,作为一本以科普为”伏线”的悬疑作品,还是要将“证据”毁灭掉的。作者贝尔纳·韦尔贝,让现存的“证据”非常合理地成了赝品,让370万年前生活在远古场景中那个极有可能是唯一的“活证”葬身兽腹。解开现实中的种种疑云之后,你会发现关于人类起源的疑云依旧浓重,不过即便如此,在这本书中也是能读到身为写作者,对各种人类起源的假说所持的倾向性的态度。至于是什么样的态度,相信读完这本书自然就会找到答案。
另外,我在书的最后读到《致谢》时,倒是第一次读到写作者感谢”所有提供纸浆制作纸张的树木“,因为”没有它们,就没有这本书“。可能是我多想了,我在其中读到了好几层意思,一层是字面上的,印书用的纸张由树木制成,一层是深层次的,毕竟光有树木制成的纸张,也不会直接变成书,还得有人类文明,有灵感想法,在颗生机勃勃的星球上,好像树木依旧是值得感谢的对象。
《我们祖先的祖先》读后感(三):科幻+侦探+考古,一本看的人欲罢不能的书
(本文有剧透,害怕剧透者请绕路)一、幻想的条件和方向 很多年前,我输液的时候很无聊,哥哥用输液管造了一个玩具小人给我,那以后,每次输液的时候,我都仿佛觉得有一个小精灵会从输液管里面爬出来。 所有的幻想都来自于已知。 不管是关于未来的幻想,还是关于过去的幻想。 科幻小说一般来说会写未来,在已知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去推知未来,儒勒凡尔纳就是这样的一位科幻小说家,他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 今天他的小说里的东西实现的就更多了。 他的登月计划,他的火箭,他的潜艇,他以他的想象力开创了未来。 还有一种科幻和他不一样。 这种科幻是倒着来的。 把已经发生,但是人类尚不了解的现象借助于科学想象出来,试着解出一个谜。《我们祖先的祖先》就是这么一种小说。 二、题材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科幻+侦探+考古 哲学三问是: ①我是谁(我是什么人)? ②我从哪里来? ③我到哪里去? 这也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一定会问过自己的问题。 这本书里面的教授阿德让米安教授就是在研究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在成为人之前缺失了一个环节,他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解决我们书名所问的,我们祖先的祖先到底是谁的问题。 整部小说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这个问题的设置非常有意思,容易引起人们对这本书的好奇心。 阿德让米安教授是这本小说的主角吗? 也是也不是。 说他是,是因为这本小说真的是围绕着他展开。 说他不是,是因为在小说的开头他已经死去。 他为什么会死? 是谁杀害了他? 他掌握了什么秘密,让别人杀害了他? 这本小说中的第二个重要元素出现,那就是 侦探。 科幻+侦探。 这两个元素是不是已经足以吸引你了? 这还没有结束。 在解开谜团的过程中,考古知识大量进入,这些知识给的非常通俗易懂。 即使是你对人类发展史毫无了解,你也依然可以在书中得到这方面的熏陶,从而站在和侦探同等起跑线上。 友情提示一下里面谈到的阿拉伯数字里面存着这人类发展的密码,那一段特别优秀。 也是全书最能说服我,最令我感叹的一段。 我这里就不剧透了,以免影响你阅读时候的第一震撼。 我看完这一段之后,在纸上写了很多123456。 古代留存的文字里面一定会藏着某些密码。 我一直都认为,我国的天干和地支里面藏着人类生长和生育的密码,所以,本书里写的阿拉伯数字里面藏着人类发展的密码,我觉得特别能接受。 侦探+考古+科幻。 吸引你的元素在一点点的增加。 三、精巧的结构和带引号的“他”。 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巧,基本上是现实一段,过去一段。 现实中的人在一点一点的揭开谜底。 古代的那个叙述中,一直在使用着一个带引号的“他”。 “他”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努力生活、挣扎、进步。 “他”到底是谁? 四、结尾的反转加反转。 通俗小说家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曾经在我国非常流行过。 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最后的时候再出现一个反转。 比如《假如明天来临》,结尾部分你以为翠西终于跳出火坑了,但是书的最后一句告诉你,未来还有一个庞大的危机等着她,说明是“假如明天来临”,而不是“明天已经来临”。 这本小说的结尾也有西德尼谢尔顿小说的感觉。 故事最后出现了大的反转。 全书的倒数第2章会告诉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骗局。 教授是*身亡,而他*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假科学假考古为世人所承认。 人是由猪进化而来的,是世间最大的谎话。 当你心悦诚服的接受了这个观点,以为自己被书里面的教授和书外的作者联手骗了的时候,作者又设置了最后一章。 你以为的那个骗局,实际上是害怕这个研究成果被别人知道的人把它变成的骗局。 人还是由猪变来的。 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并不是幌子,而是真实。 这真的是最后吗? 是还会继续出现反转吗? 你到底在真相的第几层? 是教授骗了我们制造了所谓的真相? 还是有人让教授的真相永远埋入历史的尘埃? 去看书吧,答案都在书里面。
《我们祖先的祖先》读后感(四):人类祖先的惊天骗局,这本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上当了
我们来自何方?
我们去往何处?
上述三个问题是小说《我们祖先的祖先》探讨的核心内容。从这三个问题就可以看出,本书作者贝尔纳带着极大的野心来完成这个故事。
但这三个问题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显得无比宏大。在贝尔纳之前,有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在贝尔纳之后还会有无数人尝试给出回答。但我们很难想象,真正能让人信服,真正完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因此贝尔纳以如此宏大的主题来完成《我们祖先的祖先》,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是神作,要么会扑街。
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是一本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说是神作并非夸张。
这并不是说贝尔纳在这本书里完美回答了上面三个问题,作者耍了个滑头,设了个骗局,用一半的篇幅来给出自己的回答,然后又用剩下的一半篇幅去推翻它。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贝尔纳在结局推翻了自己的结论,但又没有完全推翻。看上去似乎很矛盾,但现实不经常很矛盾吗? 正如这本书结尾所说,贝尔纳未必是想通过这本书来说服读者相信他的结论,比说服别人更重要的,是引发思考。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停止对此的思考。
《我们祖先的祖先》是一本完成度很高的小说,这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结论,同时还针对它的叙事结构。
这是一本披着推理外壳的科幻小说。
故事分两条线展开,一条是现代社会,古生物学家阿德让米安教授倒在了自家的浴室里;
另一条线是37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祖先正在非洲大陆上演一场惊险刺激的捕食与逃亡游戏。
两条线并行,中间隔着370万年,最终故事交汇于一点,和许多推理小说一样。甚至这本书的结构要比一些推理小说更严谨,这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
对于现代情节的设想显然要比想象370万年前的故事更容易,因此现代故事线是本书的主体。
故事开头,阿德让米安教授倒在了自己的浴室里,浴室的镜子上有一个神秘的“S”字符。
阿德让米安教授是怎么死的?“S”字符又代表着什么?
身手不凡的女记者卢克莱斯和号称神探的伊西多尔开始调查这桩案件。
破案的过程中发生了更多诡异的事情,每次有嫌疑人出现,总会有意外赶在卢克莱斯和伊西多尔之前,引发多起命案,而导致命案的凶手居然是……一只猴子?!
调查过程中,卢克莱斯和伊西多尔发现,谜底就藏在阿德让米安教授研究的那个问题当中:我们祖先的祖先。
为了破解祖先之谜,卢克莱斯和伊西多尔远赴非洲大陆,尝试揭开人类进化之谜,寻找阿德让米安教授所指的“人类进化中缺失的一环”。
但当“缺失的一环”被补齐,真相却让人大吃一惊,看到这里,估计所有读者都会感叹一声,贝尔纳可真敢写!语不惊人死不休!
将推理与科幻融合的写法并不稀奇,很多科幻小说都采用了这种结构。但《我们祖先的祖先》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主要体现在它的科幻元素上。
大多数科幻小说往往写的是未来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对未来的预言(暗示对当下的告诫)。但《我们祖先的祖先》不同,它没有写未来的故事,而是写了过去的故事,写了370万年前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历史上并无真实记载,因此它和那些未来科幻一样,都基于作者缜密的想象,而非是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祖先的祖先》是一本背道而驰的科幻小说,它没有展望人类的未来,而是回溯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是一个科学性质的话题,要想写得让人信服,那必须得有扎实的相关知识基础,不能信口开河。
这一点《我们祖先的祖先》基本做到了,它对过去的想象是基于当下科学家们的研究,因此看书的时候,我们会误以为作者是在科普,是在讲述真实的历史。
当然,看到结尾,我们就会明白,科普是假,骗局是真,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源于一场骗局,而真正的谜底直到最后才揭开。这个过程中“震惊我们三观”的结论其实也只是捏造的,也就是说作者推翻了他得出来的结论。
可贝尔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似推翻了结论,但其实又没有完全推翻,要理解这一点,只有看完这个故事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人类起源这个话题在学界一直被争论不休,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科幻故事就能终止这场讨论,就能给这个故事盖棺定论。
但这本书确实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同时书里面许多的科普知识也都是真实的,被推翻而又没有完全推翻的,只是结论而已。
回到本书的主题: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去往何处?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我们祖先的祖先。”
贝尔纳将想象力拓展到370万年前,那个时候人类还远没有出现,猴子们是如何进化为人类?中间缺了一环。
对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到学界公认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达尔文认为,人类的诞生源自一场意外,我们是猴子错误的复制品。
而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也曾回答过人类起源的问题,他坚信“用进废退”,人类就是努力自我完善的猴子。
这两种观点都曾出现在中学生物的课本当中。除了这些主流观点,贝尔纳在书里面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学说,比如陨石说,超级捕食者说,适应学说……
这些无疑都是学界对于人类起源这一难题的回答,其中或许有些学说已经被否定了,但同时也会产生出更多的学说。而且我们很难确定,到底哪一种学说是*正确的。
生物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也是一门不断修正的科学,那些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的真理,或许在未来就会被彻底推翻。这种情节在科学史上已经上演过无数次了。
对于我们祖先的祖先这个难题,现阶段显然也无法得出一个盖棺定论的事实。好在贝尔纳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我们科普,或者是自大地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相。
他通过对“缺失一环”的合理想象,提出了另一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从现代科学诞生之始,人们就一直想弄明白人类起源的真相,想搞清楚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人类从猴子到进化为人,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贝尔纳没有回答这些疑问,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难题:如果真相难以承受,那我们该如何面对?
《我们祖先的祖先》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人类的起源,来自于我们祖先的一次失身!而失身的对象则让我们万万没想到。
不得不说,贝尔纳太敢想了,也太敢写了,书里面这个想象才是真正的世界观炸裂。如果这个想象是真的,那导致我们生而为人的对象,最终又会让我们失去做人的资格。
这样的真相,真的是我们乐于见到,不倦追求的吗?
人类社会要想正常运转,必须基于一定的准则和规矩,比如我们对时间的定义,我们对性别的定义。这些定义并不能代表什么,它们远不是本质,但却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简单。
一旦失去规则,世界就会陷入混乱。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会受到挑战。
那如果人类起源的真相会打破我们对世界的已有认知呢?这样的真相我们该如何面对?
在面对难以承受的真相之时,人们往往想要逃避。就像小说里反派采取的行动一样,否认真相,蔑视真相。
贝尔纳在书里面写,“世人都蔑视真相。就像世人都蔑视公平正义一般。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安宁。”
如果真相给我们带来困扰,如果真相让我们不便,那人们就会选择不去相信。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种使我们安稳的真相。
我们愿意相信我们所坚持的,无论那是不是真相。
因此对于人类起源这个问题,最终的真相如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或许我们就会将真相永远掩盖,以此来让世界运行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我们的祖先定义了我们,而是我们定义了自己的祖先,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成功永远属于现在而非过去。于是,现代的我们决定了自身的过去与起源。
这样说来,人类起源,或许不单单是一个科学问题。
3、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观后感范文
北京嘉园三里11号楼1107 伊人
由少儿到青年,由青年到成人,成人渐渐变成老人,老人慢慢走向死亡,当然,死亡并不是终点,它只是轮回上的一个路标罢了。
生命轮回,生生不息。----题记
本片是陆川及迪士尼剧组的一个新尝试,这也是一部清新脱俗的影片,它的演员很特别,分别是慈母雪豹达娃,古灵精怪小猴子淘淘和可爱国宝大熊猫,它将以一部故事性电影呈现在大家眼前,为我们献上一出视觉盛宴。《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片时长只有1小时,可是却能震撼人心,在好玩有趣的同时,也让我悟出了生命的含义,母爱的伟大,家庭的温暖。
在青藏高原的一座陡峭大山上,住着雪豹女王达娃及它的孩子们,达娃每天都要捕猎,然后将捕猎的食物都让给孩子们吃,而自己却很少吃,达娃就这样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生活得无忧无虑,它自己心里也有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幸福。冬天,青藏高原上寒风瑟瑟,食物严重短缺,很快,这里又掀起了一场风波,一只雪豹带着它的三个已成年的孩子们来占领这片土地,一对四,果然寡不敌众,于是达娃只好带着它的这些孩子搬到了一个新领域。于是,达瓦每天都早出晚归,熟悉地形,而且天天都给孩子们带来好吃的,看着孩子们吃的这么开心,达娃也吃了一小口。很快,春回大地,冰雪初融,食物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可就在这一天,达娃正在捕猎一只犀牛,不幸的是,达娃被犀牛锋利的角撞*,然后,达娃躺在了地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看到这里,我体会出了达娃伟大的母爱,有少儿到青年,由青年到成人,成人渐渐变成老人,老人慢慢走向死亡,可死亡并不是终点,它只是轮回中的一个路标罢了。
就在附近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森林里,住着猴子淘淘一家,淘淘是个非常顽皮的家伙,喜欢搞恶作剧,是个坏孩子。原来在不久之前,淘淘家迎来了一位新成员----淘淘的妹妹,也正是如此,父母将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妹妹身上,淘淘认为就是这个妹妹剥夺了父母对它的爱,于是淘淘离家出走,加入了"流浪猴"群中,可是,他发现这些猴子很胆小、懦弱、自私,于是,淘淘又回到了自己家,没想到,父母不但没生气,还欣然接受了淘淘,而淘淘也成了妹妹眼中的英雄。也许,世界上让你感到最温暖的地方就是你的可爱家。
四川省,这里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大熊猫丫丫迎来了它人生中最自豪的时刻----收获了个女儿美美。丫丫对美美有点过分宠爱,却造出了个完美女儿。丫丫教会了女儿爬树及一些生活本领,它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有天,美美长大了,可以自己出去闯荡了,可丫丫还是不放心,因为美美一走,代表着美美成熟了,也代表着它不需要妈妈的呵护了,可有什么好担心的,就让美美出去看看吧!原来,世上最爱你的人莫过于你那有点唠叨的妈妈。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只有三位,可却耗时350个小时才完成制作,可是这部电影却让我想哭又想笑。
今天早上,我去生龙国际看了一场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雪豹达娃和它的两个孩子、金丝猴淘淘、大熊猫丫丫和它的孩子美美及母藏羚羊群在一年四季的生活。
在这四种动物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金丝猴淘淘的故事。淘淘很喜欢他的家庭:令淘淘崇拜的爸爸、温柔的妈妈、可爱的妹妹。
可是,淘淘因为妹妹而得不到爱。他便和流浪猴们为伍了。到了冬天,淘淘经历了猎鹰捉幼猴、流浪猴的自私。淘淘受不了冬天的寒冷,回到了父母身边,父母不要它。直到老鹰的再次提猴。淘淘发现了老鹰,便立刻警告猴群,猴全逃了,只有淘淘的妹妹没被父母抱走。在最危急的时刻,淘淘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的妹妹。
他的父亲很欣慰,原谅了它。淘淘终于长大了。
作者:学员崔玉涛
是的,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一种叫自然电影的电影。就像读书时不曾想多年后的下班时间,自己一本正经坐在电脑前吭哧吭哧写观后感一般始料未及。印象里,这种无剧情的电影是四十五岁以上大叔们的喜好。想到这里不禁要自嘲自己兼具着25岁的欢腾和45岁的沉闷,爱好却始终不肯落在35的真实年龄上。
这是一部采用真实动物为主演,以四季更替的方式讲述大熊猫母女丫丫美美、金丝猴淘淘以及雪豹达娃故事为主线,藏羚羊和丹顶鹤为客串,旨在探索家庭、自然与生命轮回等主题。全片无特效,剧组2014年起跨越四季在中国全境实景拍摄。导演陆川介绍说:"自然电影是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类型。中国暂时还没有"片中周迅旁白可圈可点,一开篇就将观众带入了神奇的动物世界。
大熊猫母女成长到独立的故事充满了温情,金丝猴淘淘的被家庭冷落的出逃到挫折后的回归,雪豹达瓦即使处在动物食物链的顶端依然面临着残酷的生存环境,从他们的故事上也折射出人类的影子。
达瓦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撼!她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要独立完成捕猎和保护它们,竞争是那么惨烈又无情,不能抓到猎物非但自己挨饿,孩子也要挨饿。看到达瓦在羊群中死死咬住一只小羊不肯松口,任凭小羊的妈妈使劲地用坚硬的羊角撞击她的身体,撑到最后不得已才松口逃走。越发饥饿越发捕获不到食物,几番失力后最终冻死在皑皑白雪之中……
我们都很不容易,却都要自立、自强,动物的世界血腥却也简单,就是生存和繁衍。人类进化到今天,却偏偏要衍生出那么许多高级玩意儿。
想着想着,竟然向往动物世界了呢。
闺蜜约我下班后看电影,不加思索地直奔影院,到了影院才知道看《我们诞生在中国》,事先没有任何剧透,所以看得很认真。
影片开幕花絮即以大量的延时拍摄,展现了高原、大漠的壮丽景观,飞逝的云,流动的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迈而美妙的大自然走入了我们的内心,这是我们的美丽家园。随着周迅那沙哑带走金属质感的配音,一下子将我们拉进了画面,她通过镜头以三*线描述了通过动物猎豹达娃,金丝猴淘淘和熊猫丫丫三组家庭在越来越困难的环境中的生存,"家庭之爱","母子情感","浪子回头"等人类都要面临的同质化情感,用动物的眼神,肢体,动作和旁白的完美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世界充满了史诗般的柔美感情和内心真诚。
电影让我们走进动物的故事里,大熊猫丫丫和女儿美美之间的母女情,作为母亲,看到到小熊猫美美躲在妈妈怀里撒娇,大熊猫眼神里的溺爱,满满地感动,当女儿美美终于学会了爬树,女儿的独立也意味着她和女儿之前的所处的一切都将成为永远的回忆,看着大熊猫母亲躲在树后不舍的眼神,更是想起了儿子每次离家时的不舍。川金丝猴淘淘的成长中的烦恼,淘淘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逃离了家庭,混迹于流浪猴之间,当淘淘亲眼目睹了苍鹰犀利的眼神,飞一样的速度叼走了幼猴,才明白家是安全的港湾,最后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一主题在此生动地演绎,也是考验着人类的孩子教育问题。最后结尾最令人震惊,达娃为了孩子的生存,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放手一搏,袭击了正在转场的小牦牛,遭到牦牛母亲奋力反抗,在激烈的厮杀中放弃了小牦牛,最后因伤势严重惨死在雪地中。这一桥段充满着矛盾,看到动物的两个家庭中的爱,危难时刻母爱的伟大,又不得不折服自然界强者恒强的法则,这就是适者生存,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命题。
电影如诗如画,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