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沟通》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它是围绕“理解”这一单元主题设计的,同时也是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化和扩展。教材有两幅情境图和两段简短的说明文字。两幅情境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理解沟通的氛围,为学生选择话题扩展思路。两段文字点明了生活中许多情况下需要理解与沟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本设计注重为学生创设实践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明确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怎样沟通,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沟通。
2.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明确与人沟通不但要说清事情,还要讲礼貌,态度坦率、诚恳,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在沟通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3.结合交际过程,引导学生养成在交际中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能够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
2.让学生学着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体会生活中与人沟通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营造交际氛围
1.创设情境。(出示课件)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小丽刚睁开眼睛就觉得头昏目眩,原来是感冒更加严重了。这时,妈妈走过来看见小丽脸色难看,声音也沙哑了,就对小丽说:“好女儿,今天这么难受就别去上学了,妈妈一会儿给你请假。”可小丽却说:“妈妈,没事,我不去上学功课会落下的。”“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一会儿陪你打一针再去上学。”当小丽打完针到学校时,上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了。老师批评了小丽。
2.引导:快帮小丽想想办法,她该怎么办啊?
3.揭题:小丽应该把迟到的原因向老师说清楚,也就是和老师进行沟通。沟通可是一门学问,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与人沟通。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与人沟通。(板书课题)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因此,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通过创设交际情境,诱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之中。)
二、阅读文本,明确交际要点
1.自由读教材的文字部分——明确什么情况下需要沟通。
2.轻声读教材的文字部分——明确为什么要沟通。
3.指生读教材的文字部分——明确沟通的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目的、方法,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口语交际奠定基础。)
三、预设情境,体会交际方法
1.引导:请你帮小丽和老师进行沟通。
2.实践演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小丽和老师进行沟通。
预设三种小丽与老师的沟通方式:
(1)小丽听了老师的批评,马上哭了起来,觉得自己好委屈,什么也没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2)小丽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迟到的,你可以给我妈妈打电话。”
(3)小丽轻声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早上起来感冒严重了,刚才去打了一针,所以迟到了。”
3.讨论:你觉得哪种沟通方式最好?好在哪里?
4.点拨:沟通时不仅要口齿清晰,语句连贯,把事情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要讲礼貌,态度诚恳、坦率,语气合适,还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需要不断的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
四、模拟情境,领悟交际方法
1.实践训练:现在同桌合作,一个人扮演小丽,一个人扮演小丽的班主任老师。按照你认为最好的沟通方式进行表演。
2.同桌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练习。
3.选代表进行表演。
提出要求:表演的同学要把迟到的原因说清楚,要讲礼貌,态度要诚恳、坦率,语气要合适,还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看的同学要认真,一会儿进行恰当的评价。
4.评价:你觉得小丽和老师沟通得怎么样?
评价要点:语句是否连贯;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态度是否诚恳、坦率;是否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灵活多元的评价激励是极为重要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的、学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适当评价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掌握交际的要点、领悟交际的方法。)
五、联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
1.引导:在生活中你经常与人沟通吗?怎样进行沟通的?
2.提供交际情境:
(1)你因为忘记带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
(2)你和爸爸妈妈逛公园时,和他们走散了,你找警察叔叔帮忙。
(3)你的哥哥认为是你把他的玩具汽车弄坏了,他误会了你……
3.拓展: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与人沟通,可以选择上面的情境,还可以结合自己经历过的实例。和同桌练习一下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怎样与人沟通。
4.同桌合作,虚拟具体情境进行交际表演。
5.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按评价要点进行点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讲礼貌;态度是否诚恳、坦率;语气是否得体;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是否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通过模拟生活实际,再现口语交际环境,丰富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自由地想、尽情地说、愉快地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到交流的愉悦,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六、拓展延伸,延续交际热情
1.交流收获: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引导:是啊,我们不仅帮助了小丽,还了解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法。希望我们能在生活中经常沟通,和谐相处,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
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扎实的口语交际应该兼容并蓄,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把学生在各种时间、空间所获得的经验唤起、激活,有机地将学校这个小课堂和生活这个大课堂“链接”起来,使语文如生活般丰富多彩。
交际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讲礼貌;
态度诚恳、坦率;语气合适;
口齿清晰;语句连贯;
应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拓展阅读
1、2021高一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2、公开课《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3、2021高一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