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5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 造:拜访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D.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令万宠迎 / 置县中 / 及苏峻反破余杭 / 而临安独全 / 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B.临安令万宠迎 / 置县中 / 及苏峻反破余杭 / 而临安独全 / 人皆异之 / 以为知机

C.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 及苏峻反 / 破余杭 / 而临安独全 / 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D.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 及苏峻反 / 破余杭 / 而临安独全 / 人皆异之 / 以为知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C.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5分)

(2)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分)

参***

4.D 5.D 6.C

7.(1)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或”“下价”“贱价”各1分,大意2分)

(2)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穷”“为……所”“顾”各1分,大意对2分)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 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 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 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交换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 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 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 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 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 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 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 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 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 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 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 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 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拓展阅读

1、《金陵酒肆留别》通用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古诗简介

《金陵酒肆留别》是唐代伟大诗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的深厚友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力。

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吴姬捧出美酒请客品尝。

金陵的朋友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杯共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⑵风吹:一作“白门”。

⑶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唤:一作“劝”,一作“使”。

⑷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⑸欲行:将要走的,指诗自己。不行:不走的,即送行的,指金陵子弟。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⑹试问:一作“问取”。

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一走进店里,沁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把店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陶醉,让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所以这个“香”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来到这里,为诗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很符合年轻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留恋的地方,诗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2、《金陵酒肆留别》通用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都频频杯喝尽杯中的酒。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注释

1、金陵:我国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4、欲行:要走的,指李白自己。不行:送行的,指金陵子弟。

5、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指干杯。

很多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诗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3、《金陵酒肆留别》通用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解】: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

柳花:柳絮。

满店香:柳花本来不香,但风吹柳花,纷纷扬扬,觉得它香,这是因花而联想到花是香的一种主观感觉。

吴姬:吴地(金陵在古代属于吴国)的女子,这里指金陵酒店的侍女。

压酒:新酒初熟,压糟取出酒 汁。

子弟:年轻

别意:离别的情意。

之:指东流水。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都频频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仲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的性格特点,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

李白

风吹柳花③满店香,吴姬④压酒⑤劝客尝。

金陵子弟⑥来相送,欲行不行⑦各尽觞⑧。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⑨谁短长。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酒肆:酒店。③柳花:柳絮。④吴姬:金陵古属吴地,因此称金陵酒家侍女为吴姬。⑤压酒:新酒初熟,用榨床压酒槽取汁。⑥子弟:年轻。 ⑦欲行:指将要离开的,即李白。不行:留下的,指为李白饯行之。⑧尽觞:喝干杯中之酒。觞,古时酒器。⑨之:代指东流水。

这首七言短古是李白早年在吴越漫游,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全篇以信手拈来、不加雕饰的语言真切地描画出金陵优美的自然风物和景观,传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厚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它既继承了古诗的质朴与流畅,亦有着绝句的精巧与韵味,这种言浅意深、流畅明快的特点延续了李白一贯的诗风,同时代表了盛唐诗的基本格调。让不由得感叹,李白这一响亮的名,究竟能带给多少惊喜与想象!他有时清凉如明月,有时纯净如幼童,有时澎湃如江海,有时飘逸如飞仙,无论是奔涌不绝的'歌行,还是清新俊逸的绝句,总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诗唱出了盛唐的意气风发,画出了唐诗的透彻轻灵。

丰厚的积淀、优美的自然风物,浸润出金陵这一令充满无限遐想的名。提起金陵,总让想起翠柳长堤、烟波画船,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美丽女子袅袅婷婷地走过半月拱桥,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投下倩影……金陵就是这样古老而娴静的间天堂。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飘洒,它们随风轻扬,飘到女儿的脸上,成为美丽的花黄;飘到少年游侠疾驰的马背上,被气流扰乱了悠闲的步调;飘进溢满酒香的酒肆中,仿佛又变成了酒的精灵。酒肆里,客们在芳香四溢的酒香中频频杯。每一处场景、每一个、每一丝气味,都成了这幅画的一部分。在这幅画里,诗将要远行,在酒肆中独自饮酒,未免显得落寞和孤单。酒店的吴姬好似能够洞悉心的解语花,灵巧地从酒槽中取出新压的美酒,迈着轻盈的脚步穿过其他饮客,来到诗面前,劝诗品尝这醉的酒香。

豪爽任侠的李白,怎能没有朋友相送?一群意气相投的年轻朋友的一拥而至,立刻使气氛活跃起来,你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意气风发和潇洒风神。面对着这金陵迷的自然风物、朋友为自己饯行的真诚友谊,诗的心情是留恋而感伤的。值此之际,正当互诉衷肠、开怀畅饮,定不负这金陵、不负这友谊。然而这种感伤在醇美的景象中、在众多朋友相送的热烈气氛中、在年轻的意气风发中,不浓重反而淡雅悠长。试问那滔滔不绝的东流之水啊,如此的离别之意与之相比,到底哪个短来哪个长?将离愁与东流之水相比,真是妙笔!结尾情意绵绵、余韵悠然。

此诗仿佛一篇优美的小品,让陶醉。如此信笔写来,不加雕琢的诗句虽然是本色之语,自然流露,但已然显示出诗的才气与技巧。诗歌讲究炼和用意,这首诗用的妙处在于“香”“压”二:“香”的使用,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使得本无气味的柳絮有了味道,并为下的酒香埋下伏笔,两个句子因此而浑然一体。“压”则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细节的描写极具生活气息,同时传达出一种浓厚的地域特色,具有清新的民歌风味。在用意上,诗篇先营造出一种酒肆所处环境的氛围与意境,然后自然过渡到对金

陵子弟送别的描写,用简练的笔触真切刻画出送别的情景,最后以妙绝的比喻,收束全篇,使离情别意有如滔滔东流的江水一般绵延不绝,起承转合于不经意间浑然天成。正如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说:“此太白于金陵留别,辞意轻清而音调浏亮,又简短而显浅,故后世之多脍炙之……”明钟惺《唐诗归》亦云:“不须多,亦不须深,写得情出。”

4、《春夜别友二首·其一》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设宴欢送他。席间,友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使想见离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泛起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没晓天”,承上写把臂送行,从室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一个“没”,表明时光催离别,不为离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点击查看更多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4356.html

热门阅读

  1. 大学生保研自我介绍
  2. 刘延明敦煌人也原文及译文解析翻译
  3.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4. 201年元宵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5. 采购员的聘用协议书
  6.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
  7. 小学实习报告范文
  8. 高考加油祝福语
  9. 销售经理的优秀年终总结报告模板
  10. 最经典的双十一光棍节祝福语大全
  11. 201夏日周末清凉祝福语
  12. 201年中秋节送朋友的祝福语
  13.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师的教学设计
  14. 经典说说心情短语
  15. 一封应届师范生的自荐书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