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第一教时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精品教案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 /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article/,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
1、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词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2、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题记: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古诗教学,尽管大家都喜欢古诗,但不敢轻易走进古诗,王崧舟是语文界的“神”,但他也说,上古诗——伤神!但今天,我们可以分享赵笑益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心里真是庆幸!这是苏轼的诗,也是我最爱的一位诗人。苏轼,他豪迈、大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我一下子想起他的一首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正想着,赵老师已经上面试话筒,很年轻的一位老师,穿着棕色的上衣,多像词里的一片落叶呀。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说说对老师的了解。
师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我介绍了我的家乡,现在该你们来介绍义乌了,让老师感受到义乌的风采。
生:义乌有很多好吃的,有红糖、蜜枣。
生:义乌有雄伟的古塔。绣湖公园,这些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生:我们义乌人很热情。
生:义乌有很大的国际商贸城。
生:义乌有一位很伟大的诗人,骆宾王。
师: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生:老师,你辛苦了,你从温州赶来。
生:欢迎你来义乌来。
生: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师:上课,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也精神。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生:去过。
师:说说你眼中的西湖。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生:西湖里还有十个美景。
课件音乐起(古筝)师动情简介西湖。引出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3、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 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 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师教案
课时目标:
1、我要认识“亦、妆”两个字,有感情有节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要大胆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3、我要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知识链接: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笔下雄伟壮观的美景,今天我们再跟随诗人苏轼去人间美景——西湖去游览一番吧!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我能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能读好下列字词,还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潋滟 liànyàn 空蒙 kōngméng
淡妆浓抹 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 xiāngyí
3、我能流利读通诗句: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诵读时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这么美的诗,我要多读几遍,并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体会诗意。我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标记下来想办法弄懂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诗人在西湖( ),起初湖上( ),后来(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的意思是。
3、诵读古诗,体会诗情。
西湖真美!我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还能想着画面背下来!
(四)课后检测: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其中一句比喻句是,把 比作 ,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
The light of the water is good, the mountain is dark and rain is also strange;
The west lake is better than the west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