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最新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吃的是_____,菜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的日子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拓展阅读
1、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7.1力
7.2弹力
第二周
7.3重力 单元复习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七单元检测与讲评
8.1牛顿第一定律 8.2二力平衡
8.3摩擦力 单元复习
第八单元检测与讲评
9.1压强 9.2液体压强
9.3 大气压强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单元复习及第九单元检测与讲评
期中考试
10.1浮力
10.2阿基米德原理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单元复习
第十章单元检测与讲评
11.1功
11.2功率
11.3动能和势能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12.1杠杆
12.2滑轮
12.3机械效率
单元复习
迎接期末考试
田银霞
时间2016年2月21日
李业中
2016年2月21日
2、八年级人教新目标英语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
教材 分析
1.本单元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内容。它的中心话题是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的用法。本课是一节以语法为学习主线,以任务为语言教学模式的起始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用现在进行时表达即将发生的事情。通过教学任务来整体感知进行时用法和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进行时表达将来时的用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提高用英语交流、表达和思维的能力 。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机械记忆,而是更应注重把词汇教学融入中生活交流环境中。
2.学会用what when how long where等特殊疑问词询问将来计划的内容。
学情 分析
1、本课以假期活动为主线,通过师生访谈,用问答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开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学习。
2、在课堂设计上打造好任务型教学要求,针对学生怕参与交际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尝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团体活动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 Knowledge Objects
A、Words and expressions:?Where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What are you doing there?When are you going there?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WhatwhenHong Kong, take a vacation sports campbe famous for Go to the beach sounds good . etc
B、功能:用现在进行时表过即将发生的事情。引导启发学生习在新的语言知识学习任务过程中。增长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C、语言结构:1)用现在进行时表示一般将来时。2)句式结构am/is/are + 现在分词 3)常见的时态标志词有:now, this time at the moment, listen等
D、熟练运用What, Where, When, How long等疑问词对将来的计划提问
2、Language skills: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本课的任务型学习活动后,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并能根据语调变化,判断句子意义的变化;能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做出较得体的对话、交流。写出本节课学习的单词和句型,能运用简单的.句子写出将要做的活动和感受。
3、Affective objectives:
通过对将来计划的描述,能在实际交流活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句尊重、理解别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友情。
教学 重点和难点
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I am…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
I am staying for…
Step1、Greet the class
a. Lead in the text.播放一首英文歌曲,Are You going shopping?Tom.首歌一方面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b. Show the vocabularies on the screen, let the students d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nd then ask the Ss:
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vacation?
Ss: I usually play basketball…/go swimming…
以对话引入新句型,使得课的引入自然流畅,为后面句型教学进行作好准备。
用多媒体呈现重点句型,与学生一块总结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1. I’m going to have a party next week.
2. We are going to XiHua Park.
3. Are they going to have a basketball match tomorrow? Yes, they are.
4. ——Are you coming tomorrow?
——Yes, I’m coming.
Step2、Practice the text..
Step3、Memory challenge
T: Today is Friday, Tomorrow is Saturday, I’m babysitting my little brother on Saturday. And I am camping on Sunday. (Teach new words: babysit and camp…) then ask students:
T: what are you doing on Saturday and Sunday?
S: I’m going hiking.
Step4、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What are you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is he/she doing?
Step5、Practice
Now, Let’s work in pairs.
Talk with students about 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
What are you/they doing?
Step6、Guessing
T: Now, Let’s play games. I w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and you guess.
What am I doing?
Step7、Free talk:
1.If you go tripping,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2.If you go tripping, What shall we take?
3.If you go tripping, Where are you going?/ When are you going?/Who are you going with?/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Discuss in groups and make a vacation plan?
A: Hello.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A: When are you leaving?
A: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there?
A: What are you doing over there?
A: How is your vacation? Do you think/hope?
3、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4、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 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 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 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第二节
二力平衡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⑵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 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生:思考。
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一、二段,观察图8.2-1。 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板书:
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 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思考、讨论
演示(图8.2-3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 生:(设计实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⑴ 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 ⑵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
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 ) 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 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F为: ⑴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 ⑵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 2000N ⑶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 F 2000N (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
2、
3、4。
第三节
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实验(图8.3-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