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5 15:30:32

《囚绿记》教学设计范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拓展阅读

1、小按比例分配最新集锦

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90、91页的内容

1.使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

2.能灵活应用所知识,正确解答实际生产生活中按比例分配问题。情感与态度:

3.使生感受到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应用意识。

4.在数活动中培养生合作习的能力,养成探讨问题的好习惯。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备课思考: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材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和先求每一份的具体数量,再求相关量的具体数量两种思路来解决问题。这样安排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让生掌握转化的基本思路,是解决此类应用题的关键所在。为此,中力求让生新旧知识联系,转化思路贯穿。

一、专项训练

1.填空

已知六五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3。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五年级1班有70人,男生占全班的4/7,男生有多少人?

说清已知条件与问题,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什么?

二、预习汇报

1.把上题改为:五年级1班有7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男生有多少人你会做吗?

2.思考:由“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男生占全班的4/7,

(2)女生占全班的3/7

(3)男生是女生的4/3倍

(4)女生是男生的3/4……

4.尝试解答,找生板演。

方法一:4+3=770÷7=10(人)....转化为归一应用题

10×4=40(人)

方法二:4+3=770×4/7=40(人).....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

5.出示例题,生汇报

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找信息,问题。

(2)三人交流,画图,找三人上台完成。

(3)质疑释疑:每种思路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比较思路,总结方法。

第一种: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一份是多少,然后求出相关量的具体数量;

第二种:是先求出总份数,求看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不管哪种方法,都用到了转化的基本思想。

7.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1)养殖专业户养鸡、鸭共6000只,鸡和鸭的比是1:11,鸡、鸭各多少只?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1:4,这两个锐角各多少度?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变式练习

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三、自主总结

观察我们今天习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四、自主练习

1.五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种足球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制成的,其中黑、白皮块块数的比是3:5,黑色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块?

3.一种糖水是糖与水分按照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置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4.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5.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强调:要分的不是20厘米】

6.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拓展延伸

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米,长宽高的比是4:3:5,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方法一:4+3=770÷7=10(人)....转化为归一应用题

10×4=40(人)

方法二:4+3=770×4/3+4=40(人).....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

2、小按比例分配最新集锦

内容:苏版第十一册75页例5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生应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生感受到数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一、创情境:

们,我们生活在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相信对“投资”和“创业”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吧?谁给大家说说。

1、PPT出示:李阿姨和张阿姨合伙开了家书店,第一年,她们各投资5万元,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其他费用,共获利润10万元,你们说,她们各应分得利润多少万元?

2、小结:刚才两位阿姨由于投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利润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

3、PPT出示:第二年,李阿姨仍然投资了5万元,张阿姨投资了4万元,除去一切开支,共获利润18万元。这一次,你说她们的利润该怎么分合理呢?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利润要按投资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阿姨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板书:按投资数的比5:4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5:4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阿姨各应分得多少万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习第75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此时用PPT出示“习内容”“习目标”和“导提纲”

习内容:苏版小六年级上册第75页。

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提纲: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2题是把180块巧克力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生根据导提纲进行下列活动,师**,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困生。

(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

(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

(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1)这里的3:2,也就是在30个方格,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4份,一共有5份,红色方格占了方格总数的3/5,黄色方格占方格总数的2/5。求红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3/5是多少,求黄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

(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是红色,2份是黄色。总份数3+2=5,红色方格为30÷5×3=18(格),黄色方格为30÷5×2=12(格)。

2、展示例5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合图)

3、展示“试一试”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例5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练一练”第2题“练一练”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算。

(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板书:比----分数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比----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7: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保税区小六(1)班有生35人,六(2)班有生36人,六(3)班有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76页,1、2、3、4。

3、小按比例分配最新集锦

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按比例分配》问题。

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生在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生今后的习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小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的过程。

2)能力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3)情感目标:让生在劳动实践中多观察与数结合的实例,鼓励生用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生感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校劳动技术育是终身育的基础,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校劳动技术育中养成的。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生的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让生在劳动中习,不仅是一种让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方式,还能为提高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技术育与数的整合让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数只有运用于生活才能显现出他的价值和作用。

多媒体课件、米尺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

师:我们以前已经过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们掌握的情况。请看大屏幕,读题,并说出结果。(课件出示练习题)

(意图:深刻把握知识发展的脉络,把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用到的旧知识分成几个知识点,复习了比和归一、分数应用题知识,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使生更好地参与到习新知识当中去。)

(二)创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同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请同们欣赏几幅我校的图片,(课件出示)看完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1:我们的楼很气派,室也很宽敞。

生2:我们的校园很整洁,也很美丽。

生3:我们校的长廊很漂亮,很壮观,我很喜欢。

生4:在这样的校上我很高兴。

.......

师:的确,我们的校是非常好,我也为我能在这样的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同们再看这张图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这是我校操场西南侧的一块荒地。

师:对,这块荒地在今年五月份已经成为了我校的劳动实验基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1:如果将这块荒地种上蔬菜、花草,会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生2:还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师:同们的提议非常好。我们看例1:(课件出示:)其中的240平方米由校的总务处管理,已经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找同读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已知这块地的总面积是240平方米,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

生2:问题是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师:小组交流一下,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生讨论。

生汇报:

生1:就是把240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生2: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

师:同们分析的非常正确,我们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那怎样算呢?请同们在练习本上解答。

找两名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3+5=8份

种茄子的面积:240÷8×3=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8×5=150(平方米)

2)3+5=8

种茄子的面积:240×3/8=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5/8=150(平方米)

生1:我是用份数思考的,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用240÷8=30(平方米)求出了一份的面积,再用一份的面积乘3就是茄子的面积,一份的面积乘5就是西红柿的面积。

师:他的.这种做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名同解释一下。

生2:我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用240×3/8=90(平方米);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用240×5/8=150(平方米)

师: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掌声)

师:我们怎样检验一下做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把90:150化简,看看是不是得3:5。

师:同们检验的方法真好,我们要养成做完题后会检验的好习惯。

师总结: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第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意图:合理的创出一些贴近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问题,能引起生的兴趣,增加生的求知欲,生就会主动的去开启智慧之门。交流环节的主要是为了让生掌握自己方法的同时,可以接触其他同的解题方法,一举两得。)

(三)劳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我们的劳动基地还剩下一块,划让生来管理,同们有信心管理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管理这块实验基地的第一个问题,请看例2(课件出示):如果我们将这块地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我们应该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呢?找同读题。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要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

生2:让我们确定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们能解决吗?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应按怎样的步骤来进行。

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分3步进行:

生:1)测量出这块地的长。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

3)利用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就能确定出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们听清楚了吗?这样做可以吗?

那我们就去劳动实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一下。生分成五组,一二组测量这块地的长;三四组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五组利用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确定出每种花的具体位置。小组合作,人人动手。

生去试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

最后总结。

每组生汇报结果。

生1:我们测量的长是60米。第二组同同意。

生2:我们的算过程是

2+5+3=10

60÷10=6(米)6×2=12(米)6×5=30(米)6×3=18(米)

生3:我们的算过程是2+3+5=1060×2/10=12(米)60×5/10=30(米)60×3/10=18(米)

生4:我们把两个长都从南边开始量出12米、30米都做了个号,然后再把相对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三种花的位置了。

师:看来每组同都已经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同们真了不起。

(意图:数与劳动技术育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提高生综合素质的育活动。生不仅会了数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四)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回到室。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两道题,你会做吗?(课件出示)自己读题,并解答出来。

订正答案。

2、综合实践:

课外作业:一份500克的水果沙拉,并把各种水果的比以及算出的重量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

(意图:这样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将知识引入生活,有利于对生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用数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五)课堂小结:

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了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两种解法。

生2:我会了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实际划分,确定位置。

生3:我不仅会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会实际运用了,我非常高兴。

师:看来同们这节课的收获都很不少,今后我们还会对这块实验基地进行预算,进行实际种植,同们有信心吗?这节课就到这。

4、课庄子故事两则的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常用的言词语,丰富言知识。

⑵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能力目标:

⑴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⑵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德育目标:

拓宽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化经典的了解,提高化品位。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2、引导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1、比较法通过生译和标准译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的艺术特点。

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资料助读;自读课,疏通句,把握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先秦诸子散,虽然主要是政论,但也是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中的片断。

二、背景介绍

作者及其思想主张,由生自己发言,师总结。

三、朗读课,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借助课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参考译。要求生与自己的译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参***: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同:国都、京城。

止:栖息。

安:疑问代词,怎么。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是:这。

四、问题探究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

⑴ 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⑵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生思考,明确:

⑴ 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⑵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的艺术特色:

生涵泳品味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师分发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的艺术特色。

生思考,明确:

《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风恣肆。

《秋水》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师总结:

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惠子相梁

描摹生动传神

人物形象鲜明

比喻巧妙贴切

情节出人意料

快乐自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庄子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鄙视富贵清高自守

〖补充资料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家)、家。道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则*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的哲。哲”。

《庄子》散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点击查看更多《囚绿记》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27385.html

热门阅读

  1. 品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3000字
  2. 让世界充满爱小学品德教案
  3. 中大班歌唱兴趣小组的计划范文
  4. 表示难过到痛彻心扉的签名
  5.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6. 描写清晨下雪的句子
  7. 纪念世界地球日手抄报
  8. 外协队伍施工现场安全用电协议书
  9. 201年鸡年除夕夜辞旧迎新祝福语
  10. 201年高考家长对孩子的祝福语
  11. 关于青年节的祝福短信
  12. 小学毕业感触随笔
  13. 201年谷雨节气给长辈的养生祝福语
  14. 新郎婚礼发言稿
  15. 毕业生的英文自荐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