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知识扩展: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孔融认亲》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十岁的孔融利用“亲戚关系”成为了当时名气非常大的李元礼的座上宾的故事,全篇主要体现了孔融的智慧。
《孔融认亲》开篇一句“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表明了当时想要见李元礼的难度非常高,必须是青年才俊或者是比较近的亲戚才行。但是孔融却利用亲戚这一条路巧妙的进去了,并且成了座上宾。
李元礼自然奇怪,便问孔融和他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他的祖辈孔子曾经拜李元礼的祖辈老子为师,所以二人其实算是通世交好。李元礼和在座的人便觉得孔融非常聪慧。这是孔融认亲这一篇文中表现孔融聪慧的其中一点。
《孔融认亲》中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表明了孔融的聪慧。就是在宾客中有一个人叫陈韪,他听了孔融的事情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什么成就。”这句话含有讽刺的意味,在座的人也不好得罪陈韪,便沉默了下来,倒是孔融丝毫没有不愉快,而是颇有礼貌的回了一句:“陈大人小的时候想必很聪明。”
这一句话一说出来,陈韪是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一时非常尴尬。而孔融的聪慧更是淋漓尽致的体会了出来。
可以说《孔融认亲》通篇讲的是孔融的聪慧,以及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快速的反应能力,这也是孔融名气的开端。
拓展阅读
1、4岁让梨的孔融却因不孝被杀的故事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今天小编就来分享4岁让梨的孔融,却因不孝被杀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三国时代有个后现代潮人,曹操称酗酒误事,要颁布禁酒令,他说,美色更误事,那就该禁止人类**和结婚?曹操以孝治天下,他说:干吗要孝敬亲爹?他不过是为了发泄性欲。亲娘也谈不上伟大,不过是个容器,东西都出来了,还要给容器写感谢信吗?曹操实在看这人不爽,以不孝的名义杀了他。忘了说,这人是曾以四岁让梨的事迹而感动中国的少先队员——孔融。
天生的脱口秀主持人
历代文人开会,张爱玲上台演讲,题目是“出名要趁早”,坐在VIP席位的孔融不厚道地笑了。
论出名,据说古人之间流行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原则,那就是,登上小学语文教材才算真的红。论趁早,孔融4岁让梨,感动全国,司马光本来不服,但他砸缸时已7岁高龄,输了。
让梨时,孔融还来点注解:我是小孩,按规矩应该拿小的。
他红了,成了年度吉祥物、道德新模范。作为孔子的二十代孙,他的出身够正点,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的就是长幼有序、温顺谦恭,他的成名,是一种必然。举国上下掀起了孔融造神运动,电视、广播、网络全部祥林嫂附体,24小时滚动讴歌。详情参见当年对雷锋或赖宁的轰炸式宣传。
基本上,三国时代,广大人民哪怕去超市买袋盐、上班搭个地铁、去发廊洗个头,耳边环绕的也是杰出幼儿孔融的*。孔融巡回各地演讲自己让梨前后的心路历程,孔妈妈趁热打铁推出育儿书,讲述自己如何把一颗受精卵调教成崇高的小孩。
享受巨星待遇之后,孔融完全明白公众爱的就是爆点。于是,10岁时,他做了一次漂亮又大型的自我营销。
大名士李膺很荣幸地被他选中了。李膺喜欢在自家豪宅搞名人沙龙,而且够拽,非名流或世交不得入内。孔融牛啊,自称跟李家是世交,大摇大摆进去了,李膺困惑了,这小子谁呀,来混吃混喝的?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是师友,我们当然算世交了。”多渊博啊、多睿智啊,大家鼓掌鼓掌。
有个叫陈韪的太中大夫来晚了,听了旁人的转述,冷冷评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即反驳,想必这位先生小时候一定聪明绝顶喽!
这急智、这思辨、这气势,简直是吴宗宪郭德纲级别,李膺夸他“高明必为伟器”。按照东野圭吾的阴暗推理法,或许要问,陈韪是孔融请来的脱口秀搭档吗?
2、我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400字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我家养着两只小乌龟,它长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一张永远动不停的小尖嘴,一对小不点儿大的鼻子和四只肥胖而又灵活的小爪子,可爱极了。还有一个像‘凯甲’一样的异常坚固的壳。
其实,有时侯小乌龟可神气了;伸着四条粗壮的大腿,扒扒这儿扒扒那儿,威风鼎鼎,活像一个‘战国时期’的大将军在指挥士兵打仗。但是呢,如果真的让它显示他的本领,别说小兵了,就连个蚂蚁都不如,你说多可笑。
小龟还有一次可笑的就是吃食,我把肉放进盆里小龟先是装做没看见,然后玩,我把头转了过去,一会儿什么声音都没了,我转过头来,一看原来小龟游过去把肉给吃了。
吃完之后,它又用前爪擦了擦小尖嘴,防佛在说,今天的菜非常好吃,如果下回还吃这种吃菜就好了。我经常看它,它常常逗我哈哈大笑。
小乌龟每当睡觉时,都钻进自己的壳里,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小龟非常喜欢它的‘房子’,想到这儿,我都很想住进它的‘房子’里了。所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龟,我也希望小乌龟和我一同成长。
以前,小白兔的身子和眼睛都是棕色的,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它们,但他们却很团结,他们这个家族,相互之间没有不认识的。但它们非常害怕人类,于是就隐居在深山里。
一天,人们发现了它们,并带领一群人把它们包围在一起,捉住了它们。原来,前几天,村里来了一个怪物,怪物命令人们,每年都要献上贡品,不然,就杀光整个村子里的人,今年,他们意外的发现了兔子,就决定让他们做贡品,于是他们满载而归的回去了。
终于到了给怪物送贡品的日子了,两名强壮的少年,抬着这些沉甸甸的兔子,飞快的给怪物送去。路上,一只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只小兔问妈妈:“妈妈,我们要到哪里去呀?”妈妈默不回答,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怪物的宫殿,那两个年轻人把贡品放在门口,就一溜烟的逃走了。
这时怪物出来了,他长得真可怕,头上长着蝎子的毒勾,它有三个脸,一个脸上有一只眼睛,一个脸上有三只眼睛,另一个脸上竟有十只眼睛!他长着五只手,满身都是血丝,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只有刚出生的小兔不懂事,还在那里高兴地打闹,这时,怪物用可怕的声音嘟囔道:“肚子饿了,先吃哪个呢?先把小的吃了再说。”于是他伸出手刚想去捉小兔,兔妈妈突然挡在前面,说:“怪物你休想动我的孩子!”怪物说:“我不吃了它我吃什么呢?”说完,他一挥手把兔妈妈打到墙上去了,兔妈妈又大声叫道:“你要吃就先吃我!别动我的孩子!”这时,一只健壮的兔子又说:“不,还是先吃我吧!你好好养伤。怪物有种就先吃我!”“对,有本事就先吃我!”其他的兔子争先恐后的说。怪物吼道:“我谁都不吃,我就吃小的!”
怪物捉起小兔就走,小兔害怕了关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大声地叫妈妈,兔妈妈和其他的兔子冲上前去,撞怪物,怪物被撞倒了,便立刻站起来,厉声吼道:“我要把你们全吃了!”“住手!”一个严厉的声音传了出来,啊!*来了,他郑重的说“你这个怪物,在人间为非作歹,看我怎么惩罚你!”说完怪物应声倒下,*挥了挥手,兔子的身体变成了白色,眼睛变成了红色的了,*又欣喜地说:“着白色代表你们有一颗圣洁的心,而红色代表你们的团结。”
说完,*就消失了,正如它刚来时一般。
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动物故事——保护鸟类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看到爸爸又在收拾东西。他拿了一把猎枪,还有水和吃的东西,看来爸爸又要去打鸟了。我看着爸爸的一举一动,思考了一下,胸有成竹地走了过去。
“爸爸,又去打鸟吗?”我问。“是的。”爸爸头也不抬地答应着。“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您不知道吗?”我继续劝爸爸。“朋友?鸟又不会说话。就算有的鹦鹉、八哥会说话,它们也不明白什么意思。”爸爸边收拾他的东西边说。“您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有一个不女孩,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自己掉进了沼泽地。”“我才不会去做那种傻事呢。”爸爸背上包,向外走去。
我赶紧拉住爸爸,说道:“鸟类已被列为濒危物种,有12%的鸟类已灭绝,美丽的东方白鹤目前数量不足3000只,29%的鹦鹉和23%的鸽子都濒临灭绝。有966种鸟类的数量不足一万只,最危险的77种鸟类已不足50只。有一种叫红腹灰雀的很可爱的小鸟,由于人类非法猎杀,数量已不足300只。橙额鹦鹉被古印度人视为‘掌上明珠’,但现在野生的已灭绝,人类饲养着的不足10只。爸爸,放下您手中的猎枪吧!”
爸爸低下了头,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对我说:“好,我今后再也不打鸟了。”我和爸爸都笑了。
回到房间时,我看到一对漂亮的鸟儿正落在窗台外边,一起向着阳光飞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2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