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抢盐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3:45

有关抢盐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儿子还说,别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4)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再说了,儿子是不会骗自己的。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就匆忙出了门。

(5)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丈举。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6)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给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此时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7)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就凭这点她也不会让这样的好消息给她分享。让她后悔去吧,想到这儿,她嘿嘿地笑起来。

(8)让她颇感心安的是,此时的村子很安静,除了鸡鸭鹅在街上溜走,并没有看到村里的人。否则,真要是遇见了,自己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吧,人家买到了,恐怕自己就买不到了,不说吧,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怪不好意思的。

(9)他文举叔、他文举叔。来到白文举门口,王月荣压着嗓子喊,屋里没人应承。老东西睡得真死相,算了,我还是多买些吧,回头给他几包,省得把李秀英给喊醒了。

(10)等上了去镇上的官路,人流就多起来,看到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一辆辆从身旁鱼贯而过,王月荣心里就紧张,他们该不会都去抢盐的吧!想到这儿,她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骑自行车,这要是盐都被别人都买光了,自己咋办呢。可是她仔细一想,他们应该还不知道消息呢,想想看儿子才打来电话,离乡下这么远不可能那么快传到。这样想着心里平静片刻,可是看到人流越汇越多,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好在她离镇上是越来越近了。

(11)可是,就在王月荣挥汗如雨疾步如飞往镇上赶的时候,她却看到不少人开始从镇上返回,按道理说这集市刚开始,人们不该这么早回来。正疑惑着,王月荣看到白文举和其他村人各背着个尼龙袋一路聊着笑着回来了。她还看见李秀英也在其中,她一路走还不忘用蓝格格手巾抹汗。

(12)等他们看到王月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咋才来呀,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王月荣一听脚步就有些踉跄,她想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就哇一声捂住脸蹲在地上哭起来了。众人赶忙上前劝说,而王月荣像撒泼的孩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众人无奈,只能悻悻地走了。

(13)王月荣就这样从镇上哭回来,她不知道这到底咋回事,怎么大家都比她知道得早?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这不是大家商量好欺负她吗!她越想越委屈,越委屈眼泪越多。

(14)当王月荣有气无力地回到家门口,立刻停住了哭泣,她看到自己的门前铺着一条蓝格格手巾,手巾上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食盐,足有15包之多。

{15)就在这时,她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的声音跟先前一样急促,他说,妈,盐买了吗,要是没买就别买了,刚才网上和电视上说了是谣传。王月荣一听立刻又哭起来了,电话那头儿子一直在喊:妈,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此时,王月荣哭得声音更响了。

11.小说第(4)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12.小说中的王月荣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的后半部分重点写了王月荣的哭,使王月荣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请结合文章分析她哭的原因。(6分)

14.目国人的抢盐行为,有人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您对中国人抢盐的看法。(8分)

抢盐阅读答案由原上草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揭示了王月荣接到儿子的电话后虽有疑惑,但更相信儿子的真实心理。(3分)为下文情的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2分)

12.千月朵是一位思想愚昧、心胸狭隘而义富有虚荣心的农村妇女。 (2分)①当儿子让她赶快去抢盐时,她听从了儿子的叮嘱,不愿把这一消息告诉其他人,表现了对儿子的盲从。 (1分)②只因为李秀英说过他儿子的不好,就怀恨在心,不想让李秀英知道要尽快抢盐的事,显示出她狭窄的心胸。 (1分)

③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总是先夸一阵她的儿子有本事,她就愿意和白文举一家交往,表现了强烈的虚荣心。 (2分)

13.①她听说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为自己抢不到盐而哭。 (2分)②她为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而哭,觉得自己被人欺负了。 (2分)③当儿子告诉他别抢盐了时,她又为今天戏剧式的遭遇而哭。 (2分)

14.观点一:抢盐的举动是荒唐的。 (2分)①中国曾不止一次陷入如此疯狂的抢购风潮中,如2003年SARS时,人们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等,应该给人以深刻的教训不要盲目跟风。 (2分)②抢盐潮再一次凸显国内一些消费者的不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基本知识以及盲从心理。 (2分)⑧我们要理智去评测一些事情,然后再开始行动。不够理性的消费者再一次成了虚假信息和市场炒作的受害者。习惯盲从的消费者应该学会理性购物。 (2分)

观点二:抢盐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2分)①这并不是素质高低的问题。美国和韩国不也出现抢碘片抢海藻类食品的热潮吗?其实消费者怕的并不是日本的核辐射,而是内地食盐价格的可能上涨。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从蒜你狠、 豆你玩和姜你军中吃尽了苦头。他们已学会抢购和囤积即将涨价的生活必需品。(2分)②中国国民绝人多数还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这缘于勤俭持家、喜欢储蓄的文化传统,也与百姓福利水平不高、存后顾之忧有关。(2分)⑧物价上涨,尤其是市场炒作所导致的物价暴涨,已成为百姓的人敌。因此,*应着力平稳物价,才能稳定人心、稳定社会。(2分)

拓展阅读

1、于小升初语古诗词的专项训

【**--试

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系,就是箭和靶的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苏州园林》优秀教 《苏州园林》阅读理

阅读课《苏州园林》片段节选,回下列阅读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D )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A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 )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 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10.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3、梁实秋《雅舍杂·胡适之论诗》

近读《胡适存》中论诗之作,我觉得胡先生的意见前后几十年间一贯之,很少变化。这大概也就是胡先生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之一个例证,一所见,便终生之。

到了民国十一年,胡先生评康白情的《草儿》说:“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异乎人的美。”评俞平伯《冬夜》说:“艰深难。”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说:“他的诗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

《尝试集》后,胡先生自己没多少作品,即使偶所作,也不离《尝试集》的作风,论诗的标准也依然未变。可是在《尝试集》(民国八年)后的一二十年间,新诗的风气已了改变,“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人说是受了晚近法国诗派的影响。这一现象是胡适先生始料不的。他极力主张打破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没想到五言七言的形式固然打破了,可是又来了洋式的精神上的束缚。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胡先生是成功的,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则比较难,胡先生似乎无能为力。所,在这一二十年间,胡先生沉默了。这沉默可不是屈服。他仍然不变他的“明白清楚主义”。

24.中胡适先生新诗创作的主张主要哪些?请加概括。(4分)

▲ ▲

25.如何理材料划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释。(6分)

▲ ▲

26.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5分)

▲ ▲

参***:

24.(4分) 参***:(1)内容上强调可懂(提倡明白清楚);(2)形式上追求自由(主张打破传统)(各2分)

25.(6分)参***:“白居易…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食指的《相信未来》等当代的朦胧诗,意象新奇,含义深曲,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多用象征和隐喻),因而也较深远的影响。(2分)

点击查看更多有关抢盐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解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6882.html

热门阅读

  1. 描述桂花开放的句子
  2. 我心目中最美的风景随笔
  3. 鼹鼠的故事
  4. 大学生实践报告精选范文
  5. 猪年的精选祝福语
  6. 短诗十首诗歌
  7. 学生田径运动会发言稿
  8. 幼儿园新教师的发言稿
  9. 代办协议书范文
  10. 关于战争的诗句大全
  11. 中学教师师德培训学习心得
  12. 公司优秀员工自荐书范文
  13. 2016年最美的父亲节祝福语
  14. 詹姆斯短小说初秋的文学评论的论文
  15.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来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