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散文《鸟》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鸟并不*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局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背景介绍
余光中在怀念自已恩师梁实秋时候,这样讲道:梁实秋的贡献,无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译绩。他的水准始终在那里,梁实秋的文章与他的前额并高。
梁文蔷在想念自已父亲梁实秋时候,这样记忆老爸爸 :他喜欢大海,看老虎,看樱花,吃棉花糖。太阳西下了,我们孩子们还玩不够,爸爸便一个一个追我们 ……作家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三集”、“四集”和“合集”,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冰心在《读〈雅舍小品选〉》中写道:“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幅如此恬静悠闲的图画,都因为加入了鸟语而生动极致,画中流动着一脉淙淙如溪流的野趣,令人回味。鸟鸣仿佛总是啼啭在诗情与画意里,小鸟也从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作家梁实秋为他所爱的小鸟留下了一篇文章,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目的不在贬诗人**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英国诗人雪莱的《云雀》,英国小说家、诗人“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阅读这类文章,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4、《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这种气质使他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他本人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的直接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从容优雅、理性节制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与“幽默与感情的节制”两点。
6、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简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梁实秋深解此中三昧。梁实秋创作散文,以胡适的为样板,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为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搞藻,期于至当。由于梁实秋深谙“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美在简洁,美在适当。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个性,还表现在他那独特的文调。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作者在自觉追求声韵音节的效果。他的散文,不讲究排偶,但于参差不齐之中寓有整齐排偶之笔;不拘于格律,但有时也自然有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保持了适当的节奏之美。
梁实秋散文的成就,当然得益于他对人性百态的洞察,因此能够在作品中层层剥视,娓娓道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中西文化领域的精湛造诣。梁实秋认为,中国文化有些地方优于西方,西方文化也有些地方优于东方,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而主张虚心接纳外来文化,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解一起。梁实秋小时虽然未入私塾,但他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词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梁实秋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又显然是师法西方的古典主义。“中外逢源,古今无阻”——这既是梁实秋散文的个性,又是这种个性形成的原因。
拓展阅读
1、我眼中的梁实秋写人的作文1200字
许久未曾见过这么好的阳光,我随意轻抚着风中翰墨的香,缕缕都是文字的流淌。在文字里,有人见了淡淡的血痕;在文字里,有人孕育了岩浆般涌动的力量。而我眼中的梁实秋,却始终在文字里散淡地编织着闲庭落花,云影似梦,箫诉流芳……
“散淡“,这便是我对梁实秋的印象。无论他怎样的乐生旷达,优雅风趣,都汇不浓他品味人生的从容。忽然忆起闻一多先生形容孟浩然的话,说他将诗冲散了,平均分布,谈到令你疑心其有无,于是成了一个诗的孟浩然。我想这样的评价于梁老,也是相宜的。尽管梁老未必就同了孟夫子那样避世隐遁,寄情田园山水,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份恬淡与达观自乐,却已古今相通。因而梁老的文字与人生,也就如“微云谈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般经得起时间的玩味了。
然而我初识梁实秋,却并非因为“散淡”。多年前,当我拜读鲁迅的杂文,我便与梁老相识。周树人寥寥数笔,而梁老即荣膺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一尊称。我也曾一度以为梁某人不过一“御用文人”,但我终究理解了他,理解了他温和的无奈。在大时代里,面对民族的痼疾,以梁实秋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同样在探寻着济世良方。他们不是激进,他们亦没有锋芒。他们不同于学究天人而稽古治学的章炳麟,他们亦不同于心忧天下而大声疾呼的鲁迅。他们温和的文人,信奉的是中正平和。我妈见得梁实秋是多么殷切地向传统的闲情雅趣中去追溯,去重新拾起遗忘了的温暖记忆。于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切器物,山水,人情,风月,生灵,也就在他的笔下活泛起来……没有几人能像他那样质朴而闲适地体察万物,如清泉般细细勾勒事物的生机焕发。我疑惑他是怎样以淡定从容去应对不关风月的刀光血影,去应对“走狗”的责难与质疑,然而我见着了他的微笑。也许梁实秋们、林语堂们所主张的情调确实无法解救当时的国民,但却无损于他们人格的光彩。他们的成与败,意义已尽在言外。
读梁实秋的文字,你会感到他那种不同于自然的天成。她是如此的热爱生活。所以生活才在他笔下绽放了那样美妙的趣味,在他旷达的心里,世间万物皆可去细细体味其中的情韵。因而他的文章里有的是雅致,是练达,是洞明,是会心一笑的风趣。可难道他就没有苦楚吗?在凄风苦雨笼罩过的海岛上,面对病痛的捉弄,他却依旧风度翩翩地把玩着人间风景,并以一颗孩童般的心自得其乐。梁老暮年,身患糖尿病,然饕餮之性不改。一日赴宴,凡遇“冰糖肘子”之类的甜食均是停箸不食,大家固深以为然,不料待到八宝饭上桌,梁老却一改前态,大快朵颐。——原来梁老性爱啖八宝饭,苦于疾病而不能多吃糖,只好舍“肘子”以就“八宝”,苦也?乐也!有人说是从中悟出了梁老的人生取舍之道,但在我看来,这分明是他以如此天真而顽皮的态度去笑对苦难。既然如此,人生中一切的痛苦也变成了趣味,成了体验,成了甘之如饴的风光。然而流云易过,再艰难的旅程便也不经意的驶过了。
有些人执着于大街上的熙熙攘攘,可他只会静伫在书房独拥一方阳光。清风拂过,一切寻常,他轻呤着隽永的芳芬,一杯香茗,一曲流觞,浮生扰扰若梦,不如闲斟流光……
世界在他眼中早已是生趣盎然的模样……
2、坐听秋蝉优美散文
不知是哪只蝉,也不知是从哪天开始歌唱夏天,整整一个夏天,只要有树木的地方,我们就能听到蝉鸣,也许是一只,也许是好多只。唱了一个夏天还远远不够,此刻,独坐在一座石山下的几株高大枫香树下,不断走来走去的人并不能分散我的聆听,我在倾听秋蝉。
不知远近高低,此起彼伏的蝉鸣,在初秋的阳光下,拉长了对夏日的思念。阳光从尚未感受秋风浸染的绿叶间洒落,在石桌石凳以及满地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上,留下一幅幅随风变幻的写意光影。
夏日听蝉,往往能听出一种热烈,听出一种向往,听出一种不折不挠。嘶…呀…嘶,嘶呀…嘶呀,那声音对于劳作的农人,宣示着阳光的炽烈和天气的炎热,是一种催眠曲,听着听着,会不自觉地犯困。而昔日鸣蝉,对于孩童,则有一种吸引和诱惑。桂北农村的孩子,在夏日鸣蝉的日子里,常常拿着竹制的粘网一棵树一棵树寻声找去。那网用屋角蛛网铺就,昆虫沾上*动弹不得。当发现一只站在树上高频振动双翅"鸣叫"的蝉,蹑手蹑脚靠近,伸出粘网轻轻按下,嘶呀声戛然而止,那蝉挣扎几下,无奈地听命不动了。于是,整个夏天,一群调皮的农家娃手里,时常可见用线捆着身子剪掉翅尖的蝉,时不时发出无力的嘶鸣。
曾经在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脚一片竹林边,经受过一次蝉鸣的轰炸。一条小溪涧流过这片竹林,溪涧不宽不深,挽起裤腿随便可涉水走过,几步便从此岸到达彼岸。溪涧边有一段生长着十几株柳树,海碗粗细,三层楼高,显得单单瘦瘦的。初入住,听溪涧边传来阵阵蝉鸣,尚觉有趣,殊不知那个黄昏乃至整个晚上,满耳都是几乎不曾停歇过的鸣蝉大合唱。那天晚上几乎彻夜未眠,夜渐深,那些挤挤挨挨箍在溪涧边柳树上的蝉该歇歇吧。果真也停歇了一下,也许几秒钟也许几十秒钟,正在庆幸这轰炸终于结束,那蝉鸣突然再起,从零星几只渐变为全体参与,从悦耳变为嘈杂最终成为声音炸弹,直让人心惊肉跳神魂不宁。
这次蝉鸣大轰炸的后果,是多多少少对于蝉鸣居然有了几分心怯。每在远离都市的地方住下,首先聆听周围是否有蝉鸣,颇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架势。
初秋听蝉,没有了夏日的热烈,更多的是对夏日的回味,是对即将逝去的好时光的惋惜与叹息。若是在一个人迹稀少而树林茂密的地方,忽远忽近稀疏悠远的蝉鸣,常常会听出一种悲悯,听出一种不甘。就这么坐着,听着,忽然对鸣蝉多了一层新的认识,它们用特殊方式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它们是在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歌。对于它们的独唱抑或合唱,对于它们的拼力嘶吼,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这样想着,此前因为那次被蝉鸣轰炸而留下的阴影,随着一阵阵一声声秋蝉的悲鸣,随风而去。
所谓境由心生,听蝉鸣何尝不是!如果思念的人在远方,自然会听出一种思念;如果事业和工作暂时处于低谷,自然会听出一种不甘和不屈不挠。不然,哪来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咏叹。不过,在公平的时间面前,任何时候听蝉鸣,我们其实听到的都是生命逝去的悲悯与提醒。
立秋过了,处暑过了,随着白露来临,热闹了一个夏天的鸣蝉,也就会暂别我们,等待着来年的夏天。秋蝉并非绝唱,而是夏日不了情的余韵,是生命交响曲在酝酿下一个**华彩而已。
此时此刻,坐在一座石山下几株高大的枫香树下,聆听着时有时无长一声短一声的秋蝉,总算对"蝉噪林愈静"的意境有了一丝感觉。凡尘渐渐远去,心渐渐平和。或低沉或嘹亮的蝉鸣,在初秋阳光下,一声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耳畔,又仿佛在天际。
3、秋天的果实作文400字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秋姑娘送来了秋高气爽的成熟的季节,果树上的果实已经成熟了,绿叶茂密的树枝上果实累累,大家高兴极了,因为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来到了。
葡萄架上的葡萄率先成熟了,让人垂液欲滴,那一个个晶莹剔透的葡萄,如黑珍珠一般,又如一颗颗紫宝石与绿宝石一样闪亮地挂在枝上;柿子树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一棵棵柿树简直就像生产一个个红红的黄*皮球工厂,惹得人心里痒痒的,真想拿在手中玩耍;苹果树也跟着一起成熟了,那一个个大大的红彤彤的苹果,就像一个个形状不一的灯笼挂在挺拔〔**〕的枝干上。梨树上的梨也不甘示弱,它们如一个个小葫芦般似的缀在树上面;红枣树上那一个个红色的小果实就像我用一元吊来的小蹦跳球,可爱的很。桔子又一次的长在秋天的枝头上,一个个黄澄澄的小家伙像一颗颗小星星似的,闪着耀眼的金色的光芒。
秋天太好了,真是一个满眼果实的天堂!
4、秋天的果实作文400字
这个双休日,我和奶奶去了我的老家——包家淇,奶奶在车子上对我说:“彤彤,今天我带你去摘桔子。”我听了兴奋不已,一蹦三尺高,因为我早就想去桔山上看看了。
奶奶家的桔园在山坡上。从山脚望去,整片桔林清晰可见,枝头上一个个黄澄澄的桔子就象一盏盏小灯笼,你挤我碰非常惹人喜爱。我们来到桔园,我先放下篮子,拿出剪刀挑选好了一个又大又*桔子“咔嚓”一声,一个桔子摘下来了,我迫不及待的扒开桔皮吃了起来,那桔子酸酸甜甜的,好吃极了。不知不觉我就摘了一小篮,这时我已经累的满头大汗,我坐在石头上休息,眺望远处是一片金色的田野,田野里稻子成熟了,一大片,一大片好像金色的海洋,一陈陈秋风吹过,掀起了一层层金
浪,农民伯伯正开着收割机忙着收割呢。虽然很辛苦,可农民伯伯脸上却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因为他们知道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正当我看得出神的时候,奶奶过来说:“彤彤,我们该回家了”。
我明白了,人们个个眉开眼笑是因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