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散文:航船中的文明
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朱自清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①原注:一块儿也。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1924年5月3日。
拓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洗手的时分,日子从水盆里过来;吃饭的时分,日子从饭碗里过来;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来。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有影子。
4、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抽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共同,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5、那电灯 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 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7、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8、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9、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10、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2、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13、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1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5、那年冬天,祖母*,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16、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17、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8、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抽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共同,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光阴的流逝。
拓展阅读
1、家有二女初长成家有儿女经典高中散文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希望他们健康快乐的长大、都希望他们成绩优异、都希望他们乖巧懂事、都希望他们聪明伶俐,都希望他们与众不同!都是把她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切,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总是随着孩子的表情和心情而喜而忧,为人父母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孩子过上最好的生活,哪怕自己付出再多也是无怨无悔。这就是家长!
我和女儿一路走来,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母女、是师生、更像是朋友。女儿学习曾经很不错,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也是我的乖乖女,她没有上过任何课外的学习,却一直是成绩优异。而作为母亲,我们牵手走来的风风雨雨,我们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我们共同接受的是是非非,是我们生活中最靓丽的色彩,温暖了老去的岁月,让我无法忘怀。作为母亲要当好自己的多重角色,要知道自己何时当妈妈的角色,给孩子一分依靠和关爱;何时充当朋友的角色,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和平等交流的机会;何时充当老师的角色,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化解。即便是不能在学习上给与太多的帮助,也要孩子吃下一颗定心丸,让她以极大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勇敢的面对困难,战胜挫折,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大多时候,我们最好当一个旁观者,默默的关注,比啧啧不休的说教,更会让孩子容易接受。孩子不是生来就爱学习,就懂得人情世故,要允许他有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
在孩子中考的那一年,因为我家里出了点事情,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但是女儿还是没有令我失望,考出了很好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实验班录取。我们全家激动地心情可想而知。孩子对于这次成绩,也是有点意外,上重点高中没问题,能上实验班,就是超长发挥的结果了。我一直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实验班的教学进度。后来一想,这也是让孩子挑战自己的机会。高中开学,弟弟的生命危在旦夕,我的心飘忽不定。心力憔悴,更没有时间关心和照顾她,无暇顾及孩子学习和感受,听之任之。在一个强手如林的班级,孩子智商明显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因此压力重重,学习一般,成绩一路下滑。孩子很内疚,我也很揪心,最怕孩子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每次家长会,都要公布成绩和名次,孩子总会忧心忡忡的说:“妈妈,我又让你失望了。”看着孩子难过的表情,我的心也不是滋味,总是安慰她:“孩子,你已经非常棒了,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做梦都没敢想过考上一中,而你却轻而易举的考上了,你是妈妈的骄傲!妈妈永远不会对你失望!”作为过来人,我何尝不知学习的压力?我和爱人都不很聪明,能上高中就已经不错了,看着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上高中,伤透了脑筋,补课、陪读,最后不惜花钱找人、托关系也要进重点,看着她们围着孩子疲惫的团团转,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实验班,是全区的尖子生,我们没有付出过额外的投资,也没有资格要求孩子学习如何如何好。孩子主动学,我除了欣慰就是支持,孩子觉得累了、倦怠了,就让她休息。我从不认为考出去是生存的唯一出路,曾经努力过、尽力了,就是最好的。
如今家里到处是堆积如山的书本和卷子,我的头都大了,看着无边的题海,想着女儿的眼镜度数越来越高,看着她翻阅着那遥远的熟悉的卷子,紧蹙的眉头,一丝不苟的样子,我帮不上什么忙,真是心疼*!感叹一如既往的升学模式,曾经让多少人前赴后继,梦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在梦想的边缘被搁浅,如同走向*之门?我也不是什么领导,改变不了现实,也不能给孩子承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只能让她在这个独木桥上跌跌撞撞的前行。可是曾经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时代似乎又不那么真实了,更多外在的条件,更让人越越试试!咱没有外在的条件,只能凭自己的能力,因此还是希望孩子尽量努力吧。如今的社会,还是学历加能力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事业的发展中更加游刃有余。
孩子的学习一直一般,可是我的心里也很坦然。有时候问问作业做得怎么样、考试如何?孩子总是说:“还行吧。”孩子起早贪黑的在学校一天,回到家里疲惫不堪,我真的不忍心在督促她学习。把孩子弄得紧张兮兮的。有时候孩子不解的问我:“妈妈,别人的家长,得让孩子学习到12点呢,您怎么从来也不说我?”我说:“你要想学,我不说你也学,你累一天了,你不想学,我说了,也会让你反感。再说适当的休息休息,更有利于明天学习的质量。妈妈不会逼你的,也不希望你为将来的升学增加压力。相信自己,无论学什么专业,尽心尽力,就会有好的前途。”孩子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我常常想:能够考上高中的孩子,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勤能补拙固然有道理,但是我认为,智商还是决定着孩子成绩的关键,因此要量力而行。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给与孩子的不是什么积极地引导,有些负面因素,但是关键在孩子怎么去理解和接受。作为家长,我只想让孩子在自由、自主、自愿的环境中长大。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生怕将来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立足于社会,事事如意,比自己的生活要强呢?但是孩子的性格、爱好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外向,适合交际;有的内向,适合踏实的干自己的事情;有的侧重于体育,有的喜欢音乐、美术、有的喜欢舞蹈,有的喜欢拳术······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开发诱导,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发挥优势,找到成功的秘诀。因为我觉得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一个教师、一位歌手,哪怕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只要自己活得快乐,人生何尝不是精彩的?
家有儿女,一路磕磕绊绊,悲悲喜喜、平平淡淡,有说不完的烦恼和快乐,想说的话很多,此时,我只有祝福亲爱的女儿,能够顺利冲出高中的樊笼,踏上新的征程!
2、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 毕淑敏散文读书笔记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
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角,我们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里,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毕淑敏教给我勇敢,赋予我理性。
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跋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雨布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老师。**作家的美丽光环,她与万千女性一样是一个母亲,一个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在《下午去开家长会》中,毕淑敏将母亲去开家长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在去开家长会的路上,心中感到紧张,虽然老师有夸过儿子,但更多是说他的不足之处,毕淑敏写道:那种时刻,真令人尴尬和难堪。我的自尊心强烈地蜷缩起来,我的头在老师和其它家长的注视中沉重地垂下……
虽然老师不再述说她儿子的失误,但她却会不停追问,生怕漏掉一点。这是天下母亲菜有的复杂心情,明明害怕听到,却又想听到,也希望孩子像一只光滑的苹果。她有一颗平凡的心。
毕淑敏的文字之间流露着一种真情,不管是她写当军医,还是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每一章节,每一篇,读完之后都能感应到她所想表达的,文中从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陈述,好像拧一个魔方,跟着思路走,最后拼出一个完整的面。毕淑敏的文章没有张晓风那么优美,饱含细腻的情,更多的是简洁和清晰。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篇好的文章,是优秀作家心灵性格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映衬出真实的自己,是他们用心最纯洁的琼浆谱写的。毕淑敏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许是因为这两点,铸造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观。我们也可以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一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
3、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 毕淑敏散文读书笔记
我很崇拜毕淑敏,特别爱读她的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里,再次读了《毕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
《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 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
“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从阅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体味是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倾注爱,倾注多少“爱”,是“一生”还是“一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的是毕生的精力和爱,教师更应具有母亲的博大情怀和终生的“爱”,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以“爱”的呵护,“爱”的德行,照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我在毕淑敏散文中,体味到“爱”的真谛—— “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雨雅过雷鸣电闪。”
“爱”是教育者的情怀,“爱”是教师的职业特性,“爱”是灵魂工程师们的之情,“爱”是学生成长的土壤,“爱”是学生快乐的源泉。“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爱都会赠与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