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两则 1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11、结束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两则 2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拓展阅读
1、小学英语优秀教案过程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技能目标:能用一般将来式的形式简单的描述将要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2 词汇:Sports Day、for、metre 、every day 、good luck 、come on
2 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
I’m going to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给别人鼓励,学会欣赏和赞赏他人。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策略目标:
简单了解一般将来式特殊疑问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及答语。
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如何用英语在比赛中给运动员鼓励、加油的用语。
用新单词Good luck制成奖励用的卡片,充分利用单词卡片,并根据教学需要自制课件,对教学和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设计
本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从检测个人和检测小组两方面进行,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
(T表示教师)
Greeting:
T:Hello,boys and girls.
(Students answer)
T: How are you ?
(Students answer)
T:I’m fine ,thank you .
Today , I take many “Good luck!”(Show them ).If you can do well ,I’ll send one to you .
( Lead reading it . Students spell it and the teacher 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 )
Warmer:
Show the chant about “Every Day ”use courseware :
Every Day
We’re going to play football.
We’re going to play football every day.
2、初中滑轮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了三种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2)学生基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才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灌”的、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记录、比较归纳、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展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中的曲直与艰辛,渗透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习惯,注重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降低坡度,分散难点,强化重点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在同学们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由于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而且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为了降低坡度,分散教学难点,我们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氛围中,去猜想、去设计实验验证,并和其他的同学交流讨论,学生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热烈情境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滑轮的结构
(2) 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和实质。
(3) 知道它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滑轮实物的观察,认识滑轮的结构,通过应用滑轮实例分辨出定滑轮和动滑轮。
(2)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获取信息,再通过信息数据的处理,得出定滑轮、动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联系生活实际,用一根杠杆和一个圆盘演示,让学生理解滑轮实质是变形的杠杆,使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两人协作完成滑轮使用效果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技能和协作精神,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索滑轮的作用
2、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
四、教学资源
1.滑轮 、铁架台、 钩码、 细线 、 (学生实验20组 、演示实验) 杠杆、弹簧秤、刻度尺、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物体机械运动录像片段。
“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过,更没有研究过它。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支架之一是:
学习支架一:观察滑轮
目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创设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滑轮的作用”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虽然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内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第二个支架是:
学习支架二:实验探究
目的: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由于初中学生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对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有一定困难。为此,给学生提供的第三个支架是:
学习支架三:实物及动画模拟滑轮杠杆
3、语文学习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观察方法,培养乐于观察的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观察顺序。
2.懂得调动多种器官观察事物,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提炼方法,激发兴趣
师:生活在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同学们认真想想,你们平时观察都使用了身上的哪些“小助手”?这些“小助手”让你了解到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生:我用眼睛观察,观察东西的大小、长短、颜色。
生:我观察水果的时候,用嘴巴帮忙,品尝它是酸的还是甜的`。
师:酸的或者甜的指的是水果的——
生:味道。
生:我观察东西的时候,用自己的鼻子闻它的气味。
生:可以用手摸一摸,看看它光滑还是粗糙。
生:可以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师:还有么?
(学生思考后)
生:还要用上自己的大脑,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眼颜色、大小、长短
嘴味道
鼻气味
手触觉
脑想象
师:眼睛、嘴巴、鼻子、手、大脑都是我们的小助手,让我们认识了许多东西。这节课我们就请它们帮忙,来观察花生吧。
师:花生大家都见过,那么,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观察花生呢?
生:先观察花生壳,再观察里面的仁。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
师:你们的办法很好,我们今天就这样来观察。
(教师把花生分发给每个同学,让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以前观察过东西,了解一些观察方法。但是,不够全面、系统,教师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复习、汇总学生平时使用过的一些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花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教师巧妙的点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细心观察,用心体验
(一)观察房子
师:你现在是一粒花生,那花生壳就是你家的——
生:房子。
师: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生:我家的房子是淡黄色的。
生:我们的房子有小朋友的大拇指那么大。
生:我还会唱歌呢!人们一摇,我们就唱出优美的歌声。
生:房子外面坑坑洼洼的。
师:不够光滑,换个词语——
生:很粗糙、毛毛糙糙的。
生:我家像个小葫芦,有两间卧室,一间我住,一间弟弟住。
师:爸爸妈妈呢?
生:我们一出生就开始独立生活了。
师:真了不起!还有发现么?
生:房子两端像嘴巴一样微微翘起。
师:猜一猜房子里面有什么?
生:当然是两个花生宝宝。
师:轻轻打**子,看看你猜得准不准?
(二)观察宝宝
师:用刚才的办法,仔细观察花生宝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身子胖胖的,圆鼓鼓的,真可爱!
生:我们都穿着淡红色的内衣。
师:你可不要小看这红色内衣,她还有*功能呢!
生:我们弟兄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是我,小的是弟弟。
生:我闻到了浓浓的香味,口水都要掉下来了,真想吃了它!
师:想吃就吃吧,美美地品尝,看看是什么感觉?
(学生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过后讨论)
生:咬第一口就觉得很香,后来香味在整个嘴里都有了。
生:是呀!真是满口留香呀!
师:再尝尝宝宝的内衣。
生:又苦又涩。
生:和花生宝宝的味道差远了。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观察,然后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说得轻松;教师及时提示、修改、规范学生语言,学生讲得到位;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缩短了学生与所观察事物的距离;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有趣,是对学生无声的*。学生乐于观察,乐于表达。]
三、拓展延伸,合理想象
师:你们家原来住在哪里?
生:地里。埋在土里。
师:你为什么不把果子挂在枝头,让大家看到你,夸赞你呀!
生: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做人嘛,要谦虚点!
师:改成“做花生嘛,要谦虚点!”会更合适。你很谦虚,但是听说你的作用却很多,能介绍一下吗‘7
生:(陆续)可以榨油。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还可以*部分疾病。
师:看来,我们都应该向你们花生学习。
生:不客气!
[用采访的形式,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道理,积累素材的同时,不留思想教育的痕迹。设计简洁明快,趣味横生。]
四、编写提纲,妙笔生花
师: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上,他们不认识你们,以为你们是一些虫子。他们看了半天,你们也没有动,他们更加奇怪了。你准备怎么做自我介绍?
生:可以先介绍我家的房子,再介绍我自己,最后介绍我们的作用。
师:很好,思路清楚。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先介绍自己的总体情况,比如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接着介绍样子,最后介绍自己和人类的关系。
师:还可以写你和人类之间、其他水果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题目自己拟定,可以是《我》、《花生宝宝》,还可以是《花生的一天》等,然后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写下来。
[‘‘向外星人介绍自己”远比“把你自己的特点写下来”更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对外星人好奇,急于向外星人介绍自己,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巧妙地把写作思路融入谈话之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伟大的悲剧优秀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
喜欢旅游吗?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评价准备】
1、莽撞与理智的区别;
2、关爱自己,才能关爱他人;
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
4、冒险和探险的区别;
5、一切探险都有可能遭遇厄运等。
一、对话导入(3分)
1、知道南极吗?(气温、风速、冰层等)如果你到南极会感觉如何?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出示课题。
2、学习的目标: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⑴ 学习速读,能用复述、概括等方法梳理故事的情节;
⑵ 学习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的方法,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⑶ 从斯科特身上感受人的精神魅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整体感知(8分)
1、速读课文,抓住重要信息,概括复述故事情节:
(抓住人、地、事件、细节要素来概括复述)
2、背景介绍引出问题: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当他带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冲刺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34天)。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斯科特队却全军覆没,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
作者依据拯救出来的书信、文件、胶片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斯科特一行的经历和心情。写作中作者倾注了全部情感,无法压抑的赞叹之情在传记中直截表达出来。请浏览课文,看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直接情感?(最后一段)
3、齐读结尾议论段,品析韵味:
(并过度到下环节)
三、研读赏析(24分)
1、(关于悲剧的理解)作者高度评价这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你认为悲剧指何而言?请选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8分)
师评价引导准备:
⑴ 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⑵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⑶ 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⑷ 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
师结: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
2、(关于伟大的理解)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什么体现了伟大呢?(在于他们的精神!)(2分)
3、在斯科特和他队员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请找出表现伟大的描写语段,读一读,并分析体现了什么精神。(国王跪拜的是一种精神,是诚信勇敢的绅士风度)(14分)
方法:抓重点句段分析。教师引导对话的准备:
① 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
② 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说什么?
③ 你欣赏哪个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总结明确:这些细节饱含的情感是:或悲壮别离之情,或赞美崇敬之情,或眷恋憧憬之情读后感受是:或感动于威尔逊博士的执著,或震撼于奥茨笑对死神的'勇气,或为斯科特直面死亡而无法排解忆及亲人的悲痛而感伤,或对英雄的敬意,对死者的缅怀,或感动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
板书:(诚信;坚毅、执着;团队精神;博爱等)
4、同学门的分析很透彻,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悲与伟大的理解。请用悲在──,而──伟大表述:
(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5、解说辩证关系:
(弹性)
悲剧和伟大看起来矛盾的两个极端就是这样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生活中还有:
⑴ 成功与失败,悲剧与伟大;
⑵ 平凡与伟大;
⑶ 奉献与索取;
⑷ 不幸与幸运;
⑸ 苦难与幸福等也一样是辨证的统一。
四、拓展延伸,研读深层主题(7分)
斯科特队是悲壮的,他不仅是英国的英雄,更是全世界的英雄!他的失败,后人有不同的分析:有人说,是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使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最终供给不足,体力不支;有人说,阿蒙森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选20条膘肥体壮的能承受极寒的北极的爱斯基摩狗做交通工具,而斯科特凭推理设想,主要选择了事实上无法承受南极寒冷的西伯利亚的矮种马。
在文章中,作者避开这些科学问题不谈,也不给成功者立说,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但作者打破世俗,偏偏用饱含感情的文笔,描绘斯科特失败的经历。为什么给失败者做传?请浏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好么?
(生依据课文分析、老师参与)
总结: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茨威格一定认为大家是知己了。是啊,他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的精神。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与否,而是关注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的力量。关注人物的心灵,这正是伟大的价值取向。
科学探险,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比如登月;比如哥伦布航海;比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神州五号,飞跃黄河,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注意区分想与想要之别和认识世界与征服世界的不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弹性)
【有关资料】
气温:南极年平均气温摄氏-36度(七大洲之中最冷)。南极冬季外围气温摄氏-15至-35度,内陆气温则低至摄氏-40至-70度,1983年7月21日在(寒极)(PoleofCold,俄罗斯的Vostok研究站附近)更录得摄氏-89.2度的地球上天然最低温纪录。夏季南极半岛的温度可升至摄氏15度,内陆则仍维持在平均摄氏-25度。
雨/雪量:年平均少于5厘米(七大洲之中最干),故南极可说是一个冰封的沙漠。其中,南极半岛及外围的雨/雪量明显较内陆多。
水/冰量:南极冰层平均厚度约2,300米,共约2,600万亿吨的冰占全球冰量的九成,或全球淡水量的75%。
风速:南极年平均时速80公里及沿岸最高达时速320公里的风速,令它成为全球最大风的地方。在南极一些地方,平均每三天便会刮起飓风级的风暴。
5、九年级语文《更浩瀚的海洋》优秀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
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三、题目解说:看一看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四、整体感知:读一读
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五、各抒己见:说一说
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
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六、合作探究:想一想
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
3、.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七、深入思考:议一议
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八、学以致用:写一写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九、积累运用:抄一抄
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课文的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只有在*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着——罗曼.罗兰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