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选举权的百姓故事
最近,老家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也不知他们从那里知道我的号码,就连一些多年不走动的亲戚也纷纷打来电话,说来说去,就是为了一张选票。
现在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动大多形同虚设,尽管母亲是村里的老*员,但难得参加什么活动,遇上工作负责的人村*,也就每年组织一次外出旅游,这时才知道某某是*员。
今年是改选年,加上浙江老家村里的收入可观,想当*的人不少,经过多轮竞争,最后剩下二个人,一个是我的表哥,一个是邻居儿子,他们势均力敌,也就几票的差距,所以,母亲一票显得越来越重要。
俗话说:“表哥表弟一家亲”,家里人的意见是选表哥,说如果表哥当选,怎么说也是自己人,朝中有人好办事,尽管村*官不大,但权不少,管着全村每年几百万的分红。
说得也是,表哥常年在外经商,有着不错的实业,村里别墅中他是最好的,城里还有好几套房子,还当什么村**,真让人难以理解。
与他一聊,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说他当选主要为了面子。说得也是,从建国以来,亲戚们还真没有在村里当过官的,小组长都没有当过,所以,经常受到欺负。
邻居与我家关系一直不错,父母在老家的时候,经受受到他们的照顾,他儿子前几年从部队退伍后,带着村里一帮人搞实业,很是红红火火,成了全镇的经济强村,加上没有什么私心、为人正直,很受村民的称赞。
我们都劝母亲,说你选一个人,就会得罪另一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要回老家,再说,我们几年才回老家一次,谁当选,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母亲听得多,说得少,一直没有表态。我们都觉得劝得差不多的时候,在选举的前一天,母亲却选择了回家投票,态度很是坚决,说这是她的权利,谁也不能干涉。
母亲投完票就迅速返回了徐州,到底投了谁,母亲一直没有说。最后,只知道邻居的儿子当选了。
拓展阅读
1、拓跋珪母亲聪明机智的故事
拓跋珪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历经艰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九死一生,最终成为一代雄主。但是他的成功并不是轻易的,而是在一个人的大力帮助下才实现的,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贺兰氏,拓跋珪母亲聪明机智,帮助拓跋珪一次次的脱险。
在376年,代国灭亡的时候,为了保护拓跋珪,贺兰氏当即决定带领他出逃,于是他们坐着一个马车冲出重围,在车中只有贺兰氏母子和几个奴仆。但是在半路他们还受到了其他部族的追杀,本来想逃往贺兰部的他们,不得不跑向最近的独孤部。
独孤部的首领叫刘库仁,这个人对他们母子是非常好的,但是好景不长,刘库仁在不久之后就战*,而这个部落有开始出现内乱,不久之后他的儿子刘显夺得了大权。
但是这个刘显认为拓跋珪是一个大麻烦,所以刘显想要杀了他,还是刘显的一个部下通风报信才让拓跋珪逃脱,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逃脱,贺兰氏留在了刘显的身边,以便掩护儿子逃跑。
拓跋珪母亲聪明机智在这个时候就展现出来,她自己留了下来请刘显喝酒,使得刘显喝的酩酊大醉,最终没有去追拓跋珪,才是他得以逃脱。但是她自己却陷入了困境,刘显想要杀她,还是经过别人的苦苦哀求,才得以逃生。
后来在贺兰部贺兰氏的弟弟也要杀拓跋珪,但是这位母亲又一次站出来解决了危机,如果不是拓跋珪母亲聪明机智,相信也没有拓跋珪的后来功绩。
拓跋珪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氏原来是代国皇室,后来代国被后秦皇帝苻坚打败,于是被要求全体迁往长安。但是代国的大臣为了保住年幼的拓跋珪,向苻坚进言,希望拓跋珪留在部落之中,最后附件被说服。
之后为了活命,拓跋珪被他的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在拓跋珪成长的几年中,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次有人想暗害拓跋珪的时候,都是一些忠贞之士告密后,他的母亲贺兰氏带领他一次又一次的逃脱了追杀。
到了公元386年,这时候的拓跋珪已经16岁,而秦国的苻坚因为战败导致了国内大乱,这时候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同时他又在当年的四月,改了国号,定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北魏,也就是北魏拓跋珪。
在建立北魏**以后,拓跋珪励精图治,对内部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他还率领部族军队进行南征北战,在这一时期,他借助当时周边强国的力量消灭了很多自己的敌人。
一直到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且在大同这里称帝。称帝以后拓跋珪开始积极扩张疆土,使得北魏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最终灭了北燕**,成为一代霸主。但是到了晚年,北魏拓跋珪开始不理国事纵情声色,并且变得刚愎自用,诛杀功臣,最终自己被刺身亡,时年三十九岁。
拓跋珪和刘裕两个人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这两个人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两个人都建立了一个王朝,一个是北魏,一个是后汉,两个人都能在建国以后休养生息,使国家成为强大的国家。
刘裕画照
拓跋珪原来就是一个小国家代国的皇族,因为后秦灭了代国,所以他只能和母亲逃走,在颠沛流离中生活。后来因为后秦发生内乱,年仅16岁的拓跋珪复国,后改名为魏国,自此魏国建立。
拓跋珪在建立魏国以后,通过南征北战的方式极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同时他能做到知人善任,还在国内时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北魏的国力迅速增强,从原来的一个小国变成了后来的强国。
刘裕原来在东晋并不出名,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上了战场,最终成为东晋的一个著名将领,他的战争才能和治理国家的才能都很强,得到了巨大的声望。而他在进行北伐的时候,先后扫灭了几个原来的小国,扩大了疆土,后来自己做了皇帝,成为后汉的开国皇帝。
就目前的史料来看,在历史上没有拓跋珪和刘裕直接大规模冲突的的记载,当时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西北,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很远,其次是两个人都认为对方是非常厉害的对手,所以不可能直接发生大规模冲突。最后就是因为刘裕当皇帝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可能时间上不够。
拓跋珪早年经历考辨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他的前半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以后能够知人善任,让国家休养生息,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魏国,但是在晚年的时候由于他刚愎自用,所以后来被人刺死。
拓跋珪早年经历考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北魏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作用,在进行拓跋珪早年经历考辨的时候时间结点应该在他建立北魏之前,也就是他出生到他建国这段时间。
拓跋珪原来也不是一个无名之辈,因为他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他的祖父就是著名的跋什翼犍,这个人是一个出色的部族首领,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鲜卑族的拓跋部落最后形成了一个国家,就是代国。
代国是一个小国家,所以跋什翼犍在苦心经营,但是最终也没有逃掉被后秦灭掉的命运,而跋什翼犍*之后应该是他的儿子拓跋寔继承王位,但是因为没有了国家,他们已经成为了俘虏。这时候的拓跋珪只有六岁,也正是因为他的年龄小,所以才没有被抓走。
自此之后拓跋珪走上的逃亡的道路,他先后到了前臣的统治地区和贺兰部落等地,但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除了前臣对他很好外,其他人都想设计杀死他,还是一些忠臣的告密救了他,最后因为后秦发生内乱,已经积聚了一点力量的拓跋珪才恢复了代国,后来改名北魏,至此建立国家。
拓跋珪是北魏的建立者,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雄才大略才使得北魏成为当时能够统一北方的大国,但是他在后期因为为政失误,和留恋于声色犬马最终落得被人刺死的*。
对拓跋珪评价,可以说他是一个雄主,他有才能,有远见,但是他也有弱点,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拓跋珪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过着这种生活,才使得他很早就已经懂事,并拥有很强的才能。
他在16岁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当时后秦已经生乱,所以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他的力量非常小,四周又有强敌林立,所以他没过多久就被敌人打败,不得不率领部族逃亡。
拓跋珪是幸运的,他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他前半生在母亲的帮助下能够顺利成长,他在绝路的时候受到了后燕的慕容垂的帮助,帮他度过了难关,也正是从此开始,他得以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之中,北魏开始不断的壮大,这个时候拓跋珪还能实施正确的决策,可以说拓跋珪这个阶段的评价是正面的。但是随着北魏的强大,拓跋珪已经慢慢开始变了,开始*大臣,声色犬马,刚愎自用。
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别人的刺杀之下,终年三十九岁,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拓跋珪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雄心壮志,所以这个段拓跋珪评价是负面的。
2、青藏公路上的等待百姓故事
随着路况变得凶险起来,我们的货车和其他车辆一样,缓下速度直至停下,等待着前面的车如蜗牛般缓缓通过。
那个叫做丹增的小女孩,依然坐在简易帐篷下,和她的母亲一起,为过往的司机提供茶水,且分文不收。和以前一样,丹增看到我们的车,立马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飞快地跑到我们的车前,透过车窗打量着我们的面孔。
我们常在这条路上来往,每当经过这里都会停下车,顺便喝杯热茶。次数多了,才渐渐地了解到丹增和她的母亲有个很奇怪的举动:每当看到斯太尔品牌的货车经过,都要一一拦下,然后打量**人的面孔,好似在寻找某个人一样。
前方堵塞了,看来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通车。我们下了车,索性坐在丹增的帐篷下喝茶聊天。丹增的母亲很热情,给我们每人上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还告诉我们,今天是她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再也不来了。
我笑说,你们提供茶水却分文不取,肯定坚持不下去。
丹增的母亲摇了摇头,低声说,不是钱的事,我们是在等一个司机,等了5个月,终于在今天早晨等到他了。
原来,一年前,她得了场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后,终于将从死神手中挣脱。医生嘱咐,术后在家静养期间,要特别注重补充营养。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家里已一贫如洗,哪有钱补身体?
丹增心疼母亲,利用放学的时间,偷偷地去公路上捡报纸、饮料瓶、烟盒等,卖了钱给母亲补身体。一日下午,丹增在车流间来回穿梭,看得司机都有点胆战心惊,有的都骂出了口。只有一个货车司机下了车,立马将丹增拉到了路旁,并告诉她这样做的危险。丹增红着脸,流着泪将母亲的事告诉给了司机。司机好心肠,听了丹增的言语,顷刻间就落下了泪水,塞了500元钱到了丹增的手里。500元,在丹增的眼中,这是很大的一个数目。
丹增母亲得知此事,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就和丹增一起,将免费茶水点开在了格尔木段:这里路况难行,交通极易堵塞,过往的车辆到这里都会慢下来。而且,很多司机都会顺道喝杯茶,她们也好顺便留意好心人。
“我们等了整整5个月,今天早上终于让我们给逮着了。”丹增母亲说到这里,突然变得兴奋以至于用词不当,“我们就知道,跑货车的司机,一定还会经过这条线的。”
“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我问。
“她呀,她认得车的牌子是斯太尔,认得好心人的模样。”丹增母亲指向丹增,“只要看到斯太尔,我们就拦下来看看,一辆一辆找,肯定能找到的。”
“5个月?你们用5个月的时间在这里摆摊点,就是为了找他?”我们都很奇怪。
丹增母亲低下头去,有点不好意思:“是呀,丹增这孩子不懂事,接着人家的钱呆住了,连个谢字都没说。等缓过神来,人家已经走了。”
“那你们找他是?”
“我们穷,没什么回报的。只是想当着面,给他戴个哈达,说声‘谢谢’。”丹增母亲将丹增搂进怀里,“得了人家的帮助,总得表个谢意吧。”
5个月的风餐露宿,5个月在路边的苦苦等待,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司机,就是为了说声谢谢,任是我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
确实,她们的生活贫困艰苦,不能对帮助她们的人以回报。她们能做到的,就是用5个月的等待,来对那个好心肠的司机说声谢谢。我们分明看到了,在她们平凡外表的里面有着不平凡的心:人性的质朴和纯良,以及闪动着善良光辉的感恩之心。
3、关于伟大的母亲孟母的故事 孟子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母亲,她历来都被当做贤良淑德、善于教导子女的典范,受到后世的敬仰。后世为了纪念孟母,专门为她修建了孟母祠来供奉她,这对于一位普通的妇人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同时也是对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为子女着想的尊敬。
孟子早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勤俭节约把他养大,这一点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丧父,不过孔子的母亲却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关于他与母亲之间流传着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千古流传。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费尽心思,以身作则,终于把孟子培养成人,孟子能成为一代学问大家与孟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为年幼时的经历,所以孟子非常强调对父母的孝顺以及他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孟子成年后本来就尽快向他的祖师爷孔子那样去周游历国,有一番作为,但是家有老母,不忍远游,所以孟子常常除了讲学之外就是陪伴母亲,侍奉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他守孝三年期满才开始到处游历。传说孟子不忍心母亲在黄泉路上孤独,特意请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刻了一个雕像,与母亲一起合葬,为的就是能代替自己在阴间继续孝敬母亲,可见母子深情。
《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一个典故,孟子三迁。孟子三迁实际上指的就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出自西汉时期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他的母亲为他的父亲守节,从未改嫁。刚开始的时候,孟子的家在墓地旁边,还是小孩子的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他们经常看到大人们到坟墓前去祭祀先人时跪拜痛哭的样子。孟子和其他孩子也一样学着他们的样子。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下去不行,我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她就带着孟子一起搬家。
新家搬到了集市上,而他们的家就在杀猪宰羊的附近。孟子重新结识了一群新朋友,他和这些朋友一起学着集市上的屠夫和商人的样子,玩起了杀猪杀羊和做生意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知道了这事,又说:“不行不行,看来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们住啊。”于是他们第三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在这里,每年夏历初一的时候,都有*来到这里的文庙,跪拜行礼,互相寒暄礼貌。孟子看到这些情况,都依照着他们的样子做。没多久,他就学会了不少礼仪。孟子的妈妈看到了,才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才是我的孩子应该住的地方啊。”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人是随着周围的环境而成长改变的,在好的环境下,可以教出好的人才。
孟母戒子的故事,出自于西汉时期的韩婴的著作《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每一条以一句《诗经》中的话来引文总结,并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等组成的一部杂编。
孟母戒子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的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早早就*,只剩下他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有一次,他在背书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他的旁边织布。孟子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又接着继续背诵。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就把他叫过来,问他说:你背书为什么背到一半的时候要停下来。孟子说: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忘记了,过了一会又想起来了。孟子的母亲就拿起手里的刀,割断了他正在织的布,说:我现在把布都割断了,还能继续接着再织吗?从此以后,孟子读书就更加认真专心了,再也没有忘记过书本中的内容。
孟母用刀割断自己的织布,用以警示孟子背诵的时候不可遗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读书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读熟,否则就有可能随时遗忘。而作为小辈,应该理解长辈的教导,擅长和长辈沟通。
对于读书为学的态度,应该谨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可半生不熟。而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也要言传身教,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子女的目的。而正是孟母的这种教导,才让孟子日后成为了一个大思想家,*家。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严格来说,孔伋并非是孟子的直接授业恩师,而是孔伋的门人再传孟子。孔子生儿子孔鲤,然而孔鲤死得早,而且还死在孔子之前,所以孔子的衣钵传人成了孔伋。
孔伋图片
孔伋和孔子一样,也是鲁国人,字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去世时八十二岁。他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共称为“五圣”,由于他和孟子、颜子、曾子又一起配祀于孔庙,所以又被成为“四配”。现在对于孔伋的记载很少,他的生平事迹已经很难考证。据说他曾师事曾子,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根据《孟子》中记载,孔伋曾鲁缪公、费惠公等人尊为贤者,将他视为老师,但终其一生,也未被取用。
在韩非子的《显学》中认为,自从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分成了八个派别,而孔伋正是这个八个派别的其中一个。
在《史记》中说,四书五经的《中庸》正是孔伋所作。《汉书·艺文志》中说,孔伋作二十三篇,只是这些文章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失传了。而司马迁认为孔伋作《中庸》,恐怕也不是他一个人写的。因为其中的文法和口气,都很类似于秦汉而非战国。
孔伋在宋代被宋徽宗封为“沂水侯”。明代,被明嘉靖皇帝封为“述圣公”。因此,后人皆称其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等人并称“四圣”。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尊称某个人,通常将他的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孟子也不例外,孟子原名叫孟轲,战国时的邹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先贤孔子齐名,后世将他们并称为“孔孟”。
孟子的学说大多都教君主如何推行仁政,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孟子才有了周游列国的经历,他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相传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汲的再传弟子。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大约死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本来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他母亲将他抚养长大的。在他学业有成之后,便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孟子想推行自己的*主张。曾去过魏国、齐国、宋国、鲁国等诸侯国。
当然我们知道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时代,只有图强才是长久之计,所以大都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孟子的仁政学说也就没了现实可行性。孟子多年无果后,最后只能退居讲学,孟子著有《孟子》七篇。
孟子成就最高的当然是他的文章,他的的代表作主要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等。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实行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后人都尊称孟子为亚圣,可见孟子在人嘛心目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他的学说在宋代备受推崇,当然在当今社会也深受人们重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