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青衫湿悼亡》古诗翻译赏析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译文】 当年与你欣赏美景,如今却丧失了,辜负了往日的一片深情。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注释】
①从教分付:意思是一切都听任其安排。张元干《念奴娇》:“有谁伴我凄凉,除非分付,与杯中醽醁。”
②红泪:指伤离或死别的眼泪。参见《转应曲》(明月) 注①。
③漆灯:灯明亮如漆谓之“漆灯”。《世说新语》谓王羲之见杜宏治,叹曰:“面如凝脂,目如点漆,此真*中人。”这里之““漆灯”语出唐李贺《南山田中行》:“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风飐(zhǎn),风吹之意。五代词人喜用此语。毛文锡《临江仙》:“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苹远散浓香。”
④痴数春星:谓痴情地数着天上的星斗。梁简文帝《神山寺碑》:“澄明离日,照影春星。”
【参考译文】
最近有太多的伤心事,我能与谁倾诉于这漫漫长夜?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早春时节,窗外绿影婆娑,大雁归来,黄莺歌舞,任凭泪流满面。
当年与你欣赏美景,如今却丧失了,辜负了往日的一片深情。忽然一阵风吹,明灯随风摇动,我以为是你的魂魄回来了,罢了,我只能痴情地数星等待。
近来我心中又无限伤心之事,漫漫长夜,能向谁倾诉?唯有任凭我的心,托付给眼前的景象和过去的记忆。窗前碧影婆娑,我的眼泪无声落下。早春的雁儿归来,黄莺在枝头啼啭。
当时与你共同领略着美好的春景,而今唯有我孤独地打**天的时光,总是辜负了一片深情。忽然间好像你又回来了,晚风吹拂,在漆灯的灯影摇曳中,你正痴痴地数着春日夜空的星星。
纳兰标有“悼亡”字样的词共七首,其中《青衫湿遍》(见前)一首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中,这一首作于何年不祥。词中所抒发的仍是对亡妻深切怀念的痴情。上片起句便说自己的无限伤心,无人与共,凄清孤独,自爱妻亡故后,终日以泪洗面。过片沉痛地怨诉辜负了往日的多情。值得注意的是结穴处宕起一笔,用虚拟之景收束,极精采,极浪漫,可谓宕出远神,耐人寻昧。这一结尾与唐人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宋人贺铸《小梅花》:“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周邦彦《过秦楼》:“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等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青衫湿》是一首缠绵凄凉、颇似鬼语的词作。
这首词题有“悼亡”二字,当是怀念亡妻卢氏之作。很容易与纳兰容若的自度曲《青衫湿遍》相混。《青衫湿》见于词谱,又名《人月圆》,四十八字。上下片名两平韵。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近来心头郁结无数伤心事,有谁能陪我彻夜长谈,听我倾诉心声?“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只得将一切心事都交付给那绿窗与红泪,那些早归的大雁和初啼的春莺。这里写到的景物多是春日景象,所以有注家称是卢氏死后第二年即康熙十七年春所作。
“绿窗红泪”,“红泪”一词在古诗文中出现极多。它典出东晋王嘉《拾遗记》“ 魏文帝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文中写到,魏文帝曹丕所爱的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宋时陆游表妹唐琬有“泪痕红浥鲛绡透”。准确地来说,“绿窗红泪”应是典出唐代诗人李郢为《为妻作生日寄意》一诗。诗云:“谢家生日好风烟,柳暖花香二月天。金凤对翘双翡翠,蜀琴新上七丝弦。鸳鸯交颈期千载,琴瑟和谐愿百年。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这里的“绿窗红泪”是指在家的妻子临窗相思而落泪。
据《金华子杂编》记载:“(李郢)初将赴举,闻邻氏女有容德,求娶之,遇同人争娶之,女家无以为辞,乃曰:‘备一千缗,先到即许之。’两家具钱同日皆往。复曰:‘请各赋一篇,以定胜负。’负者乃甘退,女竟适郢。”说的是李郢赴举考试前,听说邻女才德俱佳,于是向其求亲。不料又有一家也来提亲。于是女方家人让他们备一千贯钱,先来者即予许配。不料两家拿着钱都同时赶到。女方家人只得让他们各写一篇文章以定胜负。结果李郢胜出。可见李郢是靠一篇文赋娶得*的。
“初及第回江南,经苏州,遇亲知方作牧,邀同赴茶山。郢辞以决意春归,为妻作生日。亲知不放,与之胡琴焦桐方物等,令且寄代归意。”李郢考试及第回江南时,遇上好友相邀去茶山作客。李郢想到妻子要过生日了必须赶回去。但朋友盛情不放他回去,还送了不少礼物。李郢这才写下了这首诗。“鸳鸯交颈期千载,琴瑟和谐愿百年。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足见李郢夫妻感情之深厚和谐。纳兰容若这里引用“绿窗红泪”,取的正是当初夫妻琴瑟和谐之意。
“早雁初莺”语出《南史 萧子显传》。萧子显出生皇族宗室,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据说文才当世第一,南梁诗人、文学评论家、史学家。萧子显是一个“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的人。他“性爱山水”,曾在《自序》中说:“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这就是“早雁初莺”的出处。萧子显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一挥而已。纳兰容若博闻强记,引用萧子显的隽语妙句,无疑与他对萧子显才华风度的嘉许不无关系。
可见,纳兰容若在这首词上片的“绿窗红泪,早雁初莺”都来历不凡。在这里,这两句写的是初春景象,但因“红泪”的洇染也变得一片惨红。这里的“红泪”原指美人泪,同时也有凝血之泪,伤心之泪,离别之泪的意思。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当时领略”一句语出王次回《予怀》诗意:“也知此后风流减,只悔从前领略疏。”这几句的意思是,当初我感受到了妻子的浓情蜜意,而今却随着爱妻亡故而化为虚无。现在我心头总感到辜负了你当初的一片深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这收束的结句忽然宕开一笔,意境幽深清妙,有如神来之笔。“忽疑君到”原本是写梅花早春开放,报道东君驾到,后以梅喻人。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贺铸《小梅花》:“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明代诗人高启有咏梅诗云:“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这里应是指亡妻。“漆灯风飐”一句指夜风吹动、摇晃着用漆点燃的灯,灯光因此摇曳、颤动,让人疑有亡魂感应,让人“忽疑君到”。“漆灯”即在灵前或冢中,燃漆为灯,灯光极明亮。李贺《南山田中行》诗云:“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可见这里的“漆灯”指祭祀时所点的灯。“风飐”指因风吹而使物体颤动、摇曳。毛文锡《临江仙》:“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宋代孔武仲《湘潭》诗:“风飐湘波天影动,云来衡岳雨声长。”
“痴数春星” 语出梁简文帝《神山寺碑》:“澄明离日,照影春星。”这里是指痴情地数着春日里天上的星斗。古人有所谓天人感应之说,地上有一人亡逝,天上即多一点星光。这里纳兰容若在仰望星空,点数繁星,寻找妻子亡魂的去向。周邦彦《过秦淮》有句云:“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憔悴都为伊,愁看星数点。意境相似,但纳兰容若内心的愁苦要强烈和深远得多。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这三句既是凄凉幽清的景语、奇语、鬼语,更是浪漫奇幻的情语,将人的情思带到茫茫星宇,令人感慨无限。
拓展阅读
1、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汇编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__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
①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1)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2)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3)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4)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5)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6)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7)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8)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9)反语,讽刺。
(10)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返回目录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非凡,眼界及格调雄浑,豪放中又有些超旷,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版本一
大江东去⑵,浪淘尽⑶,千古风流人物⑷。故垒西边⑸,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⑻,小乔初嫁了⑼,雄姿英发⑽。羽扇纶巾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⑿。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⒃。
版本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⒃。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诗经何草不黄 原文翻译 注释译文 鉴赏赏析
何草不黄 (苦难只有承受者自知)
——苦难只有承受者自知
经营四方。
哀我征夫,
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4),
率彼旷野(5).。
哀我征夫,
朝夕不暇。
(1)将:行,走路。(2)玄:黑色,这里指凋零。(3)矜:(guan):同“鳏”年老无妻。(4)兕(si):野牛。(5)率:沿着。(6)芃(peng):兽毛蓬松的样子。(7)幽:深。(8)栈车:役车。(9)周到:大道。
哪种草儿不枯黄,
哪些日子不奔忙。
哪个男子不出行,
往来经营走四方。
哪种草儿不凋零,
哪个男子不单身。
可怜我们当征夫,
偏偏不被当人待。
不是野牛不事虎,
总在旷野受劳苦。
可怜我们当征夫,
早晚奔波没空闲。
尾巴蓬松的狐狸,
总在深草丛中藏。
高高大大的役车,
总在大道上奔跑。
是的,世上没有不黄不枯的草,也没有不凋不谢的花。人的劳苦奔波却不一样。有人终年劳累奔波,当牛做马,不得歇息。有人锦衣玉食,作威作福,游手好闲。有人衣不蔗体,食不果腹。有人却高枕无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即使是野兽,也有悠闲自在得时候,有冬眠得时候。人不如野兽,连喘息之机都没有,所拥有得一切都付出了,得到得只有辛酸和泪水。出现这种境况之时,问题就应向统治者来解答,而比应当由受苦受难得人自己 来解答。
但在实际中,没有谁来解答这个问题,只有自问自答,独自承受苦难,便成了身处苦难之中唯一得慰籍,仅此而已。如果希望以这种表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使统治者受到感动,良心发现,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过于天真和幼稚了。
承受苦难就象喝水一样,其中冷暖,只有喝水者自己知道。也许,人生是应当承受苦难。但是如果对身处社会低层、从生到死便与苦难厮守的人们说“苦难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这就未免太无情,太残酷了,几乎同鳄鱼的眼泪差不多。
4、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汇编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返回目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4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