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不同节日的古诗
1、《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4、《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7、《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v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2、《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15、《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6、《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拓展阅读
1、描写大寒节气的古诗
在古代一年中最冷的大寒时节,人们的生存都受到了极大考验,年年有人因为寒冬冻死。也是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勤快的诗人是不受大寒节气的影响的,依旧保持这很高的创作热情。下面是关于描写大寒节气的古诗的内容,**!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
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
拂尘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
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
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
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游慈云》
陈著
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闲行兴翼然。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
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方回
极目无穷六合宽,仰天如以浑仪观。
日躔箕斗逢长至,月宿奎娄届大寒。
肘后方多难却老,杯中物到莫留残。
来年七十身犹健,容膝归欤亦易安。
《岁寒知松柏》
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2、描写清明节的经典古诗句精彩
1、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3、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5、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郑刚中《寒食》
6、熟睡起来,宿酲微带。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7、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8、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9、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0、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1、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残日半开一川,花影零乱。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14、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5、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6、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7、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19、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竞渡歌》
年代: 唐 作者: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在世间。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乙卯重五》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年代: 唐 作者: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年代: 唐 作者: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澡兰香 淮安重午》
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翦菖浦自酌。但怅望、一屡新蟾,随人天角。
年代: 唐 作者: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