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寻风骨散文
小儿子读高中,不知何故特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中时就花了数百元买了《鲁迅全集》。记得70年代,我们上学,课文中鲁迅作品还是很多的,像《孔已己》《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祥林嫂》《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尤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成了我们那时信奉的座右铭。我有时纳闷,孩子只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何对鲁迅作品情有独尊,初中时就嚷嚷着要去绍兴,看看鲁迅故里,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人文风情。
二年前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假期长,正好可圆孩子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奖励吧。对于久居陇东黄土高原的我来说,对文化底蕴非常丰富,迷人的江南水乡,东方的威尼斯水城绍兴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字和图片。那年仲夏,酷暑难熬,34度的气温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与妻商议决定暑期带儿子去游苏杭沪,又专门到绍兴一趟,让孩子近距离感受绍兴的神奇与美丽;领略鲁迅弥留下淡淡的历史足迹;理解原汁原味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寻找到鲁迅的脊梁与风骨;那种民族魂。真好!
为了圆孩子的梦,在游完苏州园林、上海外滩、杭州西湖后,我们用了一天时间游完了绍兴。在酒店前台*旅行社的绍兴二日游,190元/人,不含餐费,包括鲁迅故里、兰亭、东湖、沈园四个景点,其余可自行安排。第二天一早,正好下雨,本来,雨中游江南就是一种享受。从杭州出发,到绍兴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鲁迅故里是免费景点,凭身份证就可参观。
为了能让孩子能真正感受到鲁迅故里所蕴藏的所有,我还是用了100元请了个导游,我们一行三人跟随着导游。这是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到各个点后,导游知道我们从甘肃来,也知道了鲁迅在孩子心中的份量后,讲解的非常仔细,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也是边听,边看,边记,边拍照。
鲁迅祖居是周家老台门,系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1754),为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士大夫住宅。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
主体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这一块“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的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展示着主人的身份。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画像,两壁上挂有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为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所抄,这里为祭祖和办丧事的地方。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等生活用房。在南方走的多了,我还是对四进有些了解,但孩子就不知道这些了,看故宫后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鲁迅故居是周家新台门,是周氏聚族而居的地方,建于嘉庆年间。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这里,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这是一幢具有清末绍兴台门风格的建筑。踏上台阶进到里面,是一个三开通间的大客厅,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现陈列基本按当年原貌布置,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周氏大家族的生活氛围。鲁迅卧室,1910年7月到1912年2月,鲁迅回到绍兴任教,这里是他当年的卧室。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运水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孩子最感兴趣的还是北草园。所以在这里似乎想找到什么,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导游说,这里原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从百草园的侧门穿过,进到一个小院,院子里有三尊铜像,一位老奶奶欠身坐在木椅上,摇着一把蒲扇,仿佛正在讲述着什么,对面木凳上则坐着一位儿童,两手托着下巴,认真地耹听着,旁边还静静地卧着一只小猫,我想,这应该是儿时鲁迅,在听长妈妈给他讲童话故事的情景吧。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是三进。第一进为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穿过天井,即第三进是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陈列着介绍历史文。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征得导游同意,我们三人在这书屋里坐了一会,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感受鲁迅先生当年读书的环境,妻子还当了私塾老师,只是没穿长袍子而已。
大约下午四点,我们看了咸亨酒店,因为鲁迅作品中常常提到,真想见见她的真面目,导游说,咸亨酒店创建于清光绪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是酒乡绍兴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晚清时的绍兴建筑风格;屋沿下正中悬挂白底黑字的店匾,横书“咸亨酒店”四字。在店门前,有孔乙己雕像,《孔乙己》一文中描述到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当街曲尺柜,柜端置有直书“太白遗风”的青龙牌,牌下青瓷坛、蓝边碗,形成了独特风貌。柜台挂有“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牌子。“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店堂内,慢饮细品,谈天说地,再现了鲁迅笔下的古越风情。
送走导游,晚饭就是在咸享洒店吃的,那是个新建的,很有味,一碗太雕酒、一碟茴香豆、一盘臭豆腐,软**酥的,蘸上酱,很脆。香膏,条状的很硬很干,但好吃,绍兴黄酒闻着有股陈年发酵,按服务员的讲解,也学着用筷子在碗里蘸一点吃吃,很香甜....茴香豆醉蟹醉鱼霉干菜、霉干菜扣肉,绍兴的小网红黄酒棒冰醉醉的,足也!
不知不觉已到傍晚。夜幕下的鲁迅故里,尽享安静祥和,夜幕下的鲁迅故里,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都显得安静祥和。走在灯火阑珊的风情街上,满满的怀旧感。故居旁的小河,宛如一条玉带在粉墙黛瓦中蜿蜒,河上还静静的停泊着几只乌篷船,足以让你品味出鲁迅先生笔下的风情。坐着乌篷游鲁迅故里,感受盎然情趣。乌篷船儿轻轻地摇,寻着少年鲁迅的足迹,从水路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盎然情趣。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带您摇进一片鲁迅作品中的经典意境。
夜宿宾馆后,也许是喝了些酒,我虽知道,明天还要去沈园,兰亭,东湖风景区,会稽山,大禹陵,王羲之,*,秋瑾故居,鉴湖,鲁镇等,但我还是夜不能寐,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勇敢的民主斗士,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成了我们信奉的座右铭。但愿孩子能解读出“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暑荃不察,我以我心荐轩辕。”的诗句,激发出他满腔的爱国热情。能真正领悟到鲁迅先生的民族魂,脊梁与风骨……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拓展阅读
1、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从小时候的顽童“哥儿”,到青年的“愤青”,再到中老年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鲁迅一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鲁迅的求学之路。
幼年时期,由于家境不错,鲁迅很早就上了私塾。私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作为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私塾完全采用注入式教学。而且,由于私塾先生具有相当的权威,因此*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还打手心、罚跪,以达到惩戒的目的。比如,鲁迅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不常用并不意味着不用——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只会背诵的“念”死书,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再如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得意于“回”字有四样写法,但它无疑还是让少年鲁迅有了最初的文化启蒙。
1889年,18岁的鲁迅考上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一年后,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新式学堂”。新式学堂是晚清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晚清,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这种学堂不再是只教四书五经的私塾了,而是增加了很多别的现代学科,如清*在1902年颁发的《钦定中学章程》,对所开课程作了这样的规定(**):“修身第一,读经第二,算学第三,辞章第四,中外史学第五,中外舆地第六,外国文第七,图作 文 吧画第八,博物第九,化学第十,物理第十一,体操第十二。”从小城绍兴,到大城南京,青年鲁迅不仅见了新世面,更是在新学堂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接触到了新思想。
当时的中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和别的先进国家的差距,所以晚清*派了很多优秀学生去欧美和日本等强国学习现代知识。1902年,二十一岁的鲁迅得到了到日本留学的机会。1904年,鲁迅由东京弘文学院改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碰到了我们所熟悉的藤野先生,也是在这里,他看了中国人麻木围观国人被枪毙的画片,醒悟到医术只能拯救人民的身体,拯救不了他们麻木不仁的灵魂。正如他在呐喊自序里说:“从那一会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为的就是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民,因为只有人民自己站起来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都是在时代背景下,与他的求学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视野的不断拓展、思想的日渐成熟紧密相连的。
2、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冬日里格外灿烂的一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去越城游玩。车轮缓缓地滚动,微醺的阳光温暖着我们,整个车里欢声笑语。
到了鲁迅故里后,车轮慢慢停下来,家人们陆续走下车,一眼就看到了鲁迅的肖像,一家子赶忙过去拍照,不亦乐乎。
“咸亨酒店”,那是鲁迅作品《孔乙己》里有写的,"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仿佛故事里的人物全部浮现在我眼前,文章深入人心,听说现在还改造扩建,变成了五星级酒店呢!
正在我出神时,一瞬间,我的耳旁传来密密麻麻的说话声、吵闹声和哭声,我甩了甩脑子,终于回过神来,快步走在小街上,跟上他们的队伍。
走了几分钟,就到了鲁迅故里,检了票,就进去了,门额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额,到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三个字“德寿堂”,“积善有德,福禄长寿”就是它的意思。雄厚有力的笔劲,正楷的字,十分威武。左侧壁上还挂着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可见鲁迅的家中有良好的家风,受益匪浅。
再走进的是香火堂,祭祀祖宗的地方,中间上方挂有《德祉永馨》匾额,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还挂了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他两个夫人的神像,其中一个是鲁迅的亲祖母,在桂花树下讲故事的就是看着面目苍老的祖母,两人的神态目光炯炯,庄严华丽,端庄而不失风雅,在*社会里,原来执行着一夫二妻的名义,女性是多么卑微啊!
走出来,看见了第二层楼房,爸爸说:“是被当做绣房或闺房等,鲁迅家没有女儿,所以,应该是用来当绣房用的吧。”
后面还看了许多古代的生活用品,床、桌椅、书架、洗脸架等……
最好玩的是三味书屋与百草园,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根、覆盆子都映在我眼前,心里澎湃汹涌,像波浪滚滚的大海,像将要喷发的火山,岩浆砰得爆发了出来,跟我的心情是一样的,了解了鲁迅的家风和*社会的生活风俗,我很高兴,觉得自己大丰收了,鲁迅的一生无比辉煌,但这种辉煌是在经历过风雨和磨练才能成就的,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回来路上我想了许多,也改变了以前的学习态度,一家人看着灿烂的夕阳,如画一般的霞光,如仙境般的风景,如痴的家人,如醉的我,就这样慢慢的驶过……
3、揣在怀里的爱故事短文
在往年的冬天里,一直是寒冷的。但是,在今年初冬的一个日子里,我的心里却有一段抹不去的温暖。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放学有些晚,当我走到车站时,天已经暗了下来,街上的路灯与车灯都已经亮了起来。借着昏暗的灯光,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个瘦小又熟悉的身影。啊!是姥姥。姥姥一看见我就立即小跑上来。她握着我的手说:“冷了吧?瞧!手都是冰的`。”说着掏出一双新手套给我戴上。我虽然已经长大了,可是姥姥仍然把我当成那个没有长大,躺在她怀里的小宝宝一样呵护,关爱着我。这一刻,我的手不仅温暖起来,我的心里更是一股暖流涌在心头,身体也随着心一起温暖起来。
不一会儿,一路*从远处驶来,我正抽出手,准备上车,却看见姥爷正气喘吁吁地向我们跑来,怀里抱着一个东西,不时的回头看看*,生怕晚了一步。
等到姥爷跑近时,他连忙递给我一个“喜羊羊”形状的热宝,让我抱在怀里,一边给一边说:“天冷了,可不要冻着啊!这是我刚给你插热的,抱在怀里吧。”姥爷说着话有点喘,这么一大断路,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已经很辛苦了。
*很快的到了站,我揣在怀里的热宝,已经暖*口热乎乎的了。我知道,这不是一双手套和一个小小的热宝,而是姥爷和姥姥对我全身心的爱。
车门开了,他们目送着我上了车。我带着姥爷、姥姥的爱走进车厢,我向他们挥挥手,姥爷和姥姥也笑着向我挥挥手。他们是那样的慈祥,像冬天里一颗温暖的太阳挂在我的心头。
我在车上看着崭新的手套,抱着怀里的热宝,浑身热热乎乎的。此刻,我手上戴的,怀里揣的全是姥爷、姥姥给我的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