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资源门户及其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启迪论文
摘 要: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管理机制,及其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GEM;教育资源门户;教育资源发展机制
一、引言
教育资源建设是关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近年来“建网、建库、建队伍”的方针反映了各地教育部门对硬件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当许多地方建设了校园网、城域网后,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便凸显出来了。如何解决学校、地区以及全国的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劲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的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状况明显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需求。例如,教师个人建设的教育网站规模小而分布散,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够充分交流共享,国内大型公司和各级*机构很少有为教育服务的专门的教育网站,国家基础教育网站建设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怎样的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发展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并把网络上众多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运用这些资源,这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我们自己的经验中探索发展对策,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
1996年春天,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NLE)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互联网上已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然而却又未经分类和组织的教育资源。如何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帮助教师便捷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当年秋天,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联合发起了一个针对解决上述问题的专门项目──Curriculum Gateway Union Catalog (CGUG),大致可以翻译为“课程门户统一目录”。这个项目委托著名的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交换所(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Clearing 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ERIC/IT)具体实施。
1988年,这个项目的名称改为教育资源门户(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GEM)。
2.GEM的基本工作原理
(1)制定GEM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编码规范
对网络资源的搜索,已经存在众多各有特色的工具,如AltaVista、Lycos和Google都广为人知。就教育资源的查询而言,也已经有了AskERIC这样优秀的网站;为什么还需要一个GEM呢?
AskERIC和其他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类似,都是通过搜索整个HTML文档来查找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结果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高反馈率、低精确率。为了克服这个缺点,GEM引入了元数据(Meta-Data)的概念,教育资源元数据编码的应用是GEM与其他搜索引擎在工作机制上的根本区别。
元数据编码是用来描述、管理和组织网络资源的一种结构化信息。理解元数据概念最简单的方式可以把它比作图书馆中的目录卡。目录卡描述了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并可通过分类进行组织。元数据描述了网络上的对象的各方面信息,用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定位。
众所周知,设计网页常用的HTML,语言标记了网络文档的外观,利用HTML语言,网页设计者可以设计精美的页面,但HTML语言与其文档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元数据标记类似HTML标记,但标记的是文档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外观。这样,GEM便可以设计一种搜索引擎,利用元数据就能迅速查找到特定的被元数据标记的信息,而不是通过浏览整个HTML文档来搜寻关键词。
应用元数据来描述网络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是GEM项目工作原理的核心,所以,制定具体的元数据元素成为GEM项目工作原理的核心,所以,制定具体的元数据元素成为GEM项目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这项研究是GEM项目的核心,也是整个项目的开端。
多柏林核心(Dublin Core)是世界上公认的在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元数据标准,这是由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与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在1995年共同制定的,它是一份用以描述任何信息的元素列表,在其设计时考虑到了不同种类的资源格式(如PDF文档、声音文档、HTML文档等)。GEM首先确定以多柏林核心(Dublin Core)作为元数据的基础。
但是,多柏林核心本身太过宽泛,不适合直接用于描述教育资源,所以,GEM专项研究小组从互联网上教育资源的范围、教师搜索教育资源的方式、教师所需教育资源的类型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具体研究项目包括教案内容分析、AskERICQ&A内容分析、AskERIC调查等。最后确定了专门针对描述教育资源的8个GEM元素。通过整合多柏林核心元素和GEM元素,产生了一个用以描述网络教育资源的完整标准──GEM元数据描述(the GEM meta-data profile)。整个教育资源门户以GEM元数据描述作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搜索的基础。
GEMCat、Harvest和Browse Builder是基于GEM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编码规范来构建教育资源门户GEM的三个技术工具。
GEMCat──GEM元数据编目软件(cataloging software),简言之,GEMCat,对相应的教育资源生成元数据记录,这些元数据记录对网络资源进行描述和定位,就像图书馆中的目录卡片。所形成的元数据有两种形式,一种嵌在资源之中,另一种可以把元数据记录存为单独的文件。
元数据嵌入资源或存为单独文档后,运行Harvest程序,该程序负责收集特定站点上所有资源的元数据,形成本地站点索引(Local Site Index),并将其汇编后加入门牌号户(GATEWAY)目录列表。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的设计原理的亮点在于,Harvest并没有将原来分散的教育资源完整地复制到站GATEWAY,而只是向其添加了一份元数据记录的拷贝。Harvest将所有GEM的记录收集汇编后,构成了整个教育资源门户的基础。
第三项工具是Browse Builder.Browse Builder通过Harvest程序收集的元数据记录,来创建简单HTML页面──这就是教育资源站GATEWAY目录中的单个记录。用户可以查询他们所需的教育资源,或通过关键词或主题来浏览GATEWAY。
以上的三种技术工具都可以从GEM开发小组中免费获取,开发小组中还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GEM项目制定了元数据规范,通过GEMCat、Harvest和BrowseBuilder工具的编辑和整理,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记录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教育资源站(www.thegateway.org),让教师和学生能够高效而准确地获得这些组织化的信息。
GEM项目对教师的信息需求和寻找信息的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小组从使用最广泛的教育资源搜索渠道AskERIC入手,分析了AskERIC中161个中小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包含有两类信息──“寻求”的信息(asked-for information)和“已知”的信息(known information)。比如说,如果一个教师向AskERIC请求查找关于5年级社会学的教案,寻求信息是教案,已知信息则年级(5年级)和主题领域(社会学)。
分析结果表明,教师们最常见的寻求信息是资源类型,其中教安高居榜首(33%),最常见的已知信息是主题领域、年级和课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同时从兼顾搜索结果的精确性和效率的角度考虑,从提高搜索工具的易用性和降低教师使用难度出发,GEM选择了最能集中反映教育资源特征的年级(Grade)、学科(Subject)、关键词(Keyword)三个元素,构成教育资源站Gateway的搜索界面。它采用组合搜索的方式,包括2个关键词组合、一级主题、二级主题、指定年级,以及是否只需要免费资源等5个搜索条件项,可以要求搜索结果同时满足一个或多个条件项,增加了搜索准确度。
2001年,GEM的项目评估研究发现,使用者搜索教案资源的类型是这样的:76%的资源是课的教案(lesson plan),3%是分类的单元教学计划(unitplan),1%是教学活动(acivities)。可见,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在搜索教案。
此外,根据研究的结果,学科元素是教师查询教育资源的主要检索方式,所以,站以“学科(subject)”元数据项为编排线索,设计了以浏览(Browse)方式查找教育资源的界面,浏览的具体方式又划分为通过关键词浏览和通过主题浏览。关键词以26个字母和1~9个数字排列,每个字母下有数百项内容,关键词浏览的特点是内容比较具体,但分类特征性相对不强。
主题浏览则是将所有的资源按照学科划分为艺术、教学技术、外语、科学、哲学、社会研究等12个大类。每个大类再细分为十几个小类,如艺术再分为建筑、计算机艺术、舞蹈、戏剧、电影、摄影、大众文化、剧场艺术、视觉艺术、艺术史等若干小类。主题浏览呈现出学科概括性强的特点。
目前,GEM项目拥有438个成员,其中320多个成员提供了23000个资源项目,包括课程计划=活动和资源项目等。如AskERIC自然图书馆为K12教师提供了问题答案和2000多个由全美教师提交的优秀教案;Discovery传播公司使用Discovery频道、Animal卫星和诱行频道的资源来设计课堂活动和在线探险:科学一儿童出版社的网站为儿童提供科学书籍的信息:Mania陈列馆提供在线游戏的连接,使学生能够探究博物馆和历史大事:TeachwithMovies数据库提供了观看电影和入口,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
1.经费和人员
GEM开始时是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联合发起的一个专门项目,项目经费最初由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家教育部负担,在TheGateway的主页和所有近期发布的相关文件上,均标明“由教育部资助”(sponsor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而在其早期的文件上,标示为“由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图书馆共同资助”(sponsor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National Library of Education)。与美国其他的教育和公益项目类似,GEM项目可以接受商业或其他组织的赞助,但并不构成其资金的主要固定来源。
由于这个项目是由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NLE)和锡拉丘兹大学信息技术交换所(ERIC/IT)合作的,所以,两个机构的专家在项目中自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GEM的日常管理机构是行政组(GEM Administrative Group),由锡拉丘兹大学信息技术交换所成员构成。GEM的最高权利机构是管理委员会,它的组成成员除了来自行政组,还来自GEM资源提供者和GEM用户组。除此以外,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还聘请了一些各个领域的专家在GEM项目中担任相关职务。
2.管理机制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为美国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教育资源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建立了最广泛的联盟。其基本的组织管理方式是根据不同的参与水平,将所有成员分成6个操作性团体,所有的参与者按照统一的活动规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联盟与共享。这6个操作性团体分别是:
·GEM联盟(GEM Consortium)──包含GEM的所有成员,也指所有成员构成的这个整体。
·GEM用户组(GEM Users Group)──使用GEM资源的组织成员,这里主要是指GEM的团体用户,他们为GEM项目提供目标和任务(如代理、公共机构、公司等)。
·GEM资源提供者(或个人资源成员)(GEM Collection Holders)──向GEM提供资源的组织(或个人)。
·GEM管理委呐支(GEM Governance Board)──GEM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设计制定GEM的方针和工作程序。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包含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成员。
·GEM工作组(GEA Wording Groups)──基于项目的工作组,为了能对一些有关GEM的讨论提出建议,解决相关的问题,而成立的有一定存在期限的小组,它必须具有特定的任务、特定的工作安排和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CEM行政组(GEM Administratve Group)──GEM的日常管理机构,是对GEM项目提供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的一个部门。目前,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交换所(ERIC/IT──Educational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Clearing 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使用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的基金主持着GEM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这6类成员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分,用户组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资源提供成员,如果愿意参与解决GEM项目的一些课题就可以加入或申请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如果贡献突出就有可能当选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成为决策管理人员。虽然行政组相对稳定,但是他们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这些被雇佣来为项目服务的人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那么新的管理公司就会接管基金和日常管理工作。GEM项目联盟与合作者是广泛开放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对联盟有兴趣,并同意遵守相应的协议,就可以申请加入,而且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
对于各个不同的团体,GEM都有明确的任务、责任、权利和要求的规定,GEM项目的成员在享有各自权利的时候,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例如,用户组的成员有权对管理委员会提出制定政策方针的建议,有权提出GEM成果或者thegateway.org网站中存在的不足;在GEM管理委员会中有代表权,有参与GEM工作组的权力,有权接受培训和技术支持等。同时,用户组成员必须在一线教师和潜在资源提供者中扩大thegateway.org网站的影响,有任务和责任宣传thegateway.org网站,促进推动GEM描述(Profile)成为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标准,而且必须每年至少参加一次GEM会议。
资源提供者除了拥有与用户组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外,它还有对资源进行编目,并将记录加入本地站点索引和Gateway的责任,以及向Gateway提交记录的权力。
GEM管理委呐支作为GEM的最高管理机构,它的任务和责任是建立和监管GEM项目,监管Gateway的政策和操作过程,确定GEM资源提供者会员的身份,以及为GEM项目的展作计划。它拥有的权利包括对GEM工作组就政策和操作过程性问题提出建议,就GEM项目作出相关决策,包括工作组的推荐等,以及评价GEM行政组的表现。
GEM行政组作为CEM的日常管理机构,它的任务和责任包含管理GEM项目的各个方面,就政策和操作程序向管理委员会和工作组提出建议,贯彻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向各个操作性团体和主要的资助机构提供报告,以及各类日常事务等。
3.教育资源联盟的运行机制
作为一个世界上著名的教育资源建设的项目,GEM始终注重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拥有者本身的力量,联盟大会是这种思想的重要体现。早在1996年11月,项目刚提出后,ERIC/IT就邀请了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AskERIC)、航空航天局(NASA)、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等一些组织召开了参与者大会(Stake Holder Meeting),商讨开展GEM项目的各个方面的计划。这种以大会形式决定项目发展的方式,在之后的项目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组织召开了参与者大会(Stake Holder Meeting),商讨开展GEM项目的各个方面的计划。这种以大会形式决定项目发展的方式,在之后的项目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97年12月,召开了由参与GEM项目的各个团体代表参加的第一次联盟大会,1998年2月、12月分别召开了第二、三届大会,以后固定在12月召开,每年一度,最近的第七次大会召开于2002年12月。
GEM的年度联盟大会不仅使项目的参与组织能获知项目的最新发展信息和进展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成员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论坛,大家可以在会议上以最直接的方式提出参与项目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讨论集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商议解决和应对的方案,规划下一年度的工作。
在GEM项目实施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都是在联盟大会提出、讨论,并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例如,在第二届联盟大会上提出的关于GEM目标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GEM的主要目的应定位于资源的查找(Discovery),所以对资源的编目应集中于8个必须元素的一级编目(Level One Catalonging);另一种意见认为,除了查找外,GEM还应当具有资源记载(Documentation)的功能,所以,应重视对资源的二级编目(Level Two Cataloging),在元数据记录中包含更多的元素和子元素。
双如在1999年的第四届联盟大会上,针对GEM参加组织日益增加,教育资源快速膨胀而显现的资源质量问题,会议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推出GEM质量标准,鼓励资源提供者选择权威的质量标准评价自己的资源,积极吸引高明质量的教育资源加入GEM,建立质量标准工作组等。
第四、第五届联盟大会讨论了元数据知识产权问题,第五届大会讨论了资源重复记录问题,这些讨论对GEM项目的发展完善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联盟大会这种组织运行机制对GEM项目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个特定的工作组只存在于一个有限的持续时间中,一般在每年的GEM联盟大会上宣布解散。
1.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主导作用,创造教育资源发展的优化环境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是在美国国家教育部支持下创办起来的,但GEM并不是教育部的一个下属机构,而是接受教育部基金资助的一个非*组织的联盟。
美国国家教育部不是去采购或征集教育资源提供给全国学校和教师,也不是由教育部创办一个国家教育门户搜索网站来为全国教育提供服务。美国国家教育部为了达到使全美国教育工作者能获得更好的因特网教育资源服务,仅作了两件事:一是提出基本目标,二是设立项目基金,利用项目基金来优化配置有关教育资源建设的要素,从而创造了一个推动全国教育资源发展的公平竞争社会环境。由于基金的动作是公开透明的,所以使用基金的人就必须做到获得的利益和付出的劳动等价;同时基金也是公平的,谁能够干得最好,谁就有机会获得基金。
这样,教育部使自己不致陷入教育资源采购供应、繁杂的科研课题管理以及制定和推行各种“标准”和“规范”的等具体操作层面中,而是上升到更宏观的整体调控层面来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主导作用,不仅使有限的经费创造了一个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教育资源创造和使用的社会环境,而且从机制上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共享。
2.建立全国性教育资源联盟,构建全社会共建教育资源的机制
教育资源建设涉及到教育、*、经济、文化、商业、科研等各个领域。目前GEM项目的438个成员中就包括了*各部门、大学、中小学、各类协会、基金会、公司、个人等,GEM采用联盟方式将各个领域的力量联合起来,实现了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共享。
GEM项目树立了教育资源建设的公益形象,注重公众的参与性。项目的目标针对大众,为全美教育工作者服务;项目的发展方向受公众的影响,公众的需求是GEM的研究方向;项目的驱动力量也在于公众,研究人员研究机构都来自于社会各个部门;项目研究的成果也属于公众,为公众服务。
在建设教育资源联盟和公益机制的过程中,GEM最成功的,或者说最有价值的成果是,它通过独特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地使项目的客体,即教育资源的拥有者和教育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项目的主体。GEM联盟大会广泛参与的形式和工作组志愿组成的结构,充分调动了资源提供者和资源用户组参与项目、推动项目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除此之外,这种项目客体的主体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决定GEM管理委员会
GEM管理委员是GEM的最高权力机构,根据Gateway管理结构的描述,它拥有以下责任和权利:
·建立和监管GEM项目以及TheGateway的政策和操作过程。
·确定关于GEM资源提供者会员身份。
·为GEM项目的发展作计划。
·对GEM工作组就政策和操作过程性问题提出建议。
·就GEM项目作出决定,包括工作组的推荐。
·评价GEM行政组的表现。
GEM的政策文件(Policy Statement)和管理结构附件中的知识产权声明(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tement)中明确指出,GEM联盟拥有Thegateway中元数据记录数据库的知识产权,联盟成员可以使用这些元数据记录。而The gateway中的元数据中描述的资源实体的知识产权仍旧归资源所有者所有。
这样,GEM项目真正体现出教育资源的主体──资源的所有者和资源的用户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源的使用和用户对该项目的主动参与度,这种参与绝非仅仅是教育资源层面的参与,更重要的还包括了管理层面和发展决策层面的参与。这种参与度对教育资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极大地增强了资源主体对资源建设的参与度外,这种管理运行机制的另一点核心价值在于,它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们都知道,在信息时代,教育资源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出,还有一些网络的教育资源强调在线即时的互动交流。这些具体教育资源的更新、维护和管理工作,只有在原教育资源提供者的主体身份和知识产权得到确认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证。
3.定位明确,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发展教育资源门户
在网络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站数不胜数的今天,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资源建设,最需要考虑的不是重复投资,继续制造已存在的同类资源,而是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GEM自始至终目标明确,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建设一个便捷而高效的查找教育资源的工具,从而帮助教师切实提高利用资源的能力来进行。
GEM项目The Gateway的整个网站界面只有搜索和浏览两种查找资源的工具,无论是制定元数据规范、设计教育资源评价标准,还是对技术工具的开发、完善,各个项目的开展都集中于一点──更好地描述教育资源,更快、更方便地查找教育资源。这种明确的定位思想是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
我们特别注意到,GEM项目伤为美国教育资源建设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以多个研究项目为基础的。例如,GEM设计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运用元数据来描述和高效查找教育资源是GEM项目最重要的研究结果;项目开展对网络教育资源类型的研究、对教师需求的研究、对教师查找教育资源行为方式的研究结果等,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元数据元素和子元素的确定,搜索界面的设计,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开发,并整合所有的成果构建了教育资源站The Gateway,都是这些科学研究结果的具体体现。
4.教育资源建设要高度重视培训和推广工作
为了提高项目的效果,加强项目的影响力,GEM始终致力于推广工具。2001年,GEM已经在8个重要的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召开的大会上演示、展览了GEM项目的材料,分发了56000份手册和宣传资料。此外,GEM明确地规定,资源提供者和用户组成员都有宣传TheGateway和推广GEM元数据描述的责任。
5.高度重视教育资源项目的自我评价
在GEM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对项目的进展情况、总体青天民果和不足进行评价,以此检验项目是否实现了其既定的目标。通过评价,促使参加GEM项目的成员和项目的工作人员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提出改进GEM项目的建议。参与评价的对象既有教师用户,也有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调查的方式包括面谈、专家访问、大规模在线问卷等。
从1999年至2002年,GEM专门聘请MaryFitzgerald博士对GEM项目进行了三次评价性研究,已经向美国教育部提交了3份正式的评估报告,每次公布的评估报告长达数十页。这些报告为人们了解和研究Gateway网站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例如,2002年的评价重点主要是探讨元数据的效用,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评估GEM元数据是否朋和、清楚和完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评估单位组织了一个51人的小组,要求在他们日常的工作中探究Gateway,并对Gateway的表现提出一份正式的学术报告。这些参加者主要是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图书馆专员和媒体专家。评估实施人员向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你觉得Gateway的最终表现如何?
·你认为元数据的效用如何?是否正确,易于理解?
·Gateway的搜索功能是否方便和好用?
根据最终的评估研究结果,评估小组向项目开发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Gateway元数据后提供一个路径图,解释资源是如何被找到的,为什么不能直接连接;或者和提供者协商,要求他们提供与元数据记录相符信息。
·提供支持文件或专门开发一个策略表,让使用者能够共享搜索Gateway的方法,如缩小或扩大搜索范围,一步步调整搜索能数、术语等等。
·研究“年级水平”(grade level)的划分是否太高、太低或范围太大了。
·增加一个项目,让使用者能够在此指出元数据的小错误,或者鼓励使用者使用“联系地址”来向项目开发者指出错误。
评估报告中提出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成为GEM项目不断发展的重要参考,为推动项目的前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教育资源门户建设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特点研究如何吸取美国教育资源门户建设的成功经验。
美国多年发避孕药形成的社会信息化环境和数量巨大的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为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础。美国社会各界和大型商业公司很多都愿意提供各种类型的面向儿童的因特网教育服务,这些情况都是中国所缺乏的。近年来我国的网上教育资源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网站。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因特网教育资源仍然不足,缺乏丰富的资源本体作为教育门户的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建设我国教育资源门户的同时,必须加强各类教育资源本体的建设,重点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资源发展机制,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发展。
拓展阅读
1、我国矿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对策论文
摘要:设备维修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是煤炭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是生产费用支出的主要部分。阐述了机电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和机电设备维修方式的类定,并对我国矿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方面提出对策。
一、机电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
设备维修体制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它由五种具体的维修方式构成。
(1)维修预防。维修预防是一种很好的思想,它提倡在产品设计制造阶段就认真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从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设备的维修。
(2)事后维修。事后维修是设备出了故障再修,不坏不修。之所以采用这种维修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设备检查诊断不可能把所有的故障隐患全部发现,设备故障在生产中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事后维修方式还是比较经济的,对于简单或不重要的设备,可以采用这种维修方式。但对于重要设备来讲,如果采用这种维修方式的话,将会使设备故障增加、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是很不经济的。
(3)改善维修(技术改造)。改善维修(技术改造)是不断利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正设备的某些缺陷和先天不足,提高其先进性、可靠性及维修性,提高设备的运转率。任何先进的设备是相对的,总有某些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维修同时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设备更趋于完善。
(4)预防维修。预防维修是以加强设备检查为主,设备故障早期发现,早期排除,能大大减少故障的停机时间。预防维修包括定期维修和状态维修两方面的内容,状态维修是利用检测、监测和诊断技术,对设备状态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安排维修,事先排除,从而避免和减少故障停机的损失。
(5)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TNPM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系统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体制。设备维修中最重要的是基础化管理,而5s活动则是设备基础化管理的精髓。5s是日语中5个以“s”发音的拼音字头。
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有计划的预防维修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节约大量维修时间和费用,结果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最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杜邦公司又针对预防维修存在着既有过剩维修又有维修不足的问题,将预防维修制度发展成为生产维修。生产维修除了坚持日常保养外,还包含以下4种主要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针对不同的设备及使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预防性维修和计划预修是以时间为基础定期对设备进行的大规模检查与修理。
(1)故障维修。又称事后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立即停机进行维修的方法。
(2)定期维修。又称预防维修或计划维修,是根据固定的设备运行时间或当量时间间隔进行维修,不论设备状态如何,到一定时间后便停机维修的方法。
(3)改进维修。又称技术维修,是通过根本原因分析和采用新技术,实施改进设计和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进设备的性能的维修方法。
(4)状态维修。又称预知维修,是根据先进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进行维修的方法。
(1)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方式,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在现有条件下。煤炭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煤炭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2)设备维护检修制度。维护管理制度应以设备使用说明书为基础,设备运行档案为依据,根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而制定的定期计划检修制度,如:设备运行档案显示,渣浆泵的内衬使用寿命为1000h,那么该台设备的内衬计划检修周期为980h,可将设备故障控制在萌芽阶段。将所有设备的运行档案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并结合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每月设备运行时间,制订出月度、季度、年度设备检修计划。由于洗煤厂机电设备检修工作的特殊性。检修工作分为现场检修和计划检修。现场检修,是以机电值班人员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依据而提出的检修要求,是一种被动的检修;计划检修,则是预防性检修,是一项保证设备性能和完好的重要工作。所以,计划检修是检修工作的重点,管理工作应主要放在计划检修上。
(3)推行绿色维修。环境、资源、人口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球资源大量消耗,成了突出的问题。我国为了履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承诺,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构想,“绿色维修”在这种背景下也应运而生。绿色维修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维修模式,其目标是除了达到保持恢复产品规定状态这一目标外,还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即在维修过程及产品维修后直至产品报废处理这一段时期内,最大程度地使产品保持和恢复原来规定的状态,又要使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小,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且对人员(维修者和使用者)的劳动保护好,还要使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4)加强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①设备的更新。采用在技术上比较先进、使用操作规程上比较方便、经济上比较合理、管理上比较进步的新型设备替代原来使用的老设备。②设备的改造。主要途径有:对设备的结构作局部改进和增加新的零件和各种装置。
(5)企业设备维护管理。企业设备维护管理要点:设备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管理之一,俗话说:要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利其器,只有通过加强设备维修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效能,不断改善设备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为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①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和拆卸必须由有资格的单位和专业人员进行,并应有专人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和按规定定期检查其电气绝缘性能。对达不到安全要求又不能修复的机电设备,必须立即停用,并予以报废处理。②施工现场应为机电设备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道路、基础(座)、水电、操作棚或停机场地等必备条件。夜间作业应设置安全和充足的照明。③机电设备的作业场所,应符合安全要求。场地应平整无障碍,机电设备旁应留有符合规定的作业和维修空间,作业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材料、杂物。有防火要求的,其作业场所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④施工机械和动力机械的基础(座)必须稳固,并符合其出厂说明书或设计的要求。⑤机电设备、小型电动工具用电,应当符合本规程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应由专业人员安装、拆除和维修保养。⑥电设备的管理应做到“定人、定机、定设备”,严禁不具备专业资格的人员操作机电设备。小型电动工具使用前,应对使用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进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田秀丽,浅谈设备堆修管理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报,2008,(11):2
[2]时均龙等,浅谈煤矿机电设备堆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中国块裳2008,(05),22
2、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对策论文
摘 要: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资源管理四个方面不能全面协调发展,管理的整体形态与信息化条件下任职能力培养规律不相适应,是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此,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更新管理理念,实现由管行政向管全局转变;二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实现由纵向抓向立体抓转变;三是要优化制度设计,实现由各自为政向综合集成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作战样式的改变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任职教育院校也走向了向信息化转型的“拐点”。作为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也逐步由幕后走向前台,院校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现。推进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一方面要服从和服务于院校*的总体战略,与院校建设的其他方面同步筹划、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考虑管理工作的特殊属性,深刻把握新形势下院校管理的主要矛盾,稳步发展,科学推进。
任职教育院校管理是否科学,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任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任职教育院校,学员大都来自部队一线,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成熟的、基础的理论、常识和原则,他们已经非常熟悉,很多**甚至十分精通。即使是一些需要巩固和完善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自学教材或在工作实践中较为轻易地加以弥补。因而,对于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而言,迫切需要提高和强化的已经不再是成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创造性解决发展中各种难题的能力。这就说明,任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与学历教育重视基础能力培养最根本的区别。因此,能不能使学员获得足够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思维,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撑,是衡量任职教育成败的根本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需要同时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抓好行政管理,保证院校的安全稳定和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二是要抓好学术管理,确保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三要抓好教学管理,提高先进学术成果传授与训练的效果;四是要抓好教学科研资源管理,保证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不协调也不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四个方面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受体制、机制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四个方面还远没有达到有序联系、协调一致的境地。尽管随着法规制度的完善,院校各级对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院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局部产生的效益并不能自动累加为整体效益。离开了总体设计下的系统控制,局部进展越大,取得的成绩越多,不仅不能提高总体的管理效益,反而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和掣肘。全军院校普遍存在的学术管理行政化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此可见,虽然当前院校管理也存在着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矛盾、人员素质与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但其最主要的矛盾,则应是院校管理的整体形态与信息化条件下任职能力培养规律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的核心所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的基本趋势是要在管理领域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它不是某一方面零敲碎打的修修补补,也不是某个环节具体构成上的局部修改与完善,而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是一次管理形态的重塑。其现实任务可以用“三个转变”来加以概括。
一是要更新管理理念,实现由管行政向管全局的转变。理念统领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理念的更新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在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个是以偏盖全,习惯于把院校管理等同于院校行政管理。没有把管理工作上升到全局上来认识,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抓,而是把管理仅仅局限在抓纪律、抓内务、抓队列和军容风纪上,把管理责任系于主管行政工作的领导和部门,限制了院校管理整体效益的提高;另一个是越俎代庖,过分夸大行政管理的作用。喜欢按照行政管理的规律,用行政的方式来抓教学、科研等工作,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事实上,院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并且相互支撑着,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纰漏,都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制约和影响。因此,对于任职教育院校而言,仅仅抓好行政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如果不重视其他管理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行政管理抓得越紧、抓得越好,院校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就会越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院校管理科学发展时,必须首先在管理理念上实现由管行政向管全局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运用系统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加强宏观设计和统筹协调,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确保院校管理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实现由纵向抓向立体抓转变。管理活动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为运行载体才能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不同类型的管理活动对于其组织机构载体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要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始终保持管理工作与组织机构之间的适应性。目前,我军任职教育院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大都单纯依靠行政组织来实施。一方面,虽然提高了组织活动的运行效率和严密性,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管理领域各子系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这也是造成全军院校行政管理普遍较为成熟,其他方面明显偏弱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推进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尊重院校管理主体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规律,在把握层次性的同时,突出各领域的专业性,实现纵向抓向立体抓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矩阵管理的方法,把纵向行政领导与横向业务领导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类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起既能确保责任明确、层次清晰、便于落实,又符合不同管理领域内在规律性的立体化的院校管理模式与形态。
三是要优化制度设计,实现由各自为政向综合集成转变。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模式变革,涉及到从理念到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与之相比,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则要相对简单一些。由于这一发展实质上以顶层设计和各子系统的有机整合为主,因而它所涉及的较为重要领域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理念、组织领导和制度体系。因此,推进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另外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就是要紧紧围绕基本理念的实现,来构建起符合组织领导要求,体现院校管理特殊规律性的制度体系。要下大力改变当前各种管理制度在建设过程中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现状,紧贴任职教育需求,采取综合集成的总体思路,强化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先进性,确保制度建设内容上有层次、结构上有系统、模式上有特色、操作上有规范、运行上有保障,为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3、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起源较早,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发展历史。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国家干预、地方分权、学校自治的管理体制。美国较为完备高校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拥有世界上公认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的一流学府,美国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特征,希望能够给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以启示,借鉴吸收其管理体制中合理成功的经验。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组织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的划分等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和地方*、*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在探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特征时,应以这个国家**、地方*和社会在该国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据。为此,根据**、地方*和社会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当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可分为权力集中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权集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是典型的权利分散型。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而是由地方*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地方统管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教育也不例外。美国虽在联邦*设有教育部,但教育部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和咨询机构,美国宪法将所有的教育权利授予各州和其下辖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联邦*不得利用*权力去控制各州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都必须接受当地*的监督和指导。美国高等教育由地方统管。州*对高等教育实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管理,对州所属高校的规划、教学和人事制度、*拨款等方面施加直接影响。
(二)大学自主
美国的高等院校都拥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在招收学生、课程设置、聘任教授、调整专业、*开支和筹措经费等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决定性。但美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长可以独揽大权,相反,美国的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是高校的法定代表机构和最高治理机构,也是治理结构的核心。美国高校董事会可直接介入大学的运作管理过程,校长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全权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正是这种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美国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确保了高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地做出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蓬勃发展。
(三)社会监督
美国是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对高校只进行原则性的指导,美国的绝大多数的大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为此,对大学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对大学的办学效益的监督和调控是由社会民间组织进行的。这种社会民间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全国性的专业学科组织对大学进行单一专业性或全校综合性的教学质量水平鉴定;另一类是由若干个权威性较高的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开展问卷调查屏蔽,对各校专业学科之间的质量进行评估打分,来促进各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与美国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几经*,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和问题。其表现为:
(一)*对高校的管理高度集权
在我国,各级各类行政*对高等教育统得过多,管的过死。高校成为*的隶属部门,高校的机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国家行政机构,而不是学术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健全统筹有力、权责分明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
(二)高校缺乏自主权
我国高校自主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集中在上级主管部门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全面*的不断深化,高校自主权得到一定的落实。但是,由于长时期*对高校的管理影响下,*机构对高校的管理活动仍有较多的干预。
(三)教育资源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投资为主,教育资源由*统一配置。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社会和个人的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对*的依赖,也抑制了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要*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和优化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要扩大我国高校的自主权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对高校包管过多、统的过严的现状,要转变*职能。*要主动做到简政放权,将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高校,使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实际的管理主体。但在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应确保*对教育的宏观监控,*应对教育进行预测、制度设计、总体布局和规划等。
(二)加强高校立法
*的十八届四*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基础在于教育。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公共事务,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法治化管理就势在必行。加强高校立法,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社会和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加强我国高校的立法工作,用法治手段确立整个高等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制定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其中可以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来规范高校自我治理的运行机制。
(三)拓宽高校投资渠道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了高校对*的依赖性很大,从而缺乏必要的自主管理权。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必须拓宽高校的投资渠道,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国家要积极地鼓励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要实现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上,国家不能一直占大头,高等教育投资由于其特殊的准公*品属性,其来源渠道不仅可以扩宽而且必须扩宽。
(四)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
我们强调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之一,社会力量在高校的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点可以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得到很好地验证,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社会力量却很少参与其中。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体现。在发达国家,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董事会等介入大学治理,发挥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并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在大学治理中参与和监督的缺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显著的缺陷。我国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管理,并激励其对大学的办学效益和运转进行有力的监督。
参考文献:
[2]谢伟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动向对我国的启示[J].2008(4).
[3]张苹苹.美德法三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2013(12).
[5]张立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2013(6).
[6]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0.
[7]吴绍芬.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12).
[8]王绽蕊.高校治理比较与改进[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6).
4、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摘要:进入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并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人及唐代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虽历代皆标其为儒家理想人格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也难免受到影响。文章从杜甫的身事、作品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对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论文关键词:佛教杜甫儒家思想诗歌评论
佛教传人我国以来,不断地适应当时的风俗习惯,并与主流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自身的不断调整中,得以在中土扎根、流传和发展。进人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反映到作品中,尤以王络、王维兄弟为典型代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都是坚定的崇佛者,柳、刘以儒学佛,以佛解儒.同样,杜甫虽被历代评家标榜为儒家理想人格楷模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在唐代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大融合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杜甫的意识并未能跳脱佛教的影响,在其传世诗歌中痕迹多少可寻。厘清这一影响的脉络,了解佛教思想对于杜甫及其创作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杜甫出身士族,祖辈的荣耀和言传身教,使其有着极大的*抱负和*热情。他在早年时就抱定“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理想,汲汲求政。而后,国家动乱变化、个人仕途失意、西南漂泊十年等,使其心态、思想及作品的题材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沉郁地关注世情、心系天下的同时,佛教思想给了他一定的心灵休憩空间。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以互补、融合的形态呈现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在他心灵畅快激扬时所创作的不朽诗篇里。
1杜氏佛缘寻踪
杜甫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熏陶,但也不乏佛教影响相伴。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与数名僧人交往,并留下了相关诗作。杜甫的姑母也是一位信仰笃诚的佛教徒。在杜甫为其所作的墓志(《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载:
爱自十载已还,致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曹达.毋仪用亨,家相连行矣。
杜甫是由姑母一手带大,抚养成人的,而姑母信佛,并且令全家上下奉行.他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信仰浓郁的家庭里,并被要求遵行。
除家人影响外,游宿佛寺、与僧人交往也是接触途径之一。唐人喜游历,寺院常成为文人的游历点、住宿点。在这一往一住之间,必然会和僧侣有所接触、交往。与杜甫交往过的僧人有:巳上人、赞上人(赞公)、上人、文公、高僧兰若、真谛寺禅师、间丘等。杜甫与佛教人物的交往,在长安时期和秦州时期较为频繁。
其中,杜甫与赞上人较为投契,过从甚密。赞公是一位高僧,曾为京中大云寺主。在杜甫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与僧侣交往相关诗作中,给赞公的就有九首,数量最多。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一: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醛溯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嘴有多日,开怀无愧词。黄鹉度结构,萦鸽下采思。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沐起我病,徽笑索题诗.
这首诗是杜甫初过大云寺时所作,记其胜概。寺院深幽,地清气和,听着悠远浑厚的古钟声声,使人身心沉静其中。扉开复闭,正值斋时,与僧友切磋探讨,谈佛论经,如食醒酮然,开怀不已。黄耐紫鸽,深院春禽。《杜脸》:意适行迟,诗兴动矣.微笑索题,知己会心也。[3J足见其友情深厚.
如果说杜甫早期近佛、谈佛为顺势所趋,并未显见深刻影响,那么,漂泊西南时期则是他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悟,甚至产生依赖、栖身想法变化的重要时期。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正值净众宗和保唐宗在四川积极弘法。据K历代法宝记》载,宝应元年(762年)无相门下发生了持续三、四年之久的继法之争,而与杜甫有密切来往的严武、高适等也曾深深介人此事。此外,与杜甫关系密切的友人岑参、韦有夏、狄博济、李布等,也与净众、保唐二宗弘法及法争有关.这些深人佛事的友人,对杜甫不可能没有影响。而人蜀后的杜甫,身历数年辗转流离、贫病交加,身体日渐衰弱,家庭生计艰窘。再强的爱国心、*热情,也难免减弱、失落。“纹绮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现实,让其深刻感受到了儒家理想的难以实现,感受到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凉。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巨大冲突,使杜甫产生了不满,提出了怀疑,甚至写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肠俱尘埃”的愤怒诗句。对现实的失望让其对佛教思想趋于关注,感到“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想要更加靠近佛法的光明,沽染其温暖,引导达到至上真理。
虽然,杜甫在内心苦闷、矛盾的冲突*中最终找到的,仍是秉持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但是在这一回归过程中,有了对佛教思想的交流和认同。佛家的慈悲、劝善,对弱者的同情,与儒家的“仁”产生了某种契合,使得他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完成儒释融合,使之作品更显博大胸怀。
2作品品读评佛味
杜诗中与佛教相关的作品,相当部分是与佛教建筑和艺术有关,也有与僧人交往诗作,晚年作品才多表现出对佛教思想明显的兴趣和认同。
杜诗最早表现佛教内容的,是其青年时游东都洛阳时所作的的《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阅象纬退,云卧衣装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那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对人生和社会都充满希望。这时期的佛教相关诗,多为游历之作。庄严肃穆的寺院,是唐代普遍而又重要的人文景观。据统计,东晋造佛寺i7ss所,后魏造寺30000所,而唐代则造寺44600所。寺院数量如此之多,规模空前。星罗棋布的寺庙、精妙的建筑和雕塑……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之外,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佛教思想对杜甫来说,并不陌生,但在这个阶段对其思想的影响还是淡泊的。裘马轻狂的青年,怀抱理想,只盼达济天下。但佛教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是很吸引他的,是种新鲜的刺激.从其诗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喜爱的心情。又如《龙门》: 龙门横好断,异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我。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再如:《题玄武禅师壁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沦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呜。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这些诗句中,对佛寺壁画艺术的精彩描绘,对佛典故事的熟悉,在佛教肃穆神秘环境下闻钟深思,等等,虽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审美心情,却也足见其对佛教艺术的喜爱和尊重。
随着年岁的增长、世事的变化,杜甫的心境和*情怀也有所改变。如在杜甫与僧人的交往诗作中,上文提到过的与赞上人的诗,从“把臂有多日”,“晤语契深心”的惬意、温馨,转而到“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的感慨。京城相识的两人,因各自的坎坷在此偏僻的秦州相逢。世事的难料,命运的不可知,使得杜甫对*观照心灵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佛教更加关注,还可以从在其《赠蜀僧间丘师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我住钵官城,兄居抵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软。景姜步修库,而无车马喧.夜阂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澳澳役界黑,驱驱争夺繁。帷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诗中“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等诗句,都显示着杜甫的心境变化,展示他的*情怀,以及对佛教的关注。
更明确表达出他对佛教向往的,是其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中写到“……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本自依逸叶,何曾藉馒侄。……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愈。……勇猛为心极,清蔽任体屏。金蓖刮空眼,镜像未离锉.……”诗中表达出自己本倾心佛教,对*之说不太感兴趣。晚年更多接触佛教教义、佛学思想,感到佛法精妙,力实践之,以改正自己过去的缺失。但是,虽然决心很大,奈何身体屏弱,只好任其自然。因此,离悟道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就现在的认知而言,还只是空刮盲眼之膜,只捕捉到镜像一样的虚妄。这里既表达出自己对佛教真谛的向往、尊敬,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又表达出自己难以进人佛教世界,成为信徒。这种感叹,还可见其《渴真谛寺禅师》:
兰若山高处,烟霞峰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墉。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有太多无法割舍的东西,诗中虽只言“妻子”,只道亲情难舍,但实际上,不光是家人,他还心系百姓,担心着国家、朝廷的前途,热爱现实生活,因此,无法完全抛弃一切“俗念”,真正饭依。一方面向往,另一方面难舍,诗中的折中打算是:把家在离真谛寺近一点的地方。虽然没法人空门,却仍希望接近。虽然看似矛盾,但佛教的慈悲心、博爱情怀和儒家“民为贵”、“仁”的根本有一定相通,因此,杜甫在经历内心冲突*而回归儒思时,佛教思想以融合、互补与其中。
杜甫同情、关心贫苦百姓,也怜悯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在诗歌中为他们鸣不平。即使他自己也处于贫病交加的痛苦中,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号呼、誓言。这种宽容与悲悯、博爱与温情、利他与献身的情怀,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没有大幅谈禅论佛的字句,但佛教意味也显其中。
3结束语
从杜甫的行踪和相关作品考察来看,佛教与杜甫一路相伴。小时结识,知仪式,浅熏,但儒学启蒙扎根深固;青年历世,豪情满怀,游寺结僧,流行趋势,心内无痕却尊敬喜爱;晚年飘零,感叹佛学深妙,接触密切,渴望靠近。可见,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加深、深化的,却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停留于浅尝,踯躅于深入.他吸取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向善和牺牲、献身精神,为我所用,寻求心灵抚慰、支持。这些与儒家精神并不矛盾,从而得到融合。佛教之于杜甫,不再是原来简单的抒写题材,佛教精神得以融入,使其作品胸怀易发博大。为苦难的百姓而泣,为苦难的民族而歌,忧国忧民的杜甫无法成为佛教徒,佛教却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心胸,来承接、理解那巨大的苦痛,继续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