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
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拓展阅读
1、《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及反思
1、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对植物界的神奇充满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2、阅读了解几种植物分别是怎么睡觉的。
1、生字、词语卡片。
2、植物的睡眠画面或图片。
3、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知识。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师板书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勾出生词。
2、指一生交流词语,相机指导生字的认读及识字方法。
3、检查认读情况,以齐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卡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订正、评议。
5、指名读生字卡片,扩词,观察字形结构布局。
6、师范写,生板书“幕”“典”“柔”,并练习。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难词集体释疑。
3、读了课文,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交流。
(1)知道了哪些植物要睡眠。
①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叶子与花的睡眠)
②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也要睡眠?
③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自主积累。
(2)我还知道它们是怎么睡的。师:请举例说一说。
①相机指导,理解“夜幕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常见”与“典型”。
4、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花睡眠姿势的不同)
(1)找出相关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后几句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睡眠。
2、生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师:植物们的睡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理解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你还知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的规律当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破解它的神秘呢!
2、《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在学习和劳动了一天之后累了,晚上便**休息,接着就闭起眼睛睡眠。 猫狗是躺下来睡觉的,鸟往往是栖在树枝上,膨起羽毛,缩着脑袋做起梦来。鱼呢?只是在水中静止不动,而鳃还在有规律的一开一合,其实这时它已睡着了。
一、方式:
红三叶草,只要天一黑,它就睡了。在阳光下,它的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展开在空中,可晚上却只有一种样子:三片小叶折叠在一起,垂下了头。像红三叶草的叶子每逢晚上(或在黑暗中)有闭合的现象,一些植物工作者称之为“睡眠运动”。
蒲公英的小花向上竖起闭合,胡萝卜的花向下垂头,都表明它们已经进入梦乡。不过,晚香玉和“夜开花”等植物是在夜晚怒放的,因为“做夜班”,所以该在白天睡眠。
合欢树的常见绿化植物,它在白天叶子片片张开,到夜晚便成对地折合起来,睡起了大觉。
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
二、原因:
植物的睡眠于光线明暗,温度高低和空气干湿度有关。 科学家对植物的睡眠现象进行过研究,认为植物之所以要睡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晚上比白天冷,夜晚闭合叶子和花朵,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的侵袭。二是闭合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保持适当温度的作用。三是热带植物的叶子往往在白天闭合,也是为了减少叶面水份的蒸发。四是夜晚开花的植物白天睡眠,有防止水分和体温过多散发及防止昆虫捣乱的作用。此外还有钾离子浓度改变及生物钟控制等等解释。
三、种类:
叶片睡眠:花生、含羞草、醉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红三叶草。 花睡眠:睡莲花、蒲公英。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事枣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 原来,植物的午睡是指中午大约11时至下午2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一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
3、《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道德中心小学 李红生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课件出示——四季图) 注意观察图上的叶子。
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
生:自由汇报。
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 (出示课题——
(二)分类、明确标准。
1、个人分。
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 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
2、明确分类标准。
3、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叶的形状 叶的边缘 叶的表面等
(三)观察叶的结构。
1、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
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①观察、汇报。(师板书)
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
2、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 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
活动:
(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并做好记录。 (2)生汇报。
(3)板书:叶芽、嫩叶、长大的叶、老叶、枯叶。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探索,我们知道叶是有生命的,他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发育、衰老、最后死亡,这就是一片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小结:叶子是有生命的,不管人还是叶子一生很短暂,所以 我们有理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也要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如果没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就不要去摘植物的叶。
(五)拓展延伸
师:叶子还可以做成什么? 生:欣赏树叶贴画。
引导创作:你们想不想也亲手动手做一个,很好,那么不要浪费收集到的叶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创意制作。
本课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总体观察情况良好,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我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将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同种叶片分到不同种类,大小和颜色确实属于分类的依据,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片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光凭这两点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种植物,要多维度的判断,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
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展示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用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我能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前一部分,观察一片完整的树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大多数孩子都能结合自己准备的树叶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接着是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和叶柄,可能是对什么是叶片叶柄理解不是很透彻,也可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觉得枯燥,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感兴趣,无论我怎样引导,学生总是进入不了我预先设置的情境,最后像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一般,我意识到了,要让“一潭死水”荡起涟漪,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需要用更多的童趣味、生活味点缀课堂.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科学的内在魅力去吸引每一个孩子;同时采用一些灵活的教法,使科学课更生动、更有趣、具有生活气息、儿童特色的科学课才是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2016年9月26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