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一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拓展阅读
1、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遂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内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2、独不见李白拼音版 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dú bú jiàn
táng -lǐ bái
bái mǎ shuí jiā zǐ ,huáng lóng biān sāi ér 。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tiān shān sān zhàng xuě ,qǐ shì yuǎn háng shí 。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chūn huì hū qiū cǎo ,shā jī míng xī chí 。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fēng cuī hán zōng xiǎng ,yuè rù shuāng guī bēi 。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yì yǔ jūn bié nián ,zhǒng táo qí é méi 。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táo jīn bǎi yú chǐ ,huā luò chéng kū zhī 。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zhōng rán dú bú jiàn ,liú lèi kōng zì zhī 。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
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
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的“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
3、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山羊不吃天堂草》这本书,这本书虫是曹文轩叔叔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木匠明子、黑罐和他们的师傅三和尚在城里干木匠活,明子先去等活,等到了活,再和他们一起去做活。《山羊不吃天堂草》中,山羊的主人就是明子,他带着这些没处吃草的羊,到了河边,河边有许多草,人们称那些草为“天堂草”。无论明子怎么驱赶他那群羊,羊总是不吃这里的草,最终,一只一只饿倒在草地上。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比如:寒冷这样的词,不仅仅可以表示冬天,还可以用来表示晚上,温暖不仅可以表示春天,还可以表示白天。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在机遇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到,关键还要看那个人的态度和做法。
看了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明子的正义,因为他为了帮助一个被人欺夫的小木匠,挺身而出,和欺夫小木匠的人打了一架。不喜欢三和尚,因为他喜欢,而就是我不喜欢的事。
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还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让我受益无穷。
4、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
我爱读书,因为书能给我快乐,又能给我知识,还可以教我道理。这个假期,我读了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写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这篇小说。这本书文笔优美,内容深刻,讲述了一个农村少年的成长故事,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在一个叫小豆村的村子里,有一个叫明子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了过上幸福的日子,买了一百只山羊,负债累累,全家的希望放在了羊身上。可谁知村里养羊的太多,草地很快被羊吃光,只剩下零零希希的石头,父亲只好与明子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放羊,他们来到一个长满天堂草的地方,那一颗颗天堂草甜丝丝、肥胖胖的站在那里,谁知山羊一口也不吃,一只只的饿死,倒在了草地上。后来明子一家为了还债,让明子跟着村子里的木匠三和尚去学徒。三和尚领着明子和黑罐来到离家很远的城市里干活,他们居住在城里一个偏僻的.小木棚里,在城里干活的日子里,明子经历了许多风雨、许多磨难,一天天的成长起来。一天,他看到双腿不好,有点残疾的紫薇自卑时,在需要帮助的人面前,他主动帮助她,放弃自己的活。这时,他学会了帮助。在一天天等活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耐心。一天,再拿到买木材钱没干活,在诱人的,家里非常需要的不义之财面前,他决定连夜去还钱,一分也不拿,他学会了正直。在送给家里缺钱,想钱想疯了的黑罐钱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宽容。后来,明子在千锤百炼与美好品质的陪伴中,成了木匠师傅。
读了这一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正直,要走正道,不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就算别人让你干那些不道德的事,也不干。要向山羊与明子学习,就算生活在贫困,也不拿自己不该拿的东西。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