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宋代灭亡之后,宋亡,词人蒋捷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漂泊不仕。《一剪梅·舟过吴江》就是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全词以首句的“春愁”*,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下面让我们做习题来巩固一下吧!

宋代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翻译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 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答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阅读习题二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

①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②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阅读习题三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首句揭出“春愁”主题,结合全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春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

1.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2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1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2分 ,手法1分 情感1分)

2.①上阕倦游思归。(1分)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2分)

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1分)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2分)

拓展阅读

1、重海印庵古诗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前两联描绘了微雨斜阳的秋韵图景。(2分)诗人三年后再次来到虎溪,眼前的石路依然旧时模样,碧水也依然脉脉流淌。(1分)天边轮斜阳渐渐下坠,点点微雨中,(1分)寺门前的老柳树呈现出种秋的风韵。(1分)

2.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与师友们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2分)颈联写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2分)尾联则想象自己明日孤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2分)

理解景物描写作用题型题方法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理解题技巧

1.认真文章

在做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句的研,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理解的题目是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个词语的意思。还有点重要的就是不要分解题目。般小学的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的课外物很多,会有些其他的解。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中,只要去回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格式

其实,这是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般这样的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句中或这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个隐藏的加分项,让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文章

文章分两边,第遍先看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文章,进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文章,这遍就要精,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段甚至每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文章之前,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

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往往就在这里。

2、送徐兴公还家古诗

【明】谢肇淛

枫落空生冻烟,西风羸马不胜鞭。

冰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闽山在客先。

斜日雁边看故国,孤帆雪里残年。

怜予久负寒鸥约,魂梦从君碧海天。

【注】谢肇淛,明后期著名诗人,福建人,长期在外*。徐兴公,诗人同乡好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描写枫叶飘落在空阔的面上,面上飘荡着冻人的寒烟,西风瑟瑟地吹着,诗人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友人归家的心情。

B.首联中“羸马不胜鞭”句生动传神地描写了瘦马疲惫羸弱的状况,让者感受到了友人归家途中的辛苦。

C.颔联描写浙水冰块消融,春天已到闽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友人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D.颈联诗人用“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E.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怀,而“魂梦从君”句表达了诗人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从各方面吃透诗歌。D项,错在不是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而是想象朋友旅途劳顿、在路上度残年的情景。E项,错在尾联并无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①借景抒情。首联用枫叶、空、冻烟、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远行朋友的牵挂惦念之情。(3分)

②对比抒情。常年异地*的思乡之苦。朋友虽经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旅途劳顿之苦但就快回到故乡,而自己客居在外,有家难归。

③用典抒情。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怀。

④直抒胸臆。“魂梦从君”句直接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只好魂随友归的思乡之苦。

(出三点即可

语文理解解题方法

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不准,不全。因此,准确解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回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点非常重要,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理解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3、《书莫忘做笔记》练习题附

汤欢

①做笔记是书的重要方法,是书不可缺少的部分。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生治学,勤于做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他认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③钱钟书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个宿舍到另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是“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17教育网]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者来说,做笔记亦是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种珍贵的纪念。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给杨绛听。

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

24.文章③④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5.文章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26.完本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日常学习中是怎样做书笔记的?

4、王守仁名言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注》附译文

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乏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中心喜悦中心:内心

B. 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而:却

C.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 改废其绳墨绳墨:规矩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项是(3分)

A. 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

B. 日惟督以句课仿

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

C. 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

D. 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项是(3分)

A. 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 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 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 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11. 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分)

12. 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谈。(不少于200字)(12分)

8. B(3分)9. D(3分)10. C(3分)

11. (4分)

方法:通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劝导书来开启智慧。

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

12. (12分)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2分)

②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6分)

③语言顺畅,表达清晰。(4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5、差别现代诗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枝,

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问题】

⑴"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枝",要"歇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试翅膀的力量"?

⑵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

⑴(2分)"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1分);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1分)。

⑵(2分)①对比(1分);②凸显主旨(1分)。

记叙文方法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等。

倒叙作用:倒叙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

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文章中某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题模式:先用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同记住,在做题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点击查看更多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1371.html

热门阅读

  1. 当宿舍长的心得体会
  2. 公交公司安全大检查活动总结范文
  3. 提供服务的合同范本
  4. 国庆节温馨祝福语
  5. 产品销售合同标准格式
  6. 万劫不复成语造句
  7. 重阳节的作文400字
  8. 简析层次教学与职高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9.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翻译
  10. 201教师节祝福语精选
  11. 老板结婚的祝福语
  12. 中学校长的开学典礼发言稿范文
  13. 再别康桥的教师教学设计
  14. 201年结婚祝福语简短
  15. 2016最新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