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8:32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 情绪和意境。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深化学生对民族乐器丰富表 现力的了解,激发喜爱民乐的情感。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 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准备: 古筝、多媒体课件

一、师生问好。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民族乐器—埙,这节*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古筝,首先请同学听一下那首乐曲是用古筝演奏出来的。

【教学意图:初步了解古筝音色,充分想象】

2、认识古筝: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架古筝。(教室里摆放一架古筝),同学们一定对它充满 了好奇,你们想认识它吗?那么,一起来研究一下吧,从古筝的结构、音色及演 奏方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交流的结果告诉老师。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教学意图:通过了解古筝的音色,结构及演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师: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被誉为“东方钢琴”,是民乐之首,以优美典雅为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古筝音色清越、高洁、典雅、委婉动听、色彩华丽、富有神韵。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涛啸。是一种具有独特神韵的独奏乐器,所响之处,烦念尽抛,宁静与松弛由心而生,令人心旷神怡……现在多数演奏的琴为21 弦,它的音域更宽广,表现 力更强。

三、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渔舟唱晚》介绍题目来源、作者。

师:《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也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 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中。

【教学意图:了解乐曲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 引入欣赏

初听,说说听完这首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教学意图:初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充分想象】

5、分段欣赏 师:同学们分得很好,这首乐曲分为三大段。为了更好的理解欣赏乐曲,下面我 们分段欣赏。

第1部分: 教师演奏通过古筝的花指“吟、揉、按、滑”技巧,演奏第一部分音乐并提问:

1、乐曲中的花指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速度有怎样的变化?

4、出示谱例,让学生哼唱乐曲主旋律,对比加入技巧后的乐曲有什么不同

【教学意图:分段欣赏,分析细节】

师小结:第一段,抒情的慢板。以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同时配合左手 “吟、揉、按、滑”等装饰技巧,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抒发了作 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2部分

教师演奏乐曲中的琶音,然后演奏第二部分音乐并提出问题

1、乐曲中的琶音让你想到了什么?

2、听录音,全班用身体语言模仿“百舸竞归”,并体会喜悦情绪。

3、这部分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速度有怎样的变化?

【教学意图: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解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通过肢体活 动,活跃课堂气氛】

师小结: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 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 起伏,犹如水波荡漾,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相互问候、乘风破浪前进的 欢乐情绪,把打鱼的乐趣展现得惟妙惟肖。

第3部分

教师演奏乐曲中的“双劈”,然后演奏第三部分音乐并提出问题

1、乐曲中的双劈让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来模仿拖劈,由慢渐快

2、这部分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速度有怎样的变化?

4、哼唱这段乐曲开始的主题曲调,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起来唱一唱,观察发 现几个音回旋环绕层层下落,并认识五声音阶。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模仿,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通过自己演唱发现 五声音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师小结: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力度不断加强,运用右手拇指较有力度的“双劈”,音色既明亮又浑厚,再加上“花 指”及“按滑迭用”等古筝特有的各种手法予以辅奏,很好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 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尾声

教师展示古筝的“刮奏”技巧,然后演奏尾声部分音乐并提出问题

1、乐曲中的“刮奏”技巧,让你想到了什么?

2、尾声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速度有怎样的变化 师小结:尾声部分,在**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用右手刮奏,突出古筝 特有的韵味,展现水流在满载而归的小船冲击下,激流拍岸的美妙声响。紧接之 后,逐渐过渡到原来的慢板节奏,营造出一种余味无穷的氛围,描绘出晚霞里渔 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5、完整欣赏,教师演奏,出示幻灯片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好好品味乐曲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教学意图:再次完整的欣赏,结合画面音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六、总结。

流行音乐如流星一般璀璨夺目;古典音乐,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依旧被人们缅怀与沉浸。”希望同学们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同时,也要重视古典音乐,多去了解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文化,汲取它们的精髓,去创造更多更美好的音乐作品。

拓展阅读

1、歌子

南天湖镇三抚完小

曾金梅

目标:

1.通过朗读,读准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能背诵这首词。2.结合注释、生活实际、书中的图片与自己的想象,来感受词中所描述的画面之美。

3.探究这首词的创作秘密,会用景物排列法来写词。

课前预热:出示身边的景物让生读

雪玉洞

猕猴

高山

流水

喜鹊 南天湖

骏马

草场

峡谷

燕子 仙女山

鲫鱼

林海

石林

布谷

导入语:大家读出诗意来没有?古代有位诗人叫张志和用事物名称排列在一块儿就成了一首经典的词,叫《歌子》。就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词中去感受词中的田园诗情。

一、初读知其味 正确通顺

1.正确地读通这首词,出示要求,并让生齐读,然后按步骤完成。2.谁能正确地读一读这首词?(先抽生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多音字“塞”) 3.齐读。

读出节奏(光读正确还不够,我们还得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情感。)

4.读出词句的节奏。(幻灯片出示划了节奏的词) 5.先让生练习读——抽读得好的生作示范——齐读

读出韵味(我们古人在写词时讲究平仄,如果我们用平长仄短的方式来诵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韵味。) 6.介绍平、仄,以及他们各自的读法。

7.以第一句词为例,由读,然后示范诵读。8.出示标上平仄符号的幻灯片让生练习,可自由配上动作。 9.抽生展示——集体诵读(配乐)。

二、想象品其味

想画面悟意境(人们都说张志和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词中为我们画了哪些美景?)

1.词中描述了哪些景物?来说一说(出示给景物名称涂上颜色的幻灯片)

2.以西塞山、白鹭、鳜鱼为例生如何想象。(幻灯片一一出现这些景物图片,生想象是要联系词中的文字、注释、自己的生活、图片,不是凭空乱想。)然后把想到的画面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3.出示“桃花、流水、风、雨”这些景物,用你认为最美的那个词或者几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4.这些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动人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它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5.当你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词(配乐)。6.导读悟意境

张志和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被这样的景给迷住了,所以他不须归。

他见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更加觉得

,因为

最后即使是

,他也

三、探究“调”其味 1.熟读成诵

会背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幻灯片出现删去景物的词) (

)前(

)飞,(

)(

)(

)肥。 (

),(

),(

)(

)不须归。 生背诵

2.引导生发现这首词的写作规律:(词人仅仅用这二十七个字,把一幅幅迷人的风光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其实写词很简单,不信我们来看看他写词的秘密。) 边读边发现 找一找有多少事物: 找一找有多少色彩: 找一找有多少动作: 找一找有多少方位:

3.闭上眼睛,用手指在眼前画图,背诵诗词。

4.词人就是把各种景物排列在一起,加上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就变成了一首简练优美的词,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四、实践“成”其味

1.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让你“不须归”的美景?

生根据上面的方法,回顾课前热身读过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创作词句。

2.展示自己的创作。

3.以吟诵的方式再次感悟词所描述的意境。

总结语:今天我们不但去感受了词人为我们描述的田园风光,欣赏了词中优美的语言文字,还会了像张志和那样把身边的美景用词句表达出来,让我们带着一双会欣赏的眼、一双会创作的手畅游于古人的诗词文化长河中。

2、歌子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

一、谈话导入

1、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聪明乖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啊,老师就想亲自瞧瞧我们班的生是不是和其他老师说的一样?所以啊,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习一首词,来看看老师板书:

2、老师趁机板书课题:歌子

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习新课

(一)初读,读通、读顺、读得有感情。

师:歌子是一首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还有词牌和题目,今天我们习的《歌子》(出示课件2)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

师:在习这首词前我们还领来了两个小老师,就在我们的课本中上;打开课本,有些汉字上面标有注音,这是第一个小老师,拼音拼音帮我正音;再看第二个小老师,课下的注释,注释注释帮我解释。有了这两个小老师呀,咱们才能把课文读顺读准。刚才听同们读题的声音,老师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听听同们读读这首词了。

师:来,在这两个小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把课文多读几遍。 生:自读两遍

师:考考你,有没有用课下的注释,老师来说词,你们一块来说词义。

(老师逐个念)

师:老师考考你们第二个题目

(课件3出示)没注音的词,老师把拼音去掉了,你还读准吗?一块来试试。

(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词的时候他的字是竖起来读的(课件4出示)而且摇头摆脑的读,今天我们也来试试这样读好吗?抬上你的小脑袋。

(生齐读)

师:这下可好了,我们班的同都成古代的小诗人了,这样都能读好。我把句子再串一下,(出示课件5)这样还能读好吗?(生齐读)

师:一样能读好啊,还闯下一关吗?(出示课件6),加斜线是什么回事呀?

好,来试试。(生齐读)

师:有节奏的读词好听,有如果加两个斜线呢?(出示课件7)再来试试(生齐读)

师:节奏更鲜明了,古代诗词的韵味读得更好了,一会同就这样记得了吗?

(二)在熟读基础上指导背诵

师:这个戏法难不倒你们了,我是再变个戏法看看行吗?(出示课件8)老师把一些字去掉还能节吗?

生齐读)

师:还能接,不过我不服气。(出示课件9)如果我把整个句子都去掉了还行吗?光说不练不行,来(生齐读)

师:真聪明的生,我还有更高一招,敢接吗?(出示课件10),变这样了,还能读出来吗?(生齐读)

师:掌声送给你们自己,看来四(2)班的同们聪明,不是谣言不是虚传,今天我总是亲眼看到了。不过我心里有点有点疑惑,难免有滥竽充数的同,谁愿意自己来背一背,我就彻底服你了。(生个别背)声音洪亮,流畅,掌声鼓励。

(三)感知词句蕴含的画面

师:这一下,老师真的服你们了,真的服你们了,佩服佩服。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张志和,不仅善于作诗,他还是一个大画家。下面同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歌子》这首词里面蕴含的画面。(出示课件11)

师:看到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句诗?(生汇报)师再介绍画面,指导美美的读。(个别读),读诗要稍微慢点,(指名读)。谢谢你把我们带入这如诗的画面当中去。

师:第二幅图(出示课件12),这漂亮的梅花你想怎样去读?(生个别读)咱们再古人读诗的样子行吗?(师范读,生个别读,师正音)真有韵味。

师:(出示课件13)词最后两句谁试着读读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感觉读?有困难的生,师再范读,生跟读。会了,掌声送给她。还有谁来试试?(评价:你看他读得入情入境,师又范读这两句。)(生齐读)读诗的感觉就是这样。

(出示课件14)从刚才读的诗句中,你看到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四)感知词义

师:你知道吗?咱们的《歌子》不仅仅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它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下面同们和老师合作一下讲讲这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5)老师来讲讲前面的,你们来填括号里面的。(师生合作)

师:我喜欢听你们这样读诗的声音,那么你自己开动脑筋也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课件16,词解释填空,)可以和同桌,或前后桌商量一下,填完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生个别汇报)你第一个站起来真勇敢,(师帮助修改还不到位的地方)(生再个别汇报)你把故事说得更流畅了,谁还能动情的说说。(生个别说),虽然说得不怎么样,但是她敢于表现自己,老师非常欣赏她,谁还来?(生个别说)

师:那老师也来讲讲这个故事,老师边讲,你们边读出对应的诗句,好吗?看我们再次来合作,能不能行?(师生合作)

师:这就是歌子里蕴含的一幅动人画面,那同们你们知道张志和为什么不需要回家吗?词中哪个词说?(不须归,师趁机板书)(生汇报)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了,他喜欢钓鱼这种悠闲自在的活动,张志和爱这种优雅闲适的生活(趁机板书:悠闲自在)所以不想回家。

三、小结: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歌子),这就是诗中有画的画中诗的(歌子),这就是还可以讲成一个小故事的(歌子)。

四、情感升华 师:知道吗?歌子还可以用来呢?古代的词是用来吟的,小朋友想听吗?没有掌声我可不。(师范)同们想不想?老师给你们准备好了,下面请看着大屏幕,小声跟。(出示课件17播放《歌子》歌曲,生跟),还想再吗?这次放开声音来。(生再

师:请全体同起立,这样气流顺畅了,歌才好听。用你的真情一块来领会一下,咱们中国古诗词可以动情的颂,深情的讲,还可以美美的。(生起立

结尾: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同们。

布置作业:

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歌子》读读。

(唐)张志和

优雅闲适

不须归

四年级语文下册

3、歌子

1.2.3.4.

预习单

把《歌子》读流利,根据注释了解“箬笠”、“蓑衣”和“鳜鱼”。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西塞山前的美景。 你认为“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 用笔画一画西塞山前的美景。

材简析:

歌子》是苏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歌子》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就要关注诗人内心的情感。所以,在对材进行多层次、多形式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生读懂诗人在词中所描写景物的意象,把诗所描绘的意象呈现在生的心中,以情悟情,以心契心。让生在浑然一体的强烈情境中,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诗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2.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词的意境美。

3.通过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经典诗文之美。

想象画面,感悟不须归

课时安排:一课时

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由词入手,走入《歌子》

1.师生共同吟诵《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自然走入《歌子》。2.介绍词牌名,了解张志和名字的由来。

二、读出词的味道 1.出示自读要求。 2.生自读。

3.请生读词,相机解释生字词。

4.师范读,知道生按照平仄读出词的韵味来。

三、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美

1.师配乐范读,生闭眼静思,想象画面。2.师生共同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感受作者休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4.请生把整首词的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5.再读歌子,感受这份悠闲自在的美。

四、引词对答,感悟“不须归” 1.出示张松齢的词,师生互答。 2.说说作者为何不须归。

五、结合作者生平,深究“不须归” 1.感悟张志和淡泊名利的心。 2.再读《歌子》。

六、对比阅读,感悟作者的内心 1.出示《江雪》,想象两者有什么不同?

2.引导生由景悟情,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七、播放《歌子》的视频,合歌子。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歌子》,把想象的画面写下来。2.课下再读读张志和的其他几首《歌子》。

板书歌子 悠闲自在 怡然自得 淡泊名利

反思: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以致用。在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目标,并力图体现“从生实际需要出发,以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气氛;师参与引导,与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理念。使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我十分重视法的指导,让生不仅“会,还会”!

反思不足之处 ,比如倾听生发言时却不够细心,在今后的过程中,当出现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其次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录课,收获颇丰。我将不断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4、歌子

江口中心小

李家喜

一·复旧导新,板书课题

1·师:我们已经到了四年级,古诗词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还能记得吗?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谁能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咏柳》生《春日》生《忆江南》

2·师:同们这些都是同一主题的诗词,今天我们要习一首新的词—《歌子》。

3·质疑课题

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歌子什么意思?

师:歌子是一种词牌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等。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歌子》就是写夫的。后来词的内容就与词无关了。会另起个题目,如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

二·初读诗词

1·师:首先请同们听配乐词朗诵《歌子》播 2·生自由读这首诗,要读的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生A 师点评:你读的很流畅,听得出你刚才一定读的很认真。

生B 师点评:你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

4·师给词标注停顿,生在读这首词,要求: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得有节奏

5·指名读生A师点评:你读的有板有眼,富有节奏,不错。 B)生师点评:你读的抑扬顿挫,读出了词的味道,真棒! 6·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把这首词美美的读一读。 三·再读诗词。 1·再听配乐词朗诵。

师:同们听得都很投入,有的甚至眯上了眼睛,陶醉在了词的美妙境界中,真了不起。你们都在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似乎从词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一: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飞过。

师:你是从哪行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是啊!初春的西塞山上刚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去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上徘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鸶轻盈的飞翔在山间·江上,发出轻快的鸣叫。谁能用朗读把老师描述的画面再次展现出来。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青山耸立,白鹭飞翔,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白鹭那轻盈的姿态。

二:生():我看到了白鹭飞翔,粉红色的桃花,;绿色的流水还有那肥美的鳜鱼。

师:你是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师:谁再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旺盛,江中还有一条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师:你是从那句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他们都开得什么样啊?

生:有的还是花骨头含苞待放,有的刚展开两三瓣花瓣,有的全开了露出了细细的花蕊。

师:说的真美,满树的桃花姿态各异,借着春光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你闻到了花香的味道?你能读出这淡淡的幽香吗?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点缀了无边的春色,淡淡的香气在山间江上飘荡,若有若无。你还听到了什么没有?

生:潺潺的流水声。

师:那清澈见底的江水还倒映了耸立的青山,优雅的白鹭,还有那桃花美丽的身姿。请同们用自己的朗读把如此优美的画面呈现出来吧。

师:小结上阕,青山耸立,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流水潺潺,鳜鱼潜游。这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优美动人的画面。

2·读词的下阕

师: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翁在小船上钓鱼。

师:翁的穿着如何?当时的天气又是怎么样的?、

生:用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小船上悠闲地垂钓。 师:有进步,看来你是个会习的孩子。你能再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你是身临其境了。大家知道箬笠和蓑衣是什么吗? 生():用箬竹叶编织的宽边帽,用草·粽叶编的雨披。 师:当时的风大雨大吗?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不大。从“斜风细雨”知道的。

师:柔和的春风吹着细细的雨丝,使他们斜斜的落下。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的正是这种意境。“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需要,没必要,不想要。

师;请同们一齐朗读这两行诗句,想一想此时的翁为什么“不须归”呢?同们让我们联系时代的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张志和,少年得志,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他,赐名志和。令待诏翰林,因功授左金吾大将军。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去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后来朝廷派人去找他回去*。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夫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这两首词。 师;乐是„..且须归

生:(齐读)西塞„..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归。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归。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归。 生:不须归。

师:(指着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了。 生: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一会。

师:你们三个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据他的好朋友,当时的湖州太守,著名书画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是啊,那他为什么还要钓呢?

岑参在《父》这样写到“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这就是说诗人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境)(闲情逸致,钓鱼的情怀)

这首《歌子》流传至今已经上千年了,后人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的一句话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你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不知道。

师:好,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如果朋友看到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

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安慰自己。 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斜风细雨不须归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斜风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的困难。对于这首词中的哪句诗会流传千古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词还会千古流传。从同们的口中流传下去。最后让我们在《歌子》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播放音乐)

点击查看更多《渔舟唱晚》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6873.html

热门阅读

  1. 心存畏惧的8个好处美文摘抄
  2. 乐于助人日记
  3. 畜牧兽医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发言稿
  4. 学会区分生熟鸡蛋的教案
  5. 我们的文具随笔
  6. 市自来水管理分司经理的表态发言稿
  7. 2019霸气年会标语
  8. 应届大学生应聘自荐书范文
  9. 快乐过春节新年的祝福短信
  10. 世界睡眠日活动总结范文
  11. 美食发言稿
  12. 南乡子诗词原文及赏析
  13. 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教学设计
  14.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检测试题范文
  15. 新店开张祝福语精选201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