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藏族文学的魅力读后感
上网喜欢“闲转”,对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本篇指藏族)读得并不多,但那感觉就是好看,不仅是因为新奇,更有其独到的美。藏人用母语创作达到精美,厚重不足为奇,而用汉语来准确的表达其意确实令人佩服。而从另一个角度想,作者在藏、汉语精通的情况下来创作只会令作品更加精良,把两种风格融会贯通,相当于是 “混血”文学,由此也就更加可读、耐读了。
文学体裁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信仰,民俗风情等构成文章的特色,构成文学的主流和走向,“新鲜”总能使得读者的眼前为之一亮。藏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域环境,创作源泉自是取之不竭。
曾看过阿来创作的电视剧《尘埃落定》,读过一些六世仓央嘉措的《仓央嘉措情歌》,这些被汉语翻译了的题材通俗易懂,而后再看《静静的嘛呢石》和《喜马拉雅王子》这两部电影时,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则让我看得是一头雾水,深知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只限于表面,不可置否的是藏族文学的魅力。
偶有进入藏人文化网,自然,印入眼眸的统统都是新奇的,个人习惯偏好于诗歌和散文,那些不为汉人所知的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赞。感觉最大的亮点就是诗文的意境之美,足够“过瘾”。这些作品来自于:那背水的剪影,那彪悍的身躯,那古铜色的肌肤,那歌者舞者。文字美得似花蕊、似朝露,晶莹剔透,透着芬芳。那些对自然景观和民俗的描写,散发着雪域最纯净的气息,透过那份意境的烘托,高山,海子,草原,羊群,帐篷,一一呈现。作品以浓郁的生活背景做铺垫,你会想到许多生动的场景:晨曦中飘溢着酥油香,黄昏里升腾袅袅颡烟,帐篷外匍匐着凶悍的藏獒,令汉人琢磨的藏袍,老人手中转动的经筒。。。。。。哪一样没有故事,哪一样不引人遐思,臆想中的一个个画面,一组组镜头,都是最质朴的原生态的美,那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完整的画面。
藏族,这样一个由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想必会出现两种人际状况,要么特别纯善、重情,要么凶悍、好斗,相信历史上存在很多我们内地人不知道的故事,二十一世纪,需要外面的人走进去,高原的文字走出来,共创繁荣。
本打算引用一篇作品来此分享,又想,那蓝天上伸手可及的白云,哪一朵不美?那雄阔雪峰中的雪莲,哪一朵不美?那迎风卓立的格桑花,哪一朵不美?那男人的红头绳、女人的长发辫,那父亲的脊梁、母亲的双手,无一不透着美,透着民族独有的美!
只走马观花的翻过折多山,一掠而过新都桥,那美,便从此根深蒂固。没有更多的体验,只因结识了一些藏族人,读了一点藏族文学作品,一份民族情结抒发一份肤浅的感言。
拓展阅读
1、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读后感范文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者变成尊贵者,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们渴望财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贫苦,言行高洁。在面对他人的赠与与诱惑是,要不为所动。人在贫穷时,要有气节,人穷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在道义,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禄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一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第二个自我,能从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难得,友谊更最值得珍惜。
投机者鄙视友谊,自私者躲避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严上的独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为独立,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灵的依托。他告诉我们情感需要归宿,心灵需要港湾,红尘需要百态人生,机会一去不复返,拥有就要珍惜。
要学会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为他与我们同行。
2、2020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读后感范文
这个寒假,我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整本书共36门学说,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300年间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本书是好多典故的源头,比如我们课本所学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经常这样,难免被人取笑。有一次连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镇定地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借孔子之言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但只有一个“艾”罢了。
身在庐山的远公,年龄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远公用恳切的言辞,将“一寸光阴一寸金”和“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正因为《世说新语》有这样的特点,明代的学者胡应麟才如此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3、2020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读后感范文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4、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读后感范文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5、小王子读后感500字小学范文
“他无法再继续说下去,泪水哽咽住了他的喉咙。夜幕迅速的降临。工具从我的手里跌落下去。在那一刻,我的锤子,螺丝,口渴甚至是死亡,都被我抛到了身后。在一颗星星,一颗行星,也就是我所在的地球上,有一个需要被安慰的小王子”。
小王子在我眼中,一直都是活泼可爱,我行我素。但是,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的。在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中,小王子是一个忧郁的小人儿,他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他渴望着被爱,但总是默默流泪。但他也有着固执的想法——大人真是奇怪。
如果是我,我是不会忧郁的,我认为,我很幸福。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也许少些是*,这时他们的心情跟小王子一样——渴望着被爱。如果说大人真是奇怪,大人之所以奇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变复杂了。大人难道不想有个童年时简单的想法吗?大人想的。但他们长大了,不得不去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样的,我们长大了,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而每一个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再度变成一个小孩,寻获了曾经有过的天真和感动。整部作品似真非真,似梦非梦,迷蒙含蓄,充满了孩子般纯真的思想情怀,犹如一片世外桃源,让现代人忙碌的生活步调中,渴望知性,感性的心情能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这部作品一样令人感动,一样震撼人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2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