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 教学依据
本课为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2课教学篇目,位于第三单元第二课。第四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二、 教学理念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的忧虑,这正是新课程“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新理念的体现。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导入,强烈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吞噬、干涸、裸露、和煦”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 合作探究,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3、 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4、 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实际,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原因。
2、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五、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罗布泊的图片、资料。如“西北地区地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沙漠风光图”
3、组织学生预习,参加课堂活动
七、设计思路:
我首先用简洁语言概括有关罗布泊的历史,然后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有从题目入手,先解题,然后请学生就题目提问题: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什么?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等等。再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明白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绿洲:周边牛马成群、绿洲环境、河流清澈。而现在却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变化的原因是人为改道和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对比鲜明,反差巨大,令人深思。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最后我通过充当世纪老人,品位文章语言加强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找出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写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布置的作业也是围绕环保问题来设计的。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有一个地方很今人向往,那里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牛马成群,好似“世外桃源”,“人间奇景”; 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罗岗的<<罗布泊,>>寻找答案。 〈二〉、资料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多媒体展示教师搜集有关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增强对罗布泊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滩 无垠 边缘
(2)理解词语并运用(自选语境说话)。
萧瑟:风吹树木的声音,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学生速读课文,解读标题
你能说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来是很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针对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一片死寂的荒漠,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滩。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2)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广阔、充满生机的绿洲,有着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
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师: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
(3)罗布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①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水;
②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学生齐读12、13自然段
教师提问,学生合作研讨:
1.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明确。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得生态平衡。
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我们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罗布泊的消逝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呢?请同学朗读15——24段,其他同学从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①胡杨林死亡,绿色长城消逝,土地沙漠化严重。
② 罗布泊变成了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沙漠造成很多危害。
师: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片荒漠,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扩张。悲剧又何曾仅发生在罗布泊的身上,我们全体同学一起来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看看作者还写了哪些悲剧?
(生齐读)明确: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
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5.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拓展学习)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重点说明罗布泊消失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湖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五〉、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教师提示: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请同学自由选择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并体会独特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品读,小组合作,汇报学习成果: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
集中体现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将两种景象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换成陈述句效果就差多了。
(3)排比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抒情性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1)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仔细体会品析语句,体会其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六〉、探究活动。 提问:
1.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二选一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点拨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3.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请节约用水,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请同学们拿起笔为环保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九〉、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咱们同学表现的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作业。第一项是无形作业,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第二项作业是书面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九、板书设计
现在:荒漠 消逝
过去:绿洲 仙湖 拯救生态环境
原因:改道 四盲
悲剧:青海湖 月牙泉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图片的播放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课文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气氛。最后的拓展学习,学生发言较积极,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效果良好。但是教师的引领还欠缺,希望大家能予以帮助和指导。
拓展阅读
1、《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三课时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2、《罗布泊消逝的汕湖》优秀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2、态度与方法:
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总结教训。
2、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课时安排】
1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处美丽的仙湖,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这就是罗布泊。然而在短短30年之后,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⑵ 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⑶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默读,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归纳要点。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
1、语言探究:
⑴ 自由阅读课文,找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2、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一谈
⑵ 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⑶ 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过去的罗布泊 (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荒漠)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3、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范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⑵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⑶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
⑴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⑵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教参P146
⑶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教参P146
⑷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4、《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范文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
(3)临别叮咛
(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
(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
(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5、《乌鸦喝水》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投影片,瓶子,小石子。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以读代讲,朗读感悟。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谈话导入:老师曾经给同学们讲过关于乌鸦的一个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小乌鸦爱妈妈,乌鸦反哺的故事)
2、乌鸦不仅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还十分聪明可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另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
3、出示课题,学习乌,鸦,喝三个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明确学法: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关于乌鸦的什么事?
4、对老师的朗读做以评价,为生的自读自悟做好准备。
5、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并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6、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生字和课文的朗读情况,然后汇报。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学生练读课文,认为给怎样读就怎样读,并想想为什么要这么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想办法:如果乌鸦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能喝到水?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习三个独体字石、可、办注意办字的两个点的书写。
一、朗读课文
二、实践活动
1、探究活动。
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
3、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比乌鸦的好。同时也可随学生说的进行演示。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会认的和要求会写的字,连词勾划,再读一读。
2、指导喝、渴两个字的区分。
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怎样记住?(喝水需要用口,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
3、小结:我们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形相近?你能用这个办法学习其它生字吗?
4、学生汇报。
四、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
(法、找、许)
3、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0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