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馋》

发布时间: 2025-07-20 23:20:04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馋》

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罗马暴君尼禄,以至于英国的亨利八世,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无人,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对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于是大量的吃,这是贪多无厌。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也许我们中国人特别馋一些,馋字从食,毚声。毚音谗,本义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我有一位亲戚,属汉军旗,又穷又馋。一日傍晚,大风雪,老头子缩头缩脑偎着小煤炉子取暖。他的儿子下班回家,顺路市得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雪交加中不见了人影。他的儿子只听得大门哐啷一声响,追已无及。越一小时,老头子托着小碗回来了,原来他是要吃温桲拌梨丝!从前酒席,一上来就是四干、四鲜、四蜜饯,温桲、鸭梨是现成的,饭后一盘温桲拌梨丝别有风味(没有鸭梨的时候白菜心也能代替)。这老头子吃剩半个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这就是馋。

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希腊神话中之谭塔勒斯,水深及颚而不得饮,果实当前而不得食,饿火中烧,痛苦万状,他的感觉不是馋,是求生不成求死不得。馋没有这样的严重。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悠情享受,浑身通泰。抗战七八年,我在后方,真想吃故都的食物,人就是这个样子,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凳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椒盐。

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的解了馋瘾。但是,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象的香。我小时候,早晨跟我哥哥步行到大鹁鸽市陶氏学堂上学,校门口有个小吃摊贩,切下一片片的东西放在碟子上,洒上红糖汁、玫瑰木樨,淡紫色,样子实在令人馋涎欲滴。走近看,知道是糯米藕。一问价钱,要四个铜板,而我们早点费每天只有两个铜板,我们当下决定,饿一天,明天就可以一尝异味。所付代价太大,所以也不能常吃。糯米藕一直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成家立业,想吃糯米藕不费吹灰之力,餐馆里有时也有供应,不过浅尝辄止,不复有当年之馋。

馋与阶级无关。豪富人家,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是因为他这种所谓饮食之人放纵过度,连馋的本能和机会都被剥夺了,他不是不馋,也不是太馋,他麻木了,所以他就要千方百计的在食物方面寻求新的材料、新的刺激。我有一位朋友,湖南桂东县人,他那偏僻小县却因乳猪而着名,他告我说每年某巨公派人前去采购乳猪,搭飞机运走,充实他的郇厨。烤乳猪,何地无之?何必远求?我还记得有人治寿筵,客有专诚献“烤方”者,选尺余见方的细皮嫩肉的猪**一整块,用铁钩挂在架上,以炭肉燔炙,时而武火,时而文火,烤数小时而皮焦肉熟。上桌时,先是一盘脆皮,随后是大薄片的白肉,其味绝美,与广东的烤猪或北平的炉肉风味不同,使得一桌的珍馐相形见绌。可见天下之口有同嗜,普通的一块上好的猪肉,苟处理得法,即快朵颐。像《世说》所谓,王武子家的烝馋,乃是以人乳喂养的,实在觉得多此一举,怪不得魏武未终席而去。人是肉食动物,不必等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平夙有一些肉类佐餐,也就可以满足了。

北平人馋,可是也没听说有谁真个馋死,或是为了馋而倾家荡产。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爱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系。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馋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梁实秋先生记忆中的三道菜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又因爱吃而写下不少食之味。他自小在北平长大,走遍了大小胡同,也尝遍了各处美食。而谈到口腹之欲,他最馋的还是从前在北平吃到的食物。

梁实秋写的不仅是吃,更似漫谈,“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是从吃食里衍生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怀想。有人问他为什么对饮食独有研究?他答,“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

而梁实秋最馋的味道,还是记忆中的那几道。

①酸甜解腻的榅桲拌梨丝

榅(wēn)桲(po)拌梨丝是一道传统的京菜,北京老饕们爱极,如今却鲜少有人记得了。梁实秋谈到一位亲戚,得了半只梨后想吃此菜,便半夜冒雪出门也要一尝。将鸭梨或黄芽白切丝,浇些切碎的榅桲,一拌即可。因其酸甜可口,常常是餐桌里的最后一道解腻小菜。

不过,此菜所用“榅桲”并非植物学上的榅桲,而是山楂的一种,只误称为榅桲罢了。关于榅桲这个名字,一则说是满语里umpu的音译,山楂的意思,或表示酸甜;二则是自古以来便有此名。无论由何而来,总之,是人们将榅桲误以为是山楂而称。而其果黄状似梨,山楂果红形小,实在不是同一种果子。

②钻进被窝解馋的羊头肉

羊头肉是北京名小吃,让身在他方的梁实秋挂念了七八年。幸而在返乡后的一个寒夜买到了羊头肉片,他钻进被窝里大快朵颐,终于解了好几年的馋瘾。

《随园食单》中关于羊头有如下记载:“羊头毛要去净;如去不净,用火烧之。洗净切开,煮烂去骨。”据说北京的羊肉小贩常在冬夜的巷道里叫卖,腰悬木盆,上覆纱布;有人买了则就地切片,肉片大又薄,蘸椒盐吃,醇香不腻。

③学堂门口的糯米藕

北京王府井旁有一条胡同,因其贩鸽子而称为大鹁鸽市。梁实秋小时候在附近上学,学堂门口常有一小摊卖糯米藕,“洒上红糖汁、玫瑰木樨,淡紫色,样子实在令人馋涎欲滴”。然而糯米藕在当时并非平常,只能省下两天的早饭钱才能吃上一次。

过去种种想吃而不得的馋味,从此深刻的留在了记忆里,即便那滋味未及平常之物。“后来成家立业,想吃糯米藕不费吹灰之力,餐馆里有时也有供应,不过浅尝辄止,不复有当年之馋。 ”

这些馋味亦是梁实秋的回忆之味。思念故乡之味时,不妨读读《馋》以解馋。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拓展阅读

1、用的中节写作

是我欣然同意,亲爱的妈妈就娓娓动听地讲了起来:

“传说,天空中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掉了九个,黄帝知道了便勃然大怒,就把后羿与嫦娥一家贬下了人间。后羿夫妇过着人间最普通的生活,后羿每天出去打猎,突然有一天,后羿捡到一包成仙的药,逢蒙知道了就起了歹心,就在一个月光明朗的夜里去把仙药偷出来,不料被嫦娥发现,于是二人便搏斗起来,为了不让仙药落入坏人手里,在万般无奈之际,嫦娥就**仙药,飞到了月球上,因为嫦娥飞月的那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所以人们把这天称作中节”。

不知不觉就到了姥姥家。姥姥家门前有一块菜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但是去我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姥姥耐心地告诉我菜地里各种蔬菜的名字,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认识了黄瓜、西红柿、辣椒、豆角等许多蔬菜的名字,并且知道了它们是如何开花、结果的。我在听姥姥讲解蔬菜的生长时,就帮姥姥摘菜,就这样半天时间一晃而过,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我也恋恋不地同姥姥道别,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了。

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在院里绿茸茸的草坪上一起边玩边观看月亮,今晚的月亮真圆啊,真是美丽极了。仔细一看,似乎中间有身影在晃动,还有一棵小树,我想:那应该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吧。

我爱中节,更爱中的月亮,因为这天让所有的亲人像圆月一样能够团圆,让远在天边的人更加思念家乡。

2、用的中节写作

花开花落又一年,月缺月圆又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季的中间,故谓之中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所以中节又叫“仲节”。

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每当中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共赏明月……

我喜欢这中月夜。特别是姥姥家的中夜,姥姥会做一桌丰盛的佳肴,而桌子正*摆放的一定是姥姥亲自做的月饼。说起姥姥蒸的月饼,那简直就是件艺术品,圆圆的月饼就像姥姥家的小盆那么大,月饼周围是一圈精致的小花边,月饼*是一个圆套一个圆,象征着我们一大家团团圆圆,月饼里姥姥包着我最爱的芝麻,红枣,花生,杏仁……咬上一口。柔软可口,好香,好甜。每到中总是和哥哥抢着,姥姥,姥爷一旁看着我和哥哥,一个劲的乐。

节又是丰收的节日。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总是大事庆祝一番。中夜,除了拜祭、还有那美丽的神话传说。坐在石榴树下听姥姥讲月亮宫嫦娥仙子的故事,是我和哥哥最喜欢的事情。还有那颗桂花树,吴刚酿的桂花酒,不知道那只玉兔今晚会不会月饼,有没有喝桂花酒,会不会也醉了呢?

圆月中,临风赏月,对酒当歌,或像唐诗一样豪放飘逸,或像宋词一样婉约凄美。明净的月,携着亘古不变的眷恋,高悬于浅蓝的苍穹之上,温馨而祥和。中佳节,一家老小啃着可口的月饼。嘴里那份酽酽的香味,浸润着每一个幸福宁静的日子。中佳节家家户户来说来必须是一个隆重对待的节日。一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中注定是要深情浓厚与融融的温暖。

北宋大诗人、词人、学家苏轼就在这传统佳节,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表达中之夜的思乡情怀。古今中外,多少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思念着亲人、思念着家乡,挂念着祖国;更有多少有志之士,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人民的利益,放弃了与亲人团圆的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又是中月圆时,我祈望我的亲人朋友愈加健康,祝愿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希望我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愿天下仰首满目是青光,低头歌舞共婵娟!

3、用的中节写作

白色的短袖外,裸露着的大半截手臂冰凉冰凉的,风似乎渗到了皮肤里面,已经麻木了。“真是的,良渚山上怎么这么冷?我偏偏忘带了外套。”我心里埋怨,两边竹子上的叶子抖动着,发出“沙沙”声,在夜幕中乱成黑黑的一团。“施梦琪,你冷吗?”妈妈的眼神透出关切,温暖的声音盖过了身后聊天的喧闹声。

妈妈把红色外套上那银色,在夜中闪光的拉链拉下,好像要把衣服脱掉。“不冷,妈妈,真的!”我大声说,僵硬的手指碰到那拉链,上面竟带着妈妈的体温,暖暖的。“妈妈前段时间病才刚好,可不能再冻坏了。”我心想,拉上拉链。我看看天上:平时发*月亮今天变成了银白色,圆圆的,表面还有些地方颜色浅浅的。月亮四周发出淡白色的寒光。我把手插在妈妈的臂弯里,衣服表面有些糙,也是温的,大半手臂都渐渐热起来,真舒服。“妈妈,爸爸到哪里去出差了?”我看着妈妈,问到。妈妈的脸色有些苍白,她勉强笑了笑,说:“去淳安了。”“真是倒霉,偏偏在这个时候,”我嘟囔着,“怎么中节也出差?”妈妈又笑笑。脸上刺刺的,有些疼,嘴巴干干的,真希望早点下山去呀,两个人的中节有什么好过的?何况在的这么冷的山上,过几天就上课了,可不能生病。妈妈还是慢慢的走着,脚底下的石板发出“嘎吱”的一声。“咳,咳”我咳了几声,喉咙里有些痒,冰冰的“施梦琪,你真不冷?” 妈妈突然抓住我的手一股暖流从手心通便全身,绷紧的,已经麻木的皮肤慢慢松弛。“这么冷?”妈妈惊讶地说,“施梦琪,你想生病?还和我说不冷,妈妈不用你担心。”妈妈**了红色的外套,里面黑色的短袖露了出来。

妈妈把衣服披在我身上,衣服里还带着妈妈的体温。妈妈把拉链拉上,还没等我说话,又把手捂在我脸上,好舒服!“妈妈,你……”“过会我们就下山。”妈妈温柔地说,拉着我回下山的路。身上暖暖的,有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谢谢,妈妈。”我在心中说,眼睛也开始发热了!

点击查看更多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6362.html

热门阅读

  1. 那一片云朵靠近我也靠近虚空现代诗歌
  2. 九月的教师节祝福语
  3.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范文
  4. 《秋夕》作者出处及全诗翻译赏析
  5. 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6. 201年立夏经典祝福语
  7. 2015雷人句子
  8. 2018狗年拜年短信大全
  9. 小学生国旗下最新演讲稿范文
  10. 财务会计的述职报告
  11. 给爱人的元宵节祝福语
  12. 关于《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13. 2016年父亲节贴心的手机祝福短信
  14. 最新暑假个人计划表
  15. 麻辣老师的语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