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1:49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从中体会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哪些笔画是关键?该怎么摆位置?

3、师示范。

4、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呈()予()器()咳()

成()预()嚣()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来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学生提问。

二、学习2-7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

(1)第4自然段

学生谈感受

(2)“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引读。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指名读。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的工作着?

学生交流。齐读。

(4)“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她心甘情愿!”

反复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6)“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学生自己谈感受。齐读。

3、师总结。

三、学习第8、9两自然段。

1、过渡: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2、播放追悼会照片

3、出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

4、配乐齐读这两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读完了全文,你对叶欣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为什么课题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是“永远的白衣天使”?

五、作业

1、写出带有“如”的成语。

2、结合书上的语句,写一写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板书:

11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拓展阅读

1、《望月怀》古诗 《望月怀》的

《望月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那么,《望月怀》的应该怎么写?

一.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

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起句自然。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之情。意境雄浑阔大。

B.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这一句其景可爱。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这一句其情美妙。

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怨”什么?为何“怨”?

颔联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7.“灭烛怜光满,披觉露滋”,“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之情有何作用?

夜已深,露已降,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8.“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佳期即聚会。既然现实中不能与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人相会啊。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9、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之情。

颔联: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颈联: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而被月下露水润滋披(还是怀人所致)。 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的情感。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的影响。

五、【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学反思:

这是为学校骨干师示范课所做的学课件。授课前,我就鼓励自己要在两方面做到示范性:一、课件的简洁性、严谨性。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我们的课件。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学重点。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自己为本节课预的两个目标顺利达成了。但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授课前,我忍痛把“十、晒晒作品(师)”这个环节放到最后而没放到首位,是担心自己会在“自我陶醉”中“迷失”,在“喧宾夺主”中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来看课的师,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品咂离开课堂的??这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引人入胜的“自诩”开篇好呢,还是意犹未尽的品咂结束好呢?

2、《公鹅》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鹅》和《公鹅》在写作上的的异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特点。

4、学习收集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要完成的表格。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观察讲述,你们见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鹅?

(学生自由讲述,动作描述)

3、师,这只公鹅与《鹅》里面的鹅有什么异同。

(学生可用语言或动作描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找自己的同桌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注意正音:

指名读、小组分段读。

3、再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

1、利用课件进行对比阅读。

2、找自己的好伙伴边阅读边完成表格:

公鹅 共同点 不同点 叫态 步态 吃态 玩态

学生填写的表格。

3、全班交流。

(分别讲述共同点、不同点。)

4、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者的`写作特点:

⑴ 丰子恺怎样观察、写鹅的吃态?

⑵ 叶诺索夫怎样观察、写鹅的玩态?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2、自读、小组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和不明的地方再读一读。

3、自由交流:

⑴ 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字、词、句。

⑵ 质疑。

⑶ 体会两位作者对鹅喜爱之情。

五、师生小结

六、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词语

3、幼儿园大班体育:民间体育游戏活动—跳竹竿

一、思路:

纸(木)棒是幼儿身边常见又熟悉的物件。这个活动利用最简单的纸棒,进行民间游戏跳竹竿满足了幼儿喜爱玩民间游戏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跳能力。大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合作方面有积极的愿望,师及时提供这次机会,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共同体验得到的欢乐。

二、活动目标:

1、利用纸棒进行活动,学习跳竹竿游戏,发展*跳能力。

2、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愿意积极想办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观看过录像

物质准备:

人手一根纸棒(长度为1米)。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幼儿随音乐利用纸棒进行队列练习。

导语: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骑着马出去玩玩吧!(幼儿随音乐的变化骑马变双圆----大圆----小圆----坐马车)

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了随音乐利用纸棒进行队列练习在这一环节中由两队骑马变双圆----变小圆----合作组合坐马车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让幼儿初步尝试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

2、基本部分:

(1)利用纸棒进行一棒多玩

导语:纸棒可以和我们玩坐马车的游戏,还可以和我们玩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幼儿四散游戏)

队形:两路纵队(见附图)

a、讲解游戏玩法

导语:刚才小朋友用纸棒玩了许多游戏,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用纸棒玩一个新游戏跳竹竿,这个游戏可以三个或四个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两个小朋友手拿竹竿面对面跪下,用竹竿同时分合敲击,另一个小朋友在中间看准竹竿的分合跳进或跳出。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小伙伴一起试一试。

队形:梯形队(见附图)

队形:四散

(4)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合作、交往方面)

导语:你刚才和谁一起玩的?你们是怎么跳竹竿的?

队形:梯形队(见附图)

(5)鼓励幼儿创造*地玩跳竹竿游戏,师生共同参与。

导语:刚才小朋友在跳竹竿时想到了许多不同的跳法,真有趣!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跳竹竿,行吗?

队形:四散

反思:

基本部分中,先鼓励幼儿利用纸棒进行一物多玩,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并积极推广三---四人结伴游戏。接着运用尝试法学习的理论精神,师不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而是引导幼儿去自主探索(敲击竹竿的两人如何合作?中间跳的人如何跳?如果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等),从而通过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师生双方共同提升经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跳竹竿,将活动掀起**,突出了师生双主体的地位。

4、游戏叫号接棒

队形:四散

反思:

结束活动中通过叫号接棒的游戏帮助幼儿调整大的活动量。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纸棒学习跳竹竿游戏,发展幼儿*跳能力。在心育方面提出的两点目标想办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整个活动充分发挥纸棒的多功能*,活动开始部分了随音乐利用纸棒进行队列练习在这一环节中由两队骑马变双圆----变小圆----合作组合坐马车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让幼儿初步尝试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基本部分中,先让幼儿利用纸棒进行一物多玩,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并积极推广三---四人结伴游戏。接着运用尝试法学习的理论精神,师不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而是引导幼儿去自主探索(敲击竹竿的两人如何合作?中间跳的人如何跳?如果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等),从而通过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断调整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跳竹竿,将活动掀起**,突出了师生双主体的地位,结束活动中通过叫号接棒的游戏帮助幼儿调整大的活动量。

在活动中,师与幼儿共同学习,实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将幼儿心育目标的培养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如:始终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有了困难引导幼儿去主动解决等等。但这仅靠这一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的学活动中坚持渗透,使幼儿的心理品质得以良好、健康地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3380.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的万圣节情侣间的祝福短信
  2.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个人的自荐信范文
  3. 坐井观天的故事是什么
  4. 关于考试的祝福语
  5. 《木鼓歌》教学设计
  6. 有缝的墙摘抄
  7. 《丑小鸭》的教学设计参考
  8. 修养名言集锦
  9. 教师节的诗词
  10. 关于大海的好句子
  11. 高中生国庆节演讲稿范文
  12. 最搞笑春节祝福语
  13. 学校安全月度总结
  14. 老师喂我吃辣椒教学随笔
  15. 关于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设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