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吟》李白唐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31 11:54:16

《梁园吟》李白唐诗赏析

《梁园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大致可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前半偏重叙事,后半偏重抒情。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注释】

1.挂席:即挂帆、扬帆之义。波连山:波浪如连绵的山峰。

2.平台:春秋时期宋平公所建造,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梁园区东。

3.蓬池:其遗址在河南尉氏县东南。

4.旧国:旧都。指西汉梁国。

5.西归:萧士赟注:“唐都长安在西,白远离京国,故发‘西归安可得’之叹也。”

6.达命:通达知命。暇:空闲功夫。暇,宋本原作“假”。据王本改。

7.平头奴子:戴平头斤的奴仆。平头:头巾名,一种庶人所戴的帽巾。

8.吴盐:吴地所产之盐质地洁白如雪。

9.信陵君:魏公子魏无忌,封为信陵君。仁而下士,当时诸侯以公子贤,多门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曾窃虎符而救赵,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

10.“梁王”句:阮籍《咏怀》:“梁王安在哉。”此化用其句。梁王,指梁孝王刘武。

11.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12.汴水:古水名,流经开封、商丘等地。

13.五白、六博:皆为古代博戏。

14.分曹:分对。两人一对为曹。

15.“东山”二句:《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而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白话译文】

我离开了京城,从黄河上乘船而下,船上佳起了风帆,大河中波涛汹涌,状如山脉起伏。航程长,水遥阔,饱尝远游之辛苦,才终于到达宋州的平台,这是古梁园的遗迹。在平台作客依然愁思不断,对酒高歌,即兴来一首《梁园歌》。又感阮籍《咏怀》“徘徊蓬池上”之诗,念及“泽水扬洪波”之句,深感长安与梁园隔着干山万水,道路迢迢,想再重返西京希望已经不大了。人各有命,天命难违,必须豁达,不必忧愁,且登高楼边赏风景边饮美酒,再让歌女唱我的小曲。身旁有平头奴子摇着扇子,炎热的五月就如同十月清秋一样凉爽。侍女为你端上盛满杨梅的玉盘,再为你端上花皎如雪的吴盐。沾白盐饮美酒,人生不得意也要尽欢,别学周朝的夷齐品行高洁,不食周粟,我拿着皇上的金子买酒喝。以前这附近有个潇洒豪勇的主人名叫信陵君,如今他的坟地却被人耕种,可见权力风流是空。你看现今这梁园,月光虚照,院墙颓败,青山暮暮,只有古木参天,飘挂流云。当时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风流倜傥的枚乘、司马相如哪去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哪去了?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吟到这里,我不由得泪洒衣襟,未能归得长安,只好以黄金买醉。或呼白喊黑,一掷干金;戴分曹赌酒,以遣时日。我且歌且谣,暂以为隐士,但仍寄希望于将来。就像当年谢安东山高卧一样,一旦时机已到,再起来大济苍生,时犹未为晚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诗人游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和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的时候。梁园,一句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平台,春秋时宋平公所建。这两个遗迹,都在唐时宋州(今河南商丘)。李白是离长安后来到这一带的。天宝元年(741年),他得到唐玄宗的征召,满怀理想,奔向长安。结果不仅抱负落空,立脚也很艰难,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新唐书》本传),离开长安,“浮黄河”以东行,到了梁宋之地,写下此诗。

李白入长安到出长安,由希望转成失望,这在一个感情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涛,是可以想见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一转折中产生的激越而复杂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抒发出来。读者好像被带入天宝年代,亲耳聆听诗人的倾诉。

从开头到“路远”句为第一段,抒发作者离开长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怀。离开长安,意味着*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极度的苦闷和茫然。然而这种低沉迷惘的情绪,诗人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融情于景,巧妙地结合登程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挂席欲进波连山”,滔滔巨浪如群峰绵亘起伏,多么使人厌憎的艰难行程,然而这也正是作者脚下坎坷不平的人生途程。“天长水阔厌远涉”,万里长河直伸向缥缈无际的天边,多么遥远的前路,然而诗人的希望和追求也正像这前路一样遥远和渺茫。在这里,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相生,传达出来的情绪含蓄而又强烈,一股失意厌倦的情绪扑人,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诗人沉重、疲惫的步履。这样的笔墨,使本属平铺直叙的开头,不仅不显得平淡,而且造成一种浓郁的气氛,笼罩全诗,奠定了基调,可谓起得有势。

接着诗笔层折而下。诗人访古以遣愁绪,而访古徒增忧思;作歌以抒积郁,心头却又浮现阮籍的哀吟:“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咏怀诗》)今人古人,后先相望,遭遇何其相似!这更加触动诗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诗的蓬池洪波又转向浩荡的黄河,由浩荡的黄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见的长安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一声慨叹含着对理想破灭的无限惋惜,道出了忧思纠结的根源。短短六句诗,感情回环往复,百结千缠,表现出深沉的忧怀,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从“人生”句到“分曹”句为第二段。由感情方面说,诗人更加激昂,苦闷之极转而为狂放。由诗的径路方面说,改从排解忧怀角度着笔,由低徊掩抑一变而为旷放豪纵,境界一新,是大开大阖的章法。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梅,吴盐似雪,饮馔精美。对此自可开怀,而不必象伯夷、叔齐那样苦苦拘执于“高洁”。夷齐以薇代粮,不食周粟,持志高洁,士大夫们常引以为同调。这里“莫学”两字,正可看出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悲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这就为下文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激之情拉开了序幕。

“昔人”以下进入了情感上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李白痛苦的主观根源来自对功业的执着追求,这里的诗意便象汹涌的波涛一般激愤地向功业思想冲刷过去。诗人即目抒怀,就梁园史事落墨。看一看吧,豪贵一时的魏国公子无忌,今日已经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也已早作古人,不见踪影。一切都不耐时间的冲刷,烟消云散,功业又何足系恋!“荒城”二句极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较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声人世易于消歇的事物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如果说开始还只是开怀畅饮,那么,随着感情的激越,到这里便已近于纵酒颠狂。呼五纵六,分曹赌酒,简单几笔便勾画出酣饮豪博的形象。“酣驰晖”三字写出一似在同时间赛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饮情态跃然纸上。

否定了人生积极的事物,自不免消极颓唐。但这是有激而然。狂放由苦闷而生,否定由执着而来,狂放和否定都是变态,而非本志。因此,愈写出狂放,愈显出痛苦之深;愈表现否定,愈见出系恋之挚。刘熙载说得好:“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正因为如此,诗人感情的旋律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继续旋转升腾,导出末段四句的**:总有一天会象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多么强烈的期望,多么坚定的信心!李白的诗常夹杂一些消极成分,但总体上并不使人消沉,就在于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火,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这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事以至一些生活场景,把它如触如见地勾画出来,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读者好像亲眼看到一个正直灵魂的苦闷挣扎,冲击抗争,从而感受到社会对他的无情摧残和压抑。

清人潘德舆说:“长篇波澜贵层叠,尤贵陡变;贵陡变,尤贵自在。”(《养一斋诗话》卷二)这首长篇歌行体诗可说是一个典范。它随着诗人感情的自然奔泻,诗境不停地转换,一似夭矫的游龙飞腾云雾之中,不可捉摸。从抑郁忧思变而为纵酒狂放,从纵酒狂放又转而为充满信心的期望。波澜起伏,陡转奇兀,愈激愈高,好像登泰山,通过十八盘,跃出南天门,踏上最高峰头,高唱入云。

拓展阅读

1、慈铭《鉴湖柳枝词十二首》古与原文

家家门巷正啼莺,取次轻阴间嫩晴。

满院杨花人不到,秋千撩乱作清明。

这首慈铭光绪十一年(1885)在绍兴所作。

鉴湖是绍兴的名胜之一,原名镜湖,相传黄帝曾铸镜于此。鉴湖周围近百里,旧有“鉴湖八百里”之说,可以想见它的宏阔壮观。沿湖风景秀丽,水面宽广,远山重叠,碧波浩渺,附近历代文人学士所留古迹众多。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汉乐府民歌《横吹曲辞》有《折杨柳》,至隋而为宫调,时又变为新声,居易云:“听取新翻杨柳枝”即指此。鲁迅说:“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这一润色,留传固然是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可见柳枝词与竹枝词原本都是民间歌谣的一种形式,自经代刘禹锡,居易等人的倡和之后,才正式进入文人的创作之中,而成为七言绝句中一个以多咏土俗风情琐事为特征的类别。

慈铭的这一首柳枝词,写的是鉴湖春天的景色。人抓住了春深时节鉴湖地区富有特征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渲染出较为强烈的春天气息。群莺乱啼于树端,天气的晦明很不稳定,忽阴忽晴,阴晴的转换十分快,而柳絮则随风漫天飞舞,在清明时节庭院的秋千间纷纷扬扬地飘落。

还有一点,就是人在这首里,没有涉及人的活动,而只是描写了春天的自然生态。离开人世的喧闹,在相对静谧的情况下,来展示春的图画,这种处理,可以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春天的脚步声。这一点应当说也还是表现了人的艺术匠心的。

2、商隐《代赠》精选经典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是人代拟的赠人之作,这类多是借代拟而有所寄托。此是借一女子的相思之愁来抒发个人之愁。中继承南朝民歌以景托情的手法,以七言绝句写相思之愁。在黄昏、钩月、芭蕉、丁香等景物描写中展示人物情态、心思。宋杨万里说: “五七言绝句,最少而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人……最工于此,如义山……‘芭蕉不展丁香结’。” (《诚斋话》)

首句,点出时间、地点、人物情态。写一女子在春天黄昏时登上闺楼,欲展目望那远方的心上人。然而“欲望休”三字,写出女子欲望又止的矛盾情态,此处设下悬念。下句“玉梯横绝月如钩”交待了原因。“玉梯横绝”言心上人因事阻隔不能前来,因此望也无用。“玉梯”,台阶之美称。“横绝”横断。“月如钩”勾出一个黯淡、寂寞、凄寒的氛围,为女子的寂寞、悲愁的相思起了烘托作用。

“芭蕉”句是转,上句写女子仰望碧天,只见“月如钩”;此句是俯视庭院,见芭蕉丁香郁结不展。这上下远近,错落有致。“芭蕉”、“丁香”虽是眼前景,亦是情中景,“芭蕉不展”喻男子愁心未舒,此从对方写起。“丁香”喻女子柔弱与愁情不解。这两个形象隐喻男女双方异地同心,均为相思而不得相会而愁,故结句道: “同向春风各自愁”。此二句有“兴”与“比”的作用,故纪昀赞为“艳之有情致者”。

人在钩月、芭蕉、丁香等意象中既体现了审美个性,更寄托了个人身世与人生感慨。

3、《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这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意感受。

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力。

点击查看更多《梁园吟》李白唐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6378.html

热门阅读

  1. 商贸流通工作计划
  2. 老师工作计划
  3. 儿童幽默小品剧本
  4. 201年公司元旦跨年短信祝福语
  5. 模拟商务谈判的实训心得体会
  6. 《给猫系铃铛》读后感范文
  7. 学习五型五强心得体会范文
  8. 课文《威尔逊出游》教学设计范文
  9. 做教育是我一生的愿望和兴趣故事
  10. 《小花猫照镜子》教学设计范文
  11. 最新搞笑的婚礼祝福词
  12. 独特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13. 品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3000字
  14. 让世界充满爱小学品德教案
  15. 描写道路艰险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