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匡山李白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①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康乡境内。李白青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习剑、访道寻仙十年左右。
(1)本诗首联描绘了匡山景色怎样的特点?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试简要分析。(5分)
(2)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3.(1)①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1分)首句写匡山远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1分)次句写匡山近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1分)②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1分)诗人 “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1分) (共5分)
(2)①诗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或胸怀天下的大志)。(1分)②全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拓展阅读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习题及答案古诗赏析李商隐的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相关推荐】
2、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原文阅读 赏析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前人说法不一。古人及今人一般认为此诗 “当是流放夜郎途中经过江夏时所作”。此说的依据主要是诗的最后两句。纵观李白一生,遭遇最不幸的即是这段时期。李白在此之前也曾到过江夏,那是他出蜀以后,与许氏夫人结婚前后,曾有过十六年的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如果说此诗作于长流夜郎时,则 “宋之悌”为何人的问题仍未解决。
郁贤皓教授在 《李白诗<;江夏别宋之悌>;系年辨误》 一文认为: 李白作《江夏别宋之悌》 当在开元十九年以后的一二年内。此时正当宋之悌从“河东节度”“左降朱鸢”,途经江夏,遇见友人李白,李白就写了此诗赠送给他,以表示惜别之情。而宋之悌其人,郁贤皓先生认为他是宋令文之子,初唐大诗人宋之问之三弟,长流夜郎前曾救助李白并向朝廷举荐李白的御史中丞宋若思的父亲。今从郁先生之说,对全诗分析如次:
诗人李白是开元十四年(726) 二十六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四川而到湖北漫游的。李白出三峡后,足迹曾遍布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此后不久,他返回湖北安陆,与曾在高宗时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并在那里定居达十年之久。李白遇见宋之悌,大约在他与许氏夫人结婚前后。关于宋之悌,《旧唐书》谓:“之悌,开元中自右羽林将军出为益州长史、剑南节度兼采访使,寻迁太原尹。《朝野佥载》:“之悌后左降朱鸢,会贼破驩州,之悌为总管,击之。”开元十八年(730)“除河东节度” 之前,宋之悌的仕途一直是很得意的,“后左降朱鸢”,才使他遭到沉重的打击。朱鸢在今越南河内以南,距离京都长安遥遥万里,唐代犯官远谪,以此为最。因而,这首诗格调悲凉凄恻,也就不足为怪了。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二句,以送别之地的景物描写落笔。江夏即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古时属楚国。此处“楚水”即指汉水。陆游《入蜀记》 曰:“自鹦鹉洲以南为汉水,水色澄澈可鉴。太白云:‘楚水清若空’,盖言此也。”“楚水清若空”句,语出魏刘桢诗:“烟峰晦如昼,寒水清若空。”“空”,空明无物。因为江水澄澈透底,给人的印象是仿佛空而无物。“遥将碧海通”句,“碧海”,指朱鸢。据《旧唐书·地理志》,唐代朱鸢县,属安南都督府交趾郡。《水经注》卷三十七有叶榆水“过交趾,……东入海”之说。叶榆水唐代称朱鸢江,即今之红河,朱鸢位于江边,距大海(北部湾)近在咫尺。一“遥”字,颇具感情色彩,友人此去万里之外,归来也遥遥无期,生离如同死别,怎不使人黯然伤神。“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前一句很好解。史书对宋之悌贬官朱鸢的原因语焉不详,显然是重罪,否则不会从太原流放到交趾。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评这两句诗说:“太白云‘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甚类。然高虽浑厚易到,李则超逸入神。”“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二句,语出唐代诗人高适 《送李侍御赴安西》 诗中的句子。“达夫”,为高适之字。“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谷鸟”,指布谷鸟。因其声似“布谷”,而鸣又当播种时,故名。这里也道出李白告别宋之悌正当春夏之交。布谷叫往往在天晴时,杜甫 《洗兵马》 即云:“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江猿啸晚风”,写得更肃杀凄凉。猿虽称“啸”而不言 “啼”,其实,猿的叫声是极哀伤的,是一种令人断肠的叫声。何况正值薄暮,晚风瑟瑟,闻此悲鸣之声,令人更增迁谪之感。后来宋人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中便云:“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其实,李白江边送别的情境与范仲淹文中正好相似。宋之悌此次贬谪到极边远之地,心境自然不佳,故送别时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也染上感伤的情调。结尾二句,感情更为忧伤:“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平生从不掉泪之人,到这个时候也难免凄然泪下。这里以 “平生不下泪”,与 “于此泣无穷” 相比照,更显出这次送别的可伤可痛。“泣”以至于“无穷”,万语千言尽在此不言之中了。古人谓: 有泪无声谓之 “泣”、“不下泪”,说明从未哭泣过,而如今作此无穷之泣,可见伤痛之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以 “平生不下泪”,反衬“于此泣无穷”,更加重了感情的份量。
李白诗中多应酬赠答之作,有许多是应景之作,谈不上有真挚的感情。而这首早年的赠别诗,对贬谪之人一掬同情之泪,写得情真意挚。这首诗的特点在于情景相生。诗的起首两句便从送别的自然景物入手,“遥将碧海通”句则既是直叙,又暗含迁谪之意。“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更是感伤不已,此时敬友人一杯送别之酒,而顷刻将南北分飞,相见无期,这一杯送别酒很可能是诀别酒,怎教人能够下咽呢?“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二句,又以送别之情景,反衬内心的伤痛,而终于喷礴而出:“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流放夜郎时,也可备一说: 李白流夜郎曾于乾元元年(758)五月来到江夏,逗留多日。当时诗人是“长流夜郎”,即无限期的流放,看不到何日能够回归,故诗人的心境与诗境也相一致。问题在于作为宋之问之弟、宋若思之父的宋之悌固然不可能活到此时,据郁先生考证,宋之悌当卒于开元二十九年之前,即便还活着,也已年近百岁,不可能来送别诗人了。那么,诗中的宋之悌当是另一人,这就更令人费解,故本文姑采郁贤皓先生之说。
3、《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理解
本篇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
《渡荆门送别》为李白由三峡出蜀,沿江东下时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楚之西塞(见王维《汉江临泛》注)。江行至此,蜀地不复见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1),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荆门以东,地势平坦。(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3)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却是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诗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深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综观全诗,诗人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这首形象壮美瑰伟的五律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4、《使至塞上》阅读答案古诗赏析王维的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
2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2分)
23.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2分)
2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参***:
(4分)23.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的“边”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2分)
24.意境: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情感:兴奋欣喜,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修辞: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既写出自然之景,而且融入诗人的情感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1).此诗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0.(6分)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相关推荐】
5、《刘彻·秋风辞》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大多的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疆域的武功。其实,他还是位雅好辞赋的作手。武帝的赋作,今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司马相如)下、子云(扬雄)上”(《艺苑卮言》)。他的诗作,有《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等,也“壮丽宏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重。
《秋风辞》的制作年代不详。《汉武帝故事》只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近人逯钦立推测,它可能作于元鼎四年(前113)秋。诗之开篇是两句写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此刻,武帝正船行在黄河第二支流汾河(今山西中部)的清波之上。船头,阵阵秋风拂面而来;仰望一碧万里的蓝天,朵朵白云正如白帆悬空、御风而飞。两岸的树木,虽已不复蓊郁苍翠,但那纷纷飘坠的金黄落叶,无异为画面抹上了一重斑斓的秋色。雁鸣阵阵,缓缓掠过樯桅高处,将一个大写的“人”字排在云空……这就是武帝笔下的河上秋景。短短两句,写得流丽清远、胜似画图!
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秋天是怀思的季节。虽然也有秋兰含芳、金菊斗奇,但凋落的草木、飞雁的归鸣,所勾起的毕竟更多是撩人的思情。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正生出了对心中“佳人”的悠悠怀思。这“佳人”究竟是谁?她应该就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吧?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泛楼船兮济汾河”三句,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高大的楼船在汾河上鼓栧而进,当其在中流疾驶时,潺湲的绿水,顿时激起一派白波,沸扬四溅,飞洒而下。楼船上的君臣,大概已酒酣耳热,不禁随着欸乃的櫂声,放怀高歌起来。但既有万乘之主武帝在场,群臣岂敢得意忘形?那么,这放怀高歌、旁若无人者,当然是武帝自己了。“箫鼓鸣兮发櫂歌”一句,正是武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而发为歌咏景象的生动写照。此时站立在读者眼前的,不再是怀想“佳人”的情种,而是逸兴遄飞的雄主了。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的自得之情,俱可于句中想见。
但接着却出现了“变徵之音”:“欢乐极兮哀情多”。武帝莅临天下、跨有四海,当此睥睨一世、俯仰天地之时,应该为汉帝国的空前鼎盛高兴才是,为何却发出了这样的幽幽哀音?原来,武帝虽贵为天子,但在生老疾病这一点上,却与庶民百姓并无不同。对疾病的恐惧和寿老生死的忧虑,正如卢克莱修所说,实在是“和人类并存,既不怕闪光的武器和戈矛,也一样光临王公们的心”;“只要疯湿症的痉挛一起,无论他大公或陛下都是枉然”。武帝当时已年近五十。在此之前,就曾为长生不死而访仙事神,屡受方术之士的欺骗。而今,想到眼前的尊荣欢乐终竟有尽,与死亡为邻的老年将很快降临,心中怎能不被时时袭来的哀情所充塞?此诗于饮宴放歌的欢乐**,突而折为“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慨叹,正表现了武帝心境的这一微妙变化。所以,它的收束也与前文两两相承的偶句不同,只有孤零零的独行单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武帝那俯仰天地的气概、饮宴高歌的欢情,至此终于为无可奈何的忧老之叹所淹没。唯有不解人意的满船箫鼓之音,却还久久在清波白云间回荡……
这就是武帝的名作《秋风辞》。它虽然是泛舟饮宴中的即兴之作,思致偏一波三折、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佳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櫂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抒写得曲折而又缠绵。《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垂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