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王维的诗词及赏析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一作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所以有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信不减太白”之誉。
拓展阅读
1、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山居秋暝》译文及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2、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山居秋暝》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写出了山中一场雨之后的空气的新鲜,同样也显示出作者对朝廷的希望,希望能录用并生用一些有才之人,取代那些自私*的*,重振天朝雄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这一联写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希望过上一种平净幽雅的生活。此二句堪称绝唱,一个“明”显出月亮的皎洁,一个“清”显出泉水的清冽。这两句作者用来表示自己洁身自爱,清淡如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浣女在洗衣服,渔民下网捕鱼,本联另一层意思是,一些不速之客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打破了诗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这句诗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是说:美好的春景虽然消失了,秋天的颜色还是很美的。王孙公子可以留在山中不必归去了。写作者留恋山中美景,不想归去,想抛开红尘凡事,过隐居生活。
“空山新雨后”开门见山点出一场大雨之后的鲜空气,表达作者向往一种清幽的生活,希望远离尘世的乌烟障气,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理境界。“空山”“新雨”“天气”“晚秋”等几个词就把一副山水画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有一种想入菲菲,身临其境的感觉。
3、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山居秋暝》译文及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诘(mo jie)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营私和滥施爵赏的*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1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