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腊八粥生活随笔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9

姥姥的腊八粥生活随笔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听到妹妹才学的童谣,我恍然想起:哦,原来腊八节到了。

记得小时候和姥姥一起生活,姥姥总是在厨房里忙碌,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更是这样。锅里的热水咕嘟嘟叫着,姥姥不停往锅里放各种各样的东西:大米、小米、红豆、绿豆、红枣、莲子……我站在一边看着,好奇姥姥在干吗,“往这个锅里丢些东西就能变出什么来吗?”

姥姥刮了下我的小鼻子笑了。

姥姥还跟我讲腊八这天要早起,因为会有腊八狗出现在院门口。于是,我兴奋得几乎一整晚都睡不着觉,想象着腊八狗的模样,它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咬我呢……

天才刚蒙蒙亮,我就急得衣服也没穿好便跑下楼,要看看那腊八狗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门口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腊八狗没看到,我还被冻的俩腿打弯弯,浑身哆嗦。

我跑去问姥姥:“腊八狗呢?”姥姥说:“你起晚了,腊八狗早走了”。听到这话,我失落地低下头,直后悔起得太晚。这时,姥姥端来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腊八粥,我立刻就被香味儿吸引住了。那是姥姥用小火熬了很久的腊八粥:大米的清香、小米的黏柔、红豆的沙糯、绿豆的酥松,红枣入口即化,莲子先涩后甘……喝进饿了一早的肚子里,立刻感到一阵暖意,慢慢地那暖意一直沁到心坎儿里,感觉从头到脚都是暖暖的。

这时别说是拿腊八狗换我的粥了,就是哮天犬来了我也不换。

那以后我也没见过腊八狗到底什么样子,慢慢长大了也不再执着对腊八狗的好奇,只是姥姥做的腊八粥味道,一直在心里萦绕着。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那是小孩子的腊八,是姥姥的腊八。

拓展阅读

1、烟火气

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被“叫停”,瞬间感觉有些不习惯。

2020年春节前夕,我在单位值班,突然传来武汉封城的消息。本打算值完班就回老家看看的计划,就此泡汤。那段时间,别说回不了老家,就连出门,也要身携带小区印发的出入证,而且是每两天才允许外出一次*必需品。街上冷冷清清的,几乎看不到行人,车辆也很少。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在有规律地交替闪烁,却没有一辆小车驶过。那一刻,时间和空间仿佛已经停滞,连空气似乎都是凝固的。

此后接连两个春节,我依然无法踏上回乡的路途。本职工作和疫情防控,都需要我尽量减少外出,留在工作地是最合适的。说起来未免有些伤感,老家的亲人本就不多,祖父和母亲已经相继去世,只有妹妹独自在家照顾年迈的祖母和父亲,这多少让我感到愧疚。曾经同窗共读的同学,有的也已英年早逝,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每每念及,不禁黯然神伤。

好在我所的这座小城已经没有了疫情,虽然外防输入的压力不小,毕竟还是一切恢复如常了。马路上车流如水,公园里游人如织。到了晚上,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下馆子的下馆子……失而复得的力,重新点燃了人世间的气息。

其实我个人的这点经历,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这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社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人性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考验,世相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幕接着一幕上演。有人轰轰烈烈,有人默无声息。无论如何,我相信有一个愿望乃是众所期盼的,那就是天下无疫,人人安康。只有这个愿望早日实现,人世间的烟火气才算是满血复

如若不然,何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何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何来“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船送到家”?何来“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浓浓的烟火气,不在别处,也无需刻意营造,它就在迎来送往的日常中,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

那些曾困在高速公路上茫然无助的货车司机,收到附近村民送来的免费饭菜和饮用水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是因为他们除了感受到质朴的温情之外,还闻到了久违的烟火气。那些无奈地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市民,一旦获知城市解封的消息,马上奔向街头,在大大小小的店铺前排起长龙进行“报复性消费”,也无非是为了呼吸往日曾经带给自己无限欢乐的烟火气。有烟火气的人间,才是真实的;有烟火气的,才是值得过的。

烟火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在《人的疆域》中写道:

“其实我们很像保龄球的球瓶。九个家庭成员像球瓶一样被摆好。我们一起短暂、呆滞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与彼此交流。那个要击倒我们的球在一个长长的轨道上朝我们滚来了,我们只能傻傻地立在那里等。那一击是我们唯一能与彼此交流的机会,我们尽力触碰身边的球瓶,来证明彼此的存在。这一击后,我们会被换到别的位置,被换到了一个新家庭,身边的人也变了,在新的家庭中又变成一个球瓶,傻傻地、木讷地再次等待那次撞击的来临。”

在卡内蒂下的“保龄球型家庭”中,各个家庭成员就像球瓶一样,相互隔绝、没有交流,感觉不到彼此的存在,貌合神离,虚有其表。当保龄球滚滚而来,整个家庭便不堪一击,轰然倒塌。

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身处其间的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不能没有沟通,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只有相濡以沫、心心相印,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不被不期而遇、轰隆而至的“保龄球”击垮。

你我皆在烟火之中,唯愿人间烟火长盛。

2、两则作文800字小学三年级作文

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他无穷的价值,它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启示。

镜头一:奶奶在菜市场与菜贩子争论。

奶奶在我们家是出了名的“铁嘴”。你看,这不,又和菜贩子发矛盾了!今天,奶奶在菜市场买了一些蔬菜,准备做一餐美味佳肴慰劳慰劳我们。这一路上奶奶笑开乐花,“我的乖乖呦!今天可赚*!”可等回到家,奶奶在清点钱数的时候发现菜贩子少补了她五角钱。奶奶对钱最敏感了。这时她的脸从原本的“晴天”立刻变成了现在的“阴天”,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会“下雨”。我知道了后,立刻劝奶奶“奶奶,你这样去找人家多失面子呀!五角钱,就五角钱,为了区区五角钱您至于和他们斤斤计较吗?如果您是冲着这五角钱去的话,我从压岁钱里拿五角钱给您,行不行?还有,人家农民伯伯种蔬菜也挺不容易的,你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我的这番劝阻丝毫没有打动奶奶,反而还给我上了一堂课“我 并不是故意找他的问题。这五角钱关系到他在顾客心中的印象、他的人品。”唉,我只好垂头丧气的走了,肯定奶奶要和人家吵得“天翻地覆”、“昏天暗地”。

上完课,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谜底”,奶奶告诉我,她只批评了菜贩子几句 ,后来菜贩子就心不甘,情不愿的把钱还给了我。听完奶奶的讲述,我心里的那颗好奇心才平静下来。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任,这种信任一旦破灭,就很再重新建立起来了。信任,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有了信任,就会产真正的友情、油然而的心心相通。

镜头二:地面的痛苦

一次,我正兴高采烈后地走在回家的小径上,发现有两个差不多七岁的小女孩正拿着粉在灰色的地面上乱涂鸦。等他们走后那片干净的地面已经面目全非。

我心里不停地抽蓄着,我们乐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知的小孩和便的大人才会变成这个模样。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想象成地面,别人在我们脸上践踏,你会乐意吗?况且,这么做也会影响我们乐山的市容市貌。

过了几天,我看见几位清洁阿姨在清洁这块美丽的土地,使他恢复了原有的笑容。

中有许多小事,但这些事都折射出了人们的道德水准。我期望,在清澈的心灵里折射出来的影子都是漂亮的美丽的!

3、芒种是收获的季节

芒种是收获的季节,这话甫一出口,一定会有朋友反驳我吧。

春种秋收,已成固有概念,不通农事的人一定以为这是铁律,其实并不尽然。夏季也是农人忙碌的季节,而且有诗为证:“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芒种者,忙种也!忙的就是种——哦,那么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说芒种是收获的季节呢?

父亲传授给我一句农谚:“芒种三天见麦茬。”这是说芒种节气一到,大约三天,可以看见收割的麦茬,不同的地方略有差异,地处华北平原这一带,大约是芒种一周以后可以割麦。在芒种时节,收获的主要是小麦,那是要抢收的。这时天气多变,高温燥热,却又晴雨不定。旱了不行,涝了也不行,尤其是要防涝,凉风一起,麦浪滚滚,雨铺天盖地就来了,农民为了收获赖以存的麦子,龙口夺粮,就是抢!毕竟,只有抢到家里的才算粮食。

在我印象里,三四十年前,芒种之后的那段时间真是繁忙呀!田间户外到处人流如织,车马如龙,人们挥镰收割小麦,打捆装运后对之进行半机械化脱粒,然后扬场晾晒,之后将干燥饱满的麦粒灌入口袋里再倒进粮囤,一场与天公抢时间的紧张劳作,这才算完事了。

不消说,麦收是极为劳累和艰苦的。在夏天火热阳光的暴晒之下,锋利的麦芒是不可避免的了,知道什么叫“如芒在背”吗?当农民钻入麦田之时,那麦芒又岂止在背,简直无所不在。麦芒扎在身上,灼伤一般疼痛,奇痒难言,至夜也不得安宁。

农民那黝黑的赭红的脸膛,都是因为麦秋的暴晒而致。麦秋,正在芒种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称:“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这时虽不是收获的秋天,却是小麦的收获之时,所以称为麦秋。麦秋是针对于秋收而言,秋收在民间又称作大秋。

我年少时,故乡农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麦场”,现在估计听不到了。麦场,即指芒种的时节,但又指代整个盛夏乃至暑假。麦场的这个场字是表示时间的,读现代汉语的三声,而这个字在农业动中表示场所的时候,如大场,则要读二声。读三声的这个场字,它是通过一个场所来表示一段特定时间。麦场的意思就相当于麦秋,而这段特定的时间就是麦假。早先,是有专门收割麦子的假期,学、教师、工人乃至**,只要家是农村的就有麦假,届时即放假,回乡收割,约定俗成。我的记忆中,麦假有三五天,这也就是一个抢收的时间了。麦假过后,确实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暑假,因而麦场的说法又是一种时间的延伸。

这时,还有所谓三夏大忙,三夏是指夏收、夏种和夏管。夏收主要指麦收。夏种,在北方主要是种玉米,也有的地方旱田、水田同时播种,那就更为繁忙了。我的故乡就是如此。我只说种玉米吧,麦子抢收之后就要抢种玉米。天津人管玉米叫棒子,这是晚棒子,相对于它还有早棒子,晚棒子的成熟期相对短。如果说,收麦子是和雨争夺时间,那么种棒子则是和霜争时间。棒子要到下霜前收获,所以必须要在芒种之时播种。等到金秋十月,橙*棒子晒满大场和农家院落,那才是真正的秋收。农作物的成长需要土地,农民绝不会让土地荒废,只有收了麦子,才能种下棒子。

芒种是收获的季节,朋友们不要反驳我了。我在农村过很多年,麦收时被麦芒扎在身上时刺挠的记忆,我是忘不了的。

4、斑白的鬓角岁月的诠释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又一年。时间在不停地走动,今天吃剩的食物若没有其他保鲜措施,明天就会变馊、长霉。但身边的很多事物看似在变,又好像一成不变。

一年四季,亘古不变的规律。春天暖和,夏天酷暑,秋天微凉,冬天寒冷。屋外的芒果树,依然高大,枝丫亦如去年。围着它用肉眼来回仔细研究,除了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落叶,它仍然枝繁叶茂,不见衰败,看似没什么变化。

孩童时,可以看出我们一年一个样,个子可能又长高了点,脸越来越长开了,像一朵慢慢在绽放的花朵,应了那句“女大十变”。当我们到了弱冠之年,就很难看出有什么不一样,二十一岁那年的自己,跟二十二岁那年相比,好像没什么区别。

古语云:“滴水穿石”,一滴不起眼的水滴与坚硬的石头相碰撞,第一滴的时候,它仿佛在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当它日积月累,不停地滴落在石头上,总有一天也会把石头滴穿过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青春会逝去,容华将不在。

年过半百,我们也许依然年轻,眼角虽可见些许轻微的皱纹,但仍然拥有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整个人神采奕奕。但当鬓角斑白时,蓦然回首,一已过多载,正在慢慢老去。

刚毕业那年,我回到家乡小县城工作,在一家小门诊坐诊。由于地方偏僻,没有大工厂,问没有引进其他公司,外来人口很少,就诊患者基本都是本地居民。有一名年纪稍大的患者,三天两头的往诊所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我来的那一年,就被他的独特吸引了。他是一个最不一样的患者。一个人开着一辆电动车过来,有点神气,一头乌黑的短发被梳在脑后,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电动车后面是一把大提琴,中间落脚的地方摆放着一台音响,第一感觉,这应该是个爱音乐的人。如果不看他的医嘱,还以为他最多四五十岁,没想他已经近六十岁,岁月好像没在他的脸上留下多少东西。

晃眼三年多,我少了些许稚嫩,但依然如当年来时的样子,没多少变化。不经意间,发现他乌黑亮丽的头发依稀可见些许白发,鬓角早已斑白,眼角增添了几缕皱纹。他通常骑的那辆电动车宛若有命般,着时间的流逝,成了一个老头子,已经变得苍老,走不动了,不能再陪伴他到处行走,歌唱。

时间如流水,不停地流淌。稚嫩的皮肤有一天会变得褶皱,乌黑的头发会变白。命有限,岁月何曾饶过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终有老去的那一天,望我们惜时惜命。

点击查看更多姥姥的腊八粥生活随笔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26379.html

热门阅读

  1. 即将毕业生学习工作计划
  2. 大学出游策划书范文
  3. 欢度春节手抄报资料
  4. 《我爱祖国的蓝天》读后感范文
  5.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的范文
  6. 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范文
  7. 别辜负他们的负重前行散文
  8. 古风宋国梧台东原文翻译及赏析
  9.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的教案设计
  10. 集体劳动合同
  11. 一个铜钱的小故事
  12. 感人的发言稿范文
  13. 520让人爆笑的短信祝福语精选
  14. 亲人结婚祝福语大全推荐
  15. 非常有趣的签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