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杂文随笔
在外许久,也大江南北地走,自诩已经是尝过了不少美味,但每当饥肠辘辘之时,内心深处想起来的还是家里的味道。
上个月连做了四个项目后放假一周,我迅速回了家。周二下班后放假,周三上午9点我已从北京到了兰州中山机场,乘火车下午三点钟到家,面对惊喜不已的父母,我宣布:我是来吃东西的。
甘肃的乡下吃肉少,小时候家里都是一年养一头猪,每天要用吃饭后的泔水喂猪,年下杀猪后,有些部位,排骨、猪腿什么的都是煮着吃的。家乡盛产花椒,都是用八角、花椒等大料慢慢将肉煮到一抖就从骨头上掉下来,然后一家人一人端一碗,就着大笼蒸的馒头吃,年菜中的重要内容。其余的肉,肥瘦肉分来,肥肉切片,瘦肉切丁,放上粗盐粒,在灶上大锅中翻炒,火苗旺盛,直至将猪油熬出,连油带肉放到坛子里,一年的炒菜用猪油就是了。以前平时买肉少,做菜时挖上一块带着肉的猪油放进锅里,肉香便会渗进菜里;甘肃人中午吃菜,晚上吃面。傍晚时分在村里走上一圈,家家户户案板都在响,家家的媳妇都在擀面条,宽的、细的、柳叶的。
村子里自家的面条分两味:我们叫甜饭或酸饭(甘肃面条叫“饭”,米饭就是米饭了)。甜饭是统称,甘肃人做菜基本不放糖,仅用于与酸饭区分。酸饭也叫浆水面,其主要原料就是酸菜。此处酸菜与东北不同,主要原料是芹菜或卷心菜,切成细条,春天也会用新长出的蒲公英来做,那就是上品了。这些菜在大锅中煮水抄一下后都会连水带菜倒入大缸中,缸中会留一些以前的酸菜做“结子”,也是就发酵的真*来源。过上三两天,菜成了褐色,清香解暑,用来下面条,先是用菜油(家乡做酸饭不放肉或猪油)炒下蒜瓣什么的,香味爆出后倒下酸菜和浆水,清香扑鼻,随后酸菜倒出,下面,面至9成熟后再将酸菜连浆水倒入锅中,须臾便成。吃酸菜面每家配菜不同,最常用的是韭菜咸菜,新长出的韭菜切细,加上油盐一拌,与酸菜面就是绝配,也有炒辣椒的,甘肃产辣椒,新鲜的辣香。
辣椒是重要的调味品与蔬菜,我从小便被教会如何辨认各种辣椒的口感和辣度,在集市上买回最辣的辣椒是生存必备技能。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奶奶在一个小平底锅中炒的辣椒,只用油和盐,慢慢小火炒成,就是软软的白面烙饼或馒头,我一次能吃一盘。长大后回家,每回我妈都要在我在火车上时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我的答案经年不变:洋芋茄子辣椒。
洋芋是土豆。甘肃产土豆,我家以前也种。集市上去买土豆,好的就是又白又亮又大的,也有以前是老品种的麻色的。我心心念念的洋芋茄子辣椒很简单,就是将土豆切片,辣椒切丝,茄子切成什么样看我妈心情,油盐花椒粉炒成,蔬菜的天然味道在花椒的香气中烘托出来~
另外的最爱是土豆泥和洋芋饽饽。土豆上锅蒸熟,捣成泥,油盐炒一下,蒜泥捣成,两者相配,浑然天成。洋芋饽饽做法类似,饽饽是宽面条,切成方块,与土豆一起蒸熟捣在一起,同样热油泼的蒜泥相配,每次都会忘记要减肥。
这次回家是在秋季,中秋前后山里的核桃下来了。满街都是成堆的核桃,上面的青皮也去,褶皱中留着黑色的残留。弄开后核桃肉上的黄白的皮是可以剥下来的,雪白的果肉一瓣瓣剥出来,甘香清甜,一天能吃2斤,中秋前后可以吃掉一年的核桃分量。
从西贝点的外卖送到了,剩余的,下次再说。
拓展阅读
1、春天的味道散文随笔
传说中的春姑娘,她托着飘逸的长衣裙,蝉翼似的青纱袖。
她漫步在大地,颔首微笑,掩着娇嗔含羞的面庞。神秘的脚步轻轻响起,柔柔的背影留在风里。
她踮起脚尖轻快如飞,踩过大山的脊梁和胸膛,迈步踏过田野的腰腹和臂膀,缓缓抚过山川的鼻尖和脸庞,再用白皙修长的指尖,轻轻划开透亮的河水的薄冰,大地便睁开睡意惺忪的双眸。
她的身影所到之处,冰雪消融,土层慢慢潮润,白雾笼罩地面,一股股热浪在大地内部翻滚、蒸腾、散发。
拨开枯草丛,地面漏出一两个绿芽尖,嫩黄嫩*小嘴儿,撕开严冬臃肿的层层外衣,长长地舒一口气,把一个冬天的沉闷抛至九霄云外。一瓣、两瓣,脆生生的新叶;一丛丛、一簇簇,浅碧鹅*小草儿,神情慌慌张张的,脚步跌跌撞撞的,一不小心就染绿了一面朝阳的山坡。
篱笆的围栏,圈住了一地温热的阳光,三两行嫩嫩的小韭芽儿,排着长队,还顶着四五颗昨夜的晶莹的露珠,齐刷刷地站在新培过土的小垄上,闪着晶亮的光。
芍药伸出胖乎乎的手臂,那一枝枝酒红的嫩芽儿,欢快的疯长,笔直的花枝你追我赶,要去六月赴一场花的约会。
垂柳,细长的柳丝舒活了筋骨,在风中摇曳,柔柔的腰肢轻轻扭动,和风儿眉来眼去,并揣摩着风的耳语。柳条儿渐次变成鹅黄、浅绿,继而一粒粒绿豆爬上枝条,柳枝开始等待风的巧妙剪裁,给树一个不错的造型。
空气里氤氲着甜味儿,是从山里来的风,顺手捎过来的桃花、杏花的香。耳畔似乎有蜂群嗡嗡作响,眼前似乎有彩蝶翩翩起舞,心儿早已在花中徜徉,满眼春色就在不远处尽情烂漫、无羁**。一缕芬芳,内心突然澎湃荡漾。
夜色褪尽,晨光熹微,人在酣睡,梦还香甜,窗前鸟声鸣啾,清脆的卖弄声惊落了满地的露珠,吓跑了一身春困,展开一窗润湿的清晨。掀开帘子,鸟儿们扑通翻腾,四散飞尽。躲到不远处的矮枝上去了。
君子兰在窗前静静地开,太阳缓缓地升,一寸暖阳和一缕清凉的风,从窗缝里突然窜进某个春光明媚的清晨。
蒙蒙春雨,如轻纱、如薄雾,乘着夜色,飘飘而下,轻悄悄铺满梦乡,潜入田野的心脏。如珍珠、如丝线,清清凉凉,丝丝缕缕,偷偷地清洗浮尘,擦亮大地的脸庞。青瓦屋檐下,慢敲轻打,滴滴答答。滴落湖面,水波微微荡漾,圈圈涟漪绽开。在花枝上跳舞,在柳梢头小憩,它是一个俏皮的小孩儿,柔柔地、偷偷地想和泥土亲昵一回。
喜欢春天的味道,冷寂里冒出新绿,*中蕴藏神奇!
喜欢春天的味道,灰暗里贮藏色彩,苍白中包含艳丽!
喜欢春天的味道,芽尖里预示生机,花蕾中孕育果实!
2、描写家乡的抒情散文随笔
夜幕终于降下来了,霎时间,笼罩了全村。看,远处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变得模糊了。家门口那两棵大树变成了两个黑影,看上去有丝丝害怕。深蓝的夜空,闪动着几颗小星星,它们好像在跳舞,又好像在眨眼睛。
星星正在听月亮奶奶讲故事,月亮奶奶讲得那么入神,星星听得那么入神,它们在黑夜的陪伴下入睡了。
月光洒在河面上,水面映出了月亮婀娜的身姿,好像天上和地下同时有了两轮月亮。哈哈!这场景让我想到了猴子捞月,让人冷俊不禁
月光洒在房屋上,屋顶披上了一件银装。一片片瓦闪着光芒,像一面面镜子,非常刺眼。
如果下起了雨,那雨中的家乡夜景就更美了!
那雨那么细,那么静,它们密密的斜织着。那石板路被雨水渗透后,再加上月光的照耀,就像抹上一层层奶油,那小草朦朦胧胧,像刚睡醒的样子,显得非常可爱。
顿时,河“叮叮咚咚"唱出婉转动听的曲子,那曲子在夜里就像人们的安眠曲,使人们听了特别容易入睡。青蛙躲在荷叶下,再也不歌唱了,因为它在听雨给它唱的歌曲。
这就是我那家乡的月夜,这就是我喜爱的夜景,它一丝不苟。它是那么朴实,那么纯真啊!那么的令人陶醉!
3、我的家乡叫“安宁”散文随笔
安宁:百度百科解释说,安定、太平,康宁、安康,谓之心情、环境、气氛安定平静。百度汉语解释说,秩序正常,没有**扰,心情安定、宁静。我觉得,不管怎么解释,总的来讲,内心理解的“安宁”就是平安宁静,是我们一直都渴望的心灵归宿,也是我们寻求颐养天年的恬静之所。
这样的地方,离我们很远也很近。远的是,现在正值忙碌和奋斗年纪的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停下脚步慢慢的欣赏身边的美景美事。近的是,它就在我的身边,而且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地方,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像一只一头绳子被紧紧攥在主人手里的风筝,只要轻轻一拉就能乖乖回来,怎么飞都飞不出那个手掌心。
是的,我的家乡就叫“安宁”,它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西北面,佛赤路横贯村腹部,东与下坝村接壤,南与洋石桥村水土相依,西与庙高村土壤相连,北与罗院子相邻,田地多为小山丘和水田。全村幅员面积6.1平方公里,所辖14个村民小组,985户,3865人,全村有中*员78人。村里主导产业以发展荔枝、真龙柚、酸菜、水稻为主,农民的收入,又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也因为如此,为了让我和弟弟能安心无忧的上学,爸爸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带着妈妈外出打工挣钱了,家里就留下了我和弟弟、爷爷奶奶。我和弟弟呢,也是一直都在村小里上学。爷爷奶奶呢,一边要照顾我们两姐弟,一边又要照顾家里的庄稼地,还喂两个小猪仔,说等爸爸妈妈过年回家就能有地道的猪肉吃了。一直以来,日子过得清贫且简单,然而却十分的快乐,一家人也和睦地相处着。
记得上学那会,我们不是在本村里读书的,而是去的邻村庙高村上学,因为那时的安宁村还没有达到办学条件。如今走过了20多个年头,庙高小学校还一如既往地昂首挺胸的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前来求学。而,我们村依然还是没有学校,现在的家长们也习惯带着孩子们去庙高村或城镇里的学校上学了。我虽然没有在本村里上学,但是也不觉得遗憾,因为我童年最美好的时光全部都洒在这个村子里啦。
回头仔细想想,我确实已经好久没回家乡了,记得上一次回去还是今年过春节的时候,也是比较匆匆忙忙的那一种。其实,每次回家乡,尽管有些匆忙,可是只要家人们在一起,我都觉得很是美好。我是比较恋家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家人,我都觉得安心踏实,也觉得有了奋斗的力量。就像每次回家乡,我都喜欢带着爸爸妈妈或者是陪着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有弟弟弟妹和侄儿侄女们一起,一大家子人,好生热闹。走在回乡的路上,有说有笑的,别提有多开心了,当然最开心的应属爸爸了。
爸爸是那种不怎么爱说话的老实人、实诚人,性格感觉有些内向,偶尔多话就是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喝了点小酒,一辈子呢就喜欢并习惯于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人做事,告诫我们子女最多的话就是要做个老实人,踏踏实实的干事,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爸爸还是个比较念旧的人,进城打工近20年了,老家的房子也倒的只剩下一片残骸,可他心底从未忘记要在老家原本的地基上重新将祖屋修起来,也从未忘记逢年过年要把子孙都带回去见见过世的爷爷奶奶,还有那一大片喜爱的山林和田地。爸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一辈子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而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了我和弟弟的一生。
这些年,我通过踏实努力奋进,一步步顺利的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跨过,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建立了自己的小家,算不上非常好,也可以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形容。弟弟呢,学着爸爸的样子、爸爸的精神,在小城市里立了足生了根,成了家也有了一份所谓的事业,做起了小本生意,日子着实比较艰辛,但起码还能养活一家人,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啦。做人嘛,我想,哪里有不辛苦的,哪里有什么容易的,要生存要生活,就得打拼,就得付出,可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
弟弟比我小两岁,比同龄的孩子似乎要懂事的晚一些,但是没关系,至少弟弟现在是成熟稳重顾家孝顺型的*,当得起顶天立地,懂得责任和担当。我们两姐弟也算是一样的,都是自己一步步跌倒摸爬滚打走过来的,经历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凡事只能边走边看,找不到多少借鉴的经验,或者说是农民之子想要跃出农门的辛苦吧。记得曾经有一位北大才女的演说稿《寒门难出贵子》,提到的有些观点,也可以看出寒门的孩子,要想走出来,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于我,却是真的多有体会。
说起来,我还是我们村里那个年代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也还是至今唯一一个读过研究生的女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一直都非常的欣慰,也将我在上学期间获得的奖状荣誉贴满了整面泥土墙。爸爸说,这是女儿的学习见证,走过来的辛苦和收获。每每此时,爸爸脸上就会显出会心的一笑,我也觉得这些年自己的努力还有本本分分、实实在在的学习,是多么值得的付出。
说实话,我一辈子都感激爸爸妈妈,特别是村里和我同龄般大的孩子,很多早早地就辍学外出打工或是嫁为**了,读书似乎是那个老观念中希望的男孩子才能有的选择,而我一路走来,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和支持,从来没有逼我放弃或者半途而废。他们认为,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想读书能读书,就一定砸锅卖铁都要供其读完,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每次回家,村里的叔叔婶婶、大伯大姨都笑着说:“我的今天,离不开爸爸妈妈辛苦的付出和坚持”。
的确是这样的,我明白一对不怎么识字的农民夫妻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两位老人安享晚年的不容易,且是一两句话可以道完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也才会更加的珍惜和用功。爸爸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从出生到现在,三十年的岁月里,从未停止过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未来也还将继续,直至生命的结束,这在他们看来是使命和担当,在我们看来就是一辈子的养育之恩,大于天,我们到老都不能忘记,更不能辜负,必须用心回报、用爱守护、用情陪伴。
而,现在爸爸妈妈近70岁了,老了,想回家乡,想回安宁啦,不管怎么样,我和弟弟也会竭尽全力的将这个梦想实现。老话说,落叶总要归根。安宁,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就是他们的根。安宁,对于我来说呢,依然是根,还是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江亲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