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吏部侍郎帝京》骆宾王唐诗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8

《上吏部侍郎帝京》骆宾王唐诗全诗赏析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创作的长篇歌行。此诗取材于汉代京城长安的生活故事,表现了京城的豪华壮丽,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态和世道沧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明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扈,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暎,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讌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飞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莫矜一旦擅繁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该诗约作于公元676年(上元三年)担任明堂主簿时。诗前有《启》,介绍说是应吏部侍郎“垂索”而作的。该诗以古喻今,抒情言志,气韵流畅,有如“缀锦贯珠,滔滔洪远”,在当时就被视为绝唱。它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更是初唐长篇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堪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媲美,被称为姊妹篇。

第一部分

全诗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山河千里国”至“黄扉通戚里”),状写长安地理形势的险要奇伟和宫阙的磅礴气势。此部分又分作三个小层次。开篇为五言诗,四句一韵,气势凌历,若千钧之弩,一举破题。“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对仗工整,以数量词用得最好,“千里”以“九重”相对,给人一种旷远、博大、深邃的气魄。第三句是个假设问句,“不睹皇居壮”。其后的第四句“安知天子尊”,是以否定疑问表示肯定,间接表达赞叹、惊讶等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此处化用了《史记·高祖纪》中的典故:

“萧丞相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见丞阙壮甚,怒。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只有熟悉这一典故,方能更好体会出这两句诗的意韵。它与开篇两句相互映照,极为形象地概括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以上四句统领全篇,为其后的铺叙揭开了序幕。

第二个小层次描写长安的远景:“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这六句七言诗,从宏观角度展现了一幅庞大壮丽的立体图景。天地广阔,四面八方,尽收笔底。星光辉映,关山绵亘护卫,沃土抚育,帝京岂能不有!六句诗里连用“五”“八”“一百二”“三十六”等多个数字,非但没有枯燥之感,反而更显典韵奇巧,构成鲜豁之境和独特的景象。此为首句“山河千里国”的细致绘写。

第三个小层次为长安的近景刻绘:“桂殿嵚崟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直入云霄、耀眼辉煌的宫殿,温馨艳冶的禁闱;宽畅而通达的大道,复道凌空,斜巷交织。此为对“皇居壮”的具体刻划。六句诗阐明了帝京的壮观、繁华、气度,不由令人念及天子的尊贵与威严。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由剑履南宫入”到“宁知四十九年非”)重点描绘长安上流社会王侯贵戚骄奢纵欲的生活。诗人由表面的繁荣昌盛落笔,意在阐释兴衰祸福相倚伏的哲理。此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诗的前二十六句为第一层次,主要绘写权贵们及其附庸的日常生活。“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声明冠寰宇,文物象昭回。”细致传神地刻划出享有殊荣的将相们,身佩宝剑,昂然出入宫殿的情景。他们的美名扬于天下,形象题于画阁,业绩载入史册,光荣如同日月。

“钩陈肃兰,璧沼浮槐市”,写的是天子的学宫圣境,静穆清幽;学士们漫步泮池、文市,纵论古今于青槐之下,十分风流儒雅。教化之推行,言路之广开,由此可见一斑!“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既写景又抒情。那展翅翱翔的铜乌殷勤地探测着风云的变幻,期盼国泰民安;那高擎金盘的仙掌虔诚地承接着玉露,祈愿天子万寿无疆。“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指的是文武百将各司其职,文将治国安邦,武将戍边拓疆。“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说的是权贵们的居所,如同皇帝的离宫一样众多华丽。他们不但身居华屋而且饮食考究,“炊金馔玉待鸣钟”,真是气派。“小堂绮窗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是他们娱乐的场所。娼优之多可想而知。她们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需要而滋生的附属阶层。她们的生活自然也豪华奢靡:“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这样的生活是“朝游北里暮南邻”的锵金鸣玉的王侯贵人所带来的。除了北里南邻的“多近臣”,还有那些失势的旧臣元老和专宠的新贵:“陆贾分金将燕喜,陈遵投辖正留宾。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活动场所和享乐消遣之法,游说饮宴,兴高采烈,逍遥自得。这是朝廷之外的另一番热闹景象。

第二个层次是描绘长安的夜生活,从暮色苍茫到更深漏残,绿杨青桑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边是艳若桃李的娼妓,一边是年少英俊的侠客。碧纱帐里,彩珠帘内,皇帝与宠妃,使君与罗敷,出双入对,相互依偎,厮守之状如胶似漆。歌舞场上,轻歌曼舞。

王公贵人,歌儿舞女,沉迷于灯红酒绿的梦幻里。他们便是如此浑浑噩噩度过自己的一生,不能如蘧伯玉一般,“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第三部分

现实是残酷的,乐极必定生悲。因而诗人在第三部分(从“古来荣利若浮云”至“罗伤翟廷尉”)以其精练灵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历史画卷,把西汉一代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你死我活的残酷的*景象和世态人情的炎凉,状写得淋漓尽致。考究用典,精到的议论,生动的描绘,细腻的抒情,惊醒的诘问,交叉使用,纵横捭阖,举重若轻地记录了帝京上层社会的生活史。这部分重点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和无法逃脱的没落命运。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从古到今,统治阶级都是一样的。诗人生活的武则天时代,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激烈,酷吏罗织罪名陷害忠良,正所谓“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没有谁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面对唐朝的现实,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慨然而叹:“已矣哉,归去来!”继而诗人列举了汉代著名的贤才志士,他们的升迁湮滞,都不取决于个人学识才智的高低,而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

司马相如辞赋再佳,无奈景帝不喜欢辞赋,只得回到临邛卖酒为生;后来武帝赏识他的辞赋,经过狗监的推荐,才被召任为郎。扬雄学识尽管渊博,然而成、哀、平三位皇**不赏识他,他也就无法被提升。“十年不调几邅回”,语意双关,既指张释之十年为骑郎事,也是叹息自己十年没升迁的境遇。汲黯因为直谏而遭到忌恨,贾谊因为才高而被谗言所害。这一结尾,婉转地表达了忠直之士难以被容纳之意。

拓展阅读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注释和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指河南的洛阳。代时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折柳:原指《折杨柳》曲,这里不仅指曲名,而且暗含着一种习俗。即折柳赠别。代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园情:指怀恋故乡之情。

【鉴导示】

这首,将热爱故乡之情融于闻笛之中,借“折柳”之曲寄托惜别怀远之意。

抒发了人在东都洛阳春夜闻笛的感受。

紧扣一个“闻”字,抒写闻笛后的心理感受。首句写笛声“暗”飞而起。着一“暗”字,意味深长,那个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次句“散人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人的想象中,中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的。高亢的笛声,在夜深人静之时响起,加春风的助力说它飞遍洛阳城是并不过分的。三、四句写人细听曲子的感受。“折柳”二字语含双关,既指《折杨柳》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在古中,“折柳”几乎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人自己吗?

李白的这首,主旨很明朗,人借写笛声,写笛声勾起的感受,由笛声吹奏的有关折柳的曲子传达一种人人皆有的思乡之情。显然,人写闻笛,而意义又不限于描写音乐,这才是本感人的地方。

【鉴要点】

[1]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意象鲜明,主旨明朗。[3]情景交融。[4]采用夸张、双关的修辞手法。

2、艺术技巧·立意切题《骊黄牝牡之外》原文 注释

【依据】

前辈言咏物或粘皮带骨,此词气有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所谓索之于骊黄牝牡之外者,区区模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刘文蔚《合选详解》卷六引赵子常语)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先解释一下“骊黄牝牡之外”。“骊黄牝牡”,语出 《淮南子·道应篇》,原意指求骏马不必拘泥于马的性别——“牝牡”(雌雄)与毛色——“骊黄”(黑黄)。换言之,“骊黄牝牡”系指马的非本质的表面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明晓,所谓“骊黄牝牡之外”,即是指马的非本质特征以外的方面,也就是马的本质、马的 “神”乃至寄寓于马的 “志”。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是一首专写马的,从体来说,它属于咏物。咏物,自然主要是咏物,通过咏物来表达旨,它早在春秋时代即已产生,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诞生了中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桔颂》,而后至齐梁时代,这类开始兴盛。咏物有两种:一种是为咏物而咏物,将所咏之物描写得曲尽妙处,所谓工于体物、穷物之态,对物的特征作形象、传神的描画;另一种则并不就物咏物,而是在对物的形神描绘的基础寄寓人物(主要是人本人)的情思,从中表达人的感受与体验,让所咏之物富有含义,做到“不即不离”——既不离开物,也不太粘滞于物,赋物于情,托物言志。当然,要写好咏物并不容易。宋人张源说: “难于咏物。”(《词源》)清人吴衡照说: “咏物虽小题,然极难作。” (《莲子居词话》)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咏物要在追求“形似”的基础达到“神似”,同时又要有寓意,有寄托,即刘勰所说:“吟咏所发,志惟深远。”(《文心雕龙·物色》)杜甫这首《房兵曹胡马》咏物,可以说是做到了“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士祯《带经堂话》),故而赵子常说它:“词气有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所谓索之于骊黄牝牡之外者。”

我们看章本身。除首句点明马的不凡来历(“胡马大宛名”)外,其余七句均写了马的形象、神态、特征与气概。比较起来,前三句是“实写”——写马的“骨”、“耳”、“蹄”,以生动、贴切的词语活生生地勾勒出了一匹雄姿逸态、神情别具的骏马:后四句转写马的气质品格,属于虚写,咏物中注入了情思——由字面的此马可共艰危、托生死、所向无际、骁腾万里,寄寓作者对房兵曹的期望与勉励,并隐托了人自己的志向与抱负。联系人其时所处的盛时代及其与房兵曹等书生寒士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此的蕴含即由单纯咏马而升华到了骊黄牝牡之外——追求更高、更开阔的意境了。

像杜甫《房兵曹胡马》这样不“粘皮带骨”而有寄托的咏物,在宋时代的词创作中并不鲜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即是一首典型的既细微刻画梅花,又溶入作者人格与心声的佳作:“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的神韵在这首词中跃然而现,人自身的品格与情感也充分地得到了表达与体现。苏东坡的《水龙吟》也是如此,写得“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尤其“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由杨花而及思归之愁情,情意浓郁,直抒胸臆,真正达到了言物寄情。

毫无疑问,咏物如能在咏物基础赋予骊黄牝牡之外的寄托与寓意,确可使的意境更为开拓、深邃而富有情意,它显然比单纯咏物要高出一筹,更具有艺术魅力与丰富内涵。

3、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微物传情》原文 注释

【依据】

问得淡绝妙绝。如《东山》“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宋顾乐《人万首绝句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细节在艺术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学家在记述和评论历史事件时,总是更多地考虑这一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宏观意义,而较少顾及具体的细节。艺术家则不然,即便是极具历史总体感受的艺术家,也多通过一些看似琐屑的道德纠葛来反射宏伟的历史魂魄。例如对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可对它作出民族关系、和战关系的评判,而艺术家则不能不深情地注视这位背井离乡的汉族姑娘面对茫茫草原时的心情与眼神。在尤需以少总多的抒情小中,细微之物、细小之事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物传情”、咫尺万里也便成了人们习用的手法。维的这首《杂》,抒强烈的思乡之情取的便是细微的自然之物,系千钧于一发,写得非常成功。

久居异乡之人忽遇来自故乡的旧友,引发出急欲了解故乡风土人情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开篇两句用一种不假修饰、接近生活原态的形式,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可问的故乡事很多很多,初绩的《在思故园见乡人问》就列了一串长长的清单:“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哪后开?”如此,还仍然远未问尽,再平面地罗列百行也未必问得尽。但这位抒情主人公却压下了欲问的千言万语,只问了一个看似不值一问的细微问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真真是匪夷所思,不问东,不问西,偏只问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没写来自故乡的友人的反应与回答,猜想他是相当吃惊且未必能够回答出来的,因为人们往往忽视习见的事物,他不一定注意到了那株不起眼的寒梅。但恰恰是这细微的一问,问得淡绝妙绝,使“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文濡《评注读本》)。

思乡之情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和具体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具体的人、事、物中,又总有一些在思乡者的脑海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成了思乡情结的关联物,一起思乡之情,马想到这些事物。为什么许多作家一写到故乡便会一往情深地写起故乡门前的小河、院庭中的歪脖子枣树、奶奶大蒲扇*出的某个难忘的故事、差点被淹死的一次游泳等,关键就在于这些事物经过岁月的淘洗后已积淀到了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了思乡情结的一个组成分,具有现量直觉、即目而真的性质。窗前的那株寒梅在这位游子心中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它几乎就是记忆中的故乡的缩影,一问之中,实已将种种思乡情怀尽数传达出了。这是典型化的一问,也是化的一问,所含的丰富内容需我们细心品味方可见出,未可等闲看了,有负人一片苦心。

4、艺术技巧·修辞用韵《借人名作巧对》原文 注释

【依据】

此为兵乱后追忆昔时而作。首二句言曾共五陵年少月夜听歌,乃记当年之事;张梦晋所谓“高楼明月清歌夜,此是生平第几回”也。三、四追忆盛时之光景,但见火树银花,城开不夜,酣醉于露桃花下,只觉春光之绚丽,不知世有秋色之萧条。五、六言当年游宴之人有西园公子之豪华、南国佳人之妖冶;其用“无忌”、“莫愁”,乃借人名作巧对。论者谓公子或指陈思,与魏无忌、长孙无忌俱不相合;其实作者不过记裙屐仕女之盛,不必拘定为何人也。前六句皆追忆陈迹,结句言事如春梦无痕,惟见流水斜阳,消沉今古,可胜叹耶。(俞陛云《境浅说》丙编)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午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由于我国汉文在字形、字音和语法结构有其特异的性质,字词有两两相对、平仄相配的可能;更由于人类的审美心理与民族的审美习惯,在我国古典歌,特别是律中出现了对仗,并通过讲求对仗给予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这是歌发展中的自然要求和必然趋势。不少人在语词和典故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又有卓越的驾驭文字的才能,因而在他们的篇中不时出现一些工整贴切而又组合自然、意味隽永的巧对,使为之生色增美。面俞陛云《境浅说》所举韦庄《忆昔》中“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一联之 “借人名作巧对”,就是一个例子。

历史名人中名无忌的: 一为史称 “名冠诸侯” (《史记·信陵君列传》)的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一为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并图画凌烟阁的长孙无忌。联系“西园”句中“公子”二字看,当是借用前者之名以代指豪贵之家的公子。历史传说中名莫愁的女子: 一为洛阳人,梁武萧衍《河中之水歌》有“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句,歌中并述其嫁为卢家妇,过着富贵生活; 一为石城人,《旧书·音乐志》称其“善歌谣”。“南国”句即借用此名代指贵妇或歌女。就词类而言,以“莫愁”对“无忌”,是专名词对专名词; 就字音而言 “莫愁”是仄下平,“无忌”是平下仄,也正可相对。这是借用人名以代指“公子”、“佳人”的工对;而如果更从“无忌”、“莫愁” 的字义看,恰与意拍合,说明当年在 “银烛树前”、“露桃花下”,仕女们尽情游乐,无所顾忌,莫知忧愁。这一联之不仅为工对而且可称为 “巧对”,就在其起了这词语双关的妙用。

与此相似的巧对还有杜甫《秦州杂二十首》之一的“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一联。“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流经陕西陇县;“鸟鼠”,即鸟鼠山,又名青雀山,在今甘肃渭源境内。这一联扣合题,叙述作者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经之地,是以山名对水名的工对;再从字面看,鱼龙、鸟鼠又都是动物,以动物对动物,也是工对。更从意看,两句给人的感受是一个清秋之夜、水落山空、鱼龙蛰伏、鸟鼠潜藏的凄冷萧瑟的境界,与其《秋兴八首》之四中“鱼龙寂寞秋江冷”一句的意境相近似。韦的“西园”一联是“借人名作巧对”,杜的“水落”一联则用地名作巧对;两者同收语意双关之妙,而且其用以表达的意境也都是与融为一体、妙合无垠的。

述韦联、杜联异曲同工的,还有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问之》中的“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指美酒,出《世语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 ‘青州从事’,恶者谓 ‘平原督邮’。” 乌有先生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这一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是、下呼应的流水对,字面以一官名、一人名相对,戏述“书至而酒不达”之事,是一直为人所称赞的巧对。

中以人名、地名相对的句子不胜枚举,而像面所举的这样天造地设的巧对却也不多。这里可附带拈出一谈的有元好问 《李屏山挽章》中“牧之宏放见文笔,白也风流余酒樽”一联。杜牧与李白两人名的字音是仄声,无法相对;杜字牧之,李字太白,如果“牧”作句首字,不论平仄,是可以相对的。但以“太白”对“牧之”,虽然就词类、字音而言都合乎对仗法则,从字面看则不工切。作者匠心所至,因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有“白也无敌”句,就以“白也”代称李白,以对“牧之”,使“也”字与“之”字形成虚字相对,而人名中的虚字是不易相对的。这就成为也值得一提的一联人名对人名的工对,具见作者的巧思,提高了句的审美价值。

点击查看更多《上吏部侍郎帝京》骆宾王唐诗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5869.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简短的朋友生日祝福语
  2. 关于生日祝福的说说短语大全
  3. 201年创意拜年祝福语
  4. 2016年圣诞节经典节日祝福语
  5. 即将毕业生学习工作计划
  6. 大学出游策划书范文
  7. 欢度春节手抄报资料
  8. 《我爱祖国的蓝天》读后感范文
  9.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的范文
  10. 描写辞旧迎新的诗句有哪些
  11. 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范文
  12. 别辜负他们的负重前行散文
  13. 古风宋国梧台东原文翻译及赏析
  1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的教案设计
  15. 集体劳动合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