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8

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拓展阅读

1、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2、登云《登云》阅读答案

宗臣

头月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鸟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注]云,位于广东省乳源县北,势绵延,色清秀,为岭南的旅游胜地。

(1)首联为本的写景句,有人认为—个“插”字用得极妙。请你谈谈妙在何处?(4分)

(2)这首表达了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句简要分o(4分)

参***

(1)一“插”字化静为动,使静态的中景物具有动态之美。明月傍,云雾偎峰,层层叠叠的峰仿佛倒悬于澄明之江,、水、云、月,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自然图画。一个“插”字使水辉映之景显得鲜活灵动。

(2)表达了人登涉云,观自然美景而体验到的欢快愉悦的情怀。前两联,充满生趣、动态鲜活的水云月美景,让人顿生秀色可餐的欣喜,攀高登险的行程让人尽享欢娱;后两联,人登上顶,忽听云外紫笙,恍如籁,风吹衣佩,迎立受风,恍惚身处昆仑仙境。如履仙境之快感溢于言表。

首句写顶之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头,周围缭绕着族族玄云。英英,形容云兴涌堆积的样子。攀月吻云的峰之高耸,射云泻的月光之清辉,遮烘月的云雾之漂浮,三者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同时也表明登的时间是在晚上。

次句,是人在中蜿蜒登涉,江水曲饶,千回百转。江水澄碧清澈,晶莹明亮,倒映出峦。“千峰”扣题中“诸”,千峰插水,好似一个倒悬的地盆景,其秀丽,而且“插”字更使水辉映显得富有生气活力。拿傍依峰的明月,族拥峰的云雾,倒浮于江中,、水、云、月,构成一幅有没而和谐的水墨画。

三、四句集中写“登”。“芙蓉”非指荷花,是长满中的木本植物,其性耐寒。“苍翠”写出它的本色,这里是以颜色代指事物的本身,同时也描绘了遍野芙蓉、满目苍翠的云色。

拉紧芙蓉树枝才能在陡峭如壁的石上步步攀登,可见势的险峻。“乱射”两字传神地写出手一松开,被拉紧的树枝迅速反射弹回,左右颤动,乱打身旁的枝叶,激起林中一片嘈响的情景,故惊动了栖睡的猿鸟。

五、六句写云外笙乐。“云外”表明已至顶,暗点名“云”。登上顶,即身在云中,忽又听到云外紫笙之音,更有飘飘欲仙之感。“紫笙”本指仙乐,此处实写高风劲,风吹入岩穴发出声响,那悦耳的籁之音若断若续、欲来不来,真似云外仙乐飘渺恍惚。它不仅渲染出高之巅幽静神秘的趣意,也表露了人身入云,心想云外的情致。

结尾两句抒发了如游仙境的登快感。“萧飒”,即萧瑟,像秋风之声,宗臣登游云或在秋季。顶秋风似从外吹来,风力强劲,吹在衣佩上发出萧飒之声。人迎立受风,畅快淋漓到了竟恍惚以为身处昆仑仙境的地步。

3、杜甫《岳》

岳,是唐代著名人杜甫的名篇,该通过描绘泰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卓然独立、兼济下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注释:

1、岱宗:泰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岳:遥

3、岳:高峻的大,这里指东岳泰,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色连绵不断,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

10、造化:创造化育, 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为北阴,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而小下。”

24、一览:一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一:

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们,一览无遗!

二:

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

评点:

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人现存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南岳衡和西岳华。本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时所作。当时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的前六句实写泰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人初见泰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之高。泰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色绵延无际。这句既写出了泰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具体展现了泰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阴阳割昏晓”是写泰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人细所见之景。只见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人还在入神。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之美。

七、八句写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两句,抒发了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以“”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杜甫《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这一首是东岳泰。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东等地)时,是现存杜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没有一个“”字,但句句写向岳而。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见泰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吟》那样用“崔崒刺云”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之高。泰之南为鲁,泰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岳楼》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中所见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高,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见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人还在。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人对祖国河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这最后两句,写由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中,可以看到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麓。无疑,它将与泰同垂不朽。

4、霜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屋。

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上阕:夜晚,(我)留宿在寒冷的长江边,江景凄寒,伫立江边,(我)思潮滚,不禁仰长啸。(这啸声)搅起冲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江水举得很高很高,江上的小屋都被冲了。就连潜藏在江底的鱼龙神怪都惊得跳出水来。

下阕:(我)心中潜藏的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词仍嫌不够;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我)虽心有抱负,却难以施展,让我不禁想流下愁苦的泪水。

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在长江北岸。这一带是南宋的前方,多次被金兵侵占并经常受到**扰。

草草兴亡:是对中沦陷和南宋危殆的命运而发的感慨。草草,草率。兴亡,偏义复词,指“亡”。

盈掬:满握,形容泪水多。

人生之最大不幸,莫过于空有济世之才,而无施展之处。在南宋时期,多少志士空叹发,遗恨而终。这首词抒发的,即是这种情感。仪真,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县,位于长江北岸,这在南宋时期,曾多次受到金兵**扰。爱国而且胸怀下的作者夜泊于此,面对寒江,北,百感交集,借江景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之情。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一个“啸”字,就表现出高远境界的,气势不俗。夜泊长江,江景凄寒,作者伫立江边,思潮滚,不禁仰长啸。与“长啸”这一壮怀激烈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此词奠定了苍凉雄浑的基调。接着,作者描绘了江上风高浪急、莽莽滔滔的景象:“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屋。”只见狂风卷地,巨浪腾,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一“卷”一“”,只觉得气势飞动。这一幅有声有色、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忧思和不平。

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是一过渡,全词转入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激昂慷慨渐趋低沉,想借吟饮酒强自宽解,然而郁结于心的如此深广的忧愤岂是轻易能够排遣掉的,其结果只能是“吟未足”,“断还续”。是什么在困扰着作者,使他郁闷,心绪难平?那就是国家的“草草兴亡”,即中的匆匆沦丧。“休问”,两个字内涵十分丰富。从这二个字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出国势衰微已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而且表明作者心情极为沉痛。一想到朝廷对外妥协投降,想到主战派备受压制、排斥、打击,想到自己和许多爱国志士虽满怀壮心却报国无,不禁悲从中来,心潮难平。“功名泪,欲盈掬”,既激愤又伤心,词人感叹报国无路,读来使人黯然神伤,并与开篇的“长啸”相呼应。将当时社会上的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大众心态,集中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首抚时念乱的沉郁之作。作者夜泊仪征江边,面对滔滔江水,环视南北江岸,一时之间,河之感,家国之恨涌于心头,感怀百端。首二句即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的心境。他的心情就和眼前的鱼龙惊动,浪风卷一样,澎湃不平,郁勃难抑,写景也是写情,情景相融。使人似乎可以听到作者内心剧烈的跳荡。

上片以“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起句破题,点明夜泊的时间和地点,总写人物的活动。奔波的劳顿并没有将词人拉入梦中,而是长久地无法入眠。他的心中充满了积郁和悲愤,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只好对江长啸,凭借反常的发泄行为来求取暂时的心理平衡。一个“啸”字形象地暗示出作者奔走无果,壮志难伸,英雄失路,托足无的满腔悲愤。这是全词的“眼”,是整首词感情基调的集中表现,也是上片写景的总起,下面的景色全由此一“啸”字引起。“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屋。”“惊”是对“啸”的反应,这是极写长啸的深沉和力度。夜间本是鱼龙各种水生动物休眠的时候,但它们突然听到裂耳的长啸,都惊跃骇游起来,就连沉在江底的鱼龙也不例外,以至江水搅起冲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海水举得很高很高,海上的小屋都被冲了。这几句写得笔力遒劲,破空而来,想象奇特,而不游离江上的具体环境。景为情生,是抒情主体内心情绪的外化,情托景显,复杂愤懑的内宇宙被海水、海浪、海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声音、形象、感触三面并举,听觉、触觉、视觉三官并用,绘声绘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倒海之势。

下片变形象抒情为直抒胸臆,感情的格调也由愤转悲,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这二句既有沉郁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是此情此景中作者情感轨迹的具体表现。然而,事到如今,江北的金朝依然长居不亡,自己的平戎之策又得不到当权者识,英雄失路,托足无,眼见得岁月催人,功名难就,回首往事,心绪正如奔腾卷的江水。因此,酒喝了一阵再喝一阵,进又无,退又不忍,只有断断续续自斟饮,一声长叹两鬓霜了。结句“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既是对南宋的沉痛哀惋,又是对自身的沉痛悲泣。一代偏安江左的王朝,就这样在屈辱求和中建立又消亡,即将把懦弱无能、终无建树的形象永远留给史册,在这样的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中,千万不要再考虑个人的功名了。然而,此话还没有开口,就已热泪盈掬。在这里,词人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并看到了国家命运对个人命运的制约作用,看到了作为小人物对改变国家形象的无可奈何,对挣脱自身悲剧也无可奈何。这种对人生悲剧因的认识,正是“泪欲盈掬”的深刻缘由。

本篇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韵味淳浓,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悲愤苍凉,雄阔浑厚。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1383.html

热门阅读

  1. 育儿心得幼儿园
  2. 别饿坏了那匹马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3. 优秀的情人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4. 201年最经典的愚人节祝福语
  5. 立竿见影如何和造句
  6. 偷窃大王童话故事
  7. 有表情的面具小学美术教案
  8. 大学生暑期社会报社实践报告参考
  9. 拯救河马妈妈的睡前故事
  10. 李商隐的爱情诗赏析
  11. 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征文3000字
  12. 到底先救谁纪实故事
  13. 中国寓言故事与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
  14. 简洁自我鉴定
  15. 抱歉杂文随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