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 短片(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课件:重点品读的句子。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播放课件)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
在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一面五星红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词,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脉络
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五星红旗)课文有几处写到五星红旗,画出有关句子。
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机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作者去漂流旅行,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举着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①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老板提出用面包交换五星红旗?
②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
③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①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什么呢?
中国留学生: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五星红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也可以读读资料袋的内容。
2、本课要求认的字中,要注意摊是前鼻韵母,凝是后鼻韵母,竖是翘舌音。要从字形上来帮助学生区别其他易混的字,如,摊,可以换偏旁的方式同滩字区别,竖和坚要注意下半部分的不同,可以通过组词等方式让学生巩固。
本课要求会写13个生字,字形复杂的要重点指导,如窄漆鼻摔,窄字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纟。
3、本课要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教学时,可以从学生了解的国旗知识和故事入手,也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平时参加升旗活动的感受。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事件大致经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
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是怎么样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这些句子都说明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急需帮助。这样描写为后面做了铺垫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下,我的爱国行为更加难能可贵。
面包店老板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
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思考题二来解答。当我向面包店老板求助时,老板先是婉言拒绝,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后来又提出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或许他只是好奇,并不是有意侮辱中国人,但是我却断然拒绝了老板的要求,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国家尊严的国旗是不能用来交易的。我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换面包,这一举动打动了老板,他深深地理解了这位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从而给了我更多的帮助。这也说明了只有具有民族气节的人,才会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文末的泡泡是引导学生评价面包店老板的救助行为,感谢别人的帮助,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课文是怎样表现我的爱国情感的?
本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俗话说,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符合课文的整体氛围。对这一写作技巧老师可以向学生略做讲解,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另外,课文中对其他生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即寻找一个角度串起一系列词语,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4、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红旗依然鲜艳是我的主观感受。联系上文讲我遇到的危险和下文讲我遇到的困顿境地,说明五星红旗依然保持着她的庄严,表达了我对国旗热爱的一片赤子之心。再如,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一句话旁边有一个泡泡: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联系起来思考。当面包店老板向我提出用国旗换面包时,我这时可能会想到很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根本不会答应面包店老板的要求。学生可以结合全课我对国旗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来体会:我在漂流出发前带上国旗,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也希望国旗能陪伴自己渡过困难;在漂流遇到危险时,我先想到的是把国旗系在脖子上,表明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爱护;当面包店老板向我提出用国旗换面包时,我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的要求。
5、朗读指导。本课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进而读出这些变化。例如,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了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由于课文较长,教师只需抓住几个情感强烈的点来指导,不必面面俱到。
6、课文的资料袋介绍了国旗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拓展阅读
1、最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观察物体”部分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让学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教材由“盲人摸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然后通过观察木头大象、拍照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便于学生区分,教材将每个位置都用观察者的名字标出来,用学生所在的位置代替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方位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词都是相对而言,描述起来容易出现分歧。
(二)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发展空间观念。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几何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几何体,初步渗透“三视图”思想,发展空间意识和观念。
本单元内容离不开生活实际经验,学生能充分的发掘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为以后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2. 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 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立体实物的过程,并能将抽象的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
4. 能够辨认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实物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5. 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和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难点:能辨认从侧面看到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几何图形有初步的表象,但是要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还要靠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要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作为观察物,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语言描述、动作描述、闭眼回忆等方式来形成清晰的表象。其次要利用模拟情景图,读懂图中人物与被观察者与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比较和联系。
在指导学生观察物体时,要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初步渗透“三视图”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3.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从观察实物到观察几何体,能逐步在头脑中形成形状图,经历了抽象以
2、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操作实践、探索研究等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行面积公式。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割补法、增补法,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如何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就成为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1、知识与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交流、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班上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生:30名。
师:少先队员有什么标志呢? 生:有佩戴红领巾。
师:好,老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并提问:这样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这条红领巾的大小
师:这条红领巾的大小也就是一条红领巾的什么? 生:面积。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口述) 师:对,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来研究的,那么你能不能将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你们剪成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完全一样。
师:这两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哪个图形剪成的? 生:是平行四边形。
师:可以说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老师把你们的角三角形放大了,贴到黑板上。
(2)、再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卡片,想法剪成两个三角形。也请你们比较它们形状、大小。
生:我剪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师:是吗?其他同学剪的呢?那也可以说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老师也把它放大贴在黑板上。
(3)、再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卡片,想法剪成两个三角形。也请你们比较它们形状、大小。
生:我剪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那也可以说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好,同学们剪的都贴到黑板上。 (4)、探索、推导
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前我们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以说用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怎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方法呢?
师:大家来看黑板,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三角形的底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再除以2,就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底×高÷2)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是不是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一定要拼成平行四边形以后再算?
生:不用,我们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是不是也存在底和底相等、高和高相等这种关系?
生:是。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但面积有关系,它们的底和高也有关系,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这种相等的关系叫做等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这种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高。
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高求出的是什么?谁想说?
生1:底乘以高求出的是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你说的真好!为什么除以2呢?
生2:因为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必须除以2。
(5)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我们用拼图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老师板书:S=ah÷2)。
3、(1)出示例题:如果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尝试完成,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2 =100×33÷2 =3300÷2
(2)、出示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 成,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一种三角尺的形状如右图,它的面积是 多少? 三、巩固提高
1、(课本练习第1题)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你认识吗?算一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2、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
(3)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则面积是5×4=20平方厘米。( ) 3、(课本练习第3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4、(课本练习第6题)下图中哪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他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三角形的底和高。)希望同学们多练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2.5cm 7.2cm =1650(平方厘米)
转化
高
底
S = a h ÷ 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3、最新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对话的方式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 “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通过“连一连”、“涂一涂”、“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编写特点: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1、 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信息窗的素材取自学生熟悉的撘塔游戏,拼撘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体,有易拉罐、药盒、磁带盒、积木、地球仪小皮球、乒乓球等,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事物的抽象化。
2、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了很多接触和体验,对各种物体的形状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平时的游戏也积累了一些拼撘、分类等活动经验。教材编写过程中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拼撘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些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认识这些物体,在观察、触摸、滚动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 3、 强调动手操作。
儿童对形状的感知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认识几何形体的主要手段。教材在编写时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一开始的利用各种形状的物体进行拼撘游戏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启动的问题“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也需要学生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完成。
4、 注重直观感受。
教材在编写时注重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学习数学知识,重视展现图形的抽象过程。红点部分是让学生在拼撘游戏中直观认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分类中直观辨认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老师提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摸、滚、看等活动中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整个学习中都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初步表达即可,不要求学生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5、 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
教材编排中红点问题的探索部分,先让学生将易拉罐、药盒等各种常见的实物进行分类,然后抽象出各种物体的立体图形,练习的第4题专门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就是根据图形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形成了“物——形——物”的思维过程,引领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能准确说出每个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1、正确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 ■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各种形状的物体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大量的感性认知,对“方”和“圆”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也有自己的理解。教学时,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和感性的理解,让学生搜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动手拼摆,自主进行分类,老师再提升认识,重点强化图形的认识。 2、 通过动手操作的拼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状,培养学生初
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撘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感性认识。
3、 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的感到逐步抽象,再到寻找各种形状的物体,使学生经历“物-----形------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求这些基本形体,充分展现从“物”到“形”的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标胶能力,加深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直观认识。课后教师可以让雪花谁能广泛的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
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使学生在经历从“形”到“物”的认知过程。 4、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切勿随意提高教学要求。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求4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按任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5、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内容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综合练习 分积木 合计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材第87-91页信息窗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及相关练习。
借助实物与模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并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等活动中巩固这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运用这些特征分辨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窗——谁的手儿巧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拼撘活动的真实照片。在4个小朋友做拼撘游戏后,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由此引入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该图有两个重要意图:一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增强素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二是重视以操作活动的方式学习几何形体的有关知识。
通过该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课时 1 1 1 3
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值。 【教学时间】2课时
新课引入
指导学生观察下面的图片,思考后填空。
教师提问:请用一句话描述下图中俩人当时各自的感受状态。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学生甲:好冷呀! 学生乙:好热呀!
教师提问:上面的回答中的冷热指的是温度,哪什么叫温度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下面的体验活动:
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靠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并不都可靠。
教师引导:
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温度的高低呢? 一、温度计
1. 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需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想想做做 自制温度计
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进瓶口中。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位置。
抽生回答放入热水中和放入冷水中时观察到的现象 2、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
教师由上面的观察活动引入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 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3. 常用液体温度计
寒暑表、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展示不同常用液体温度计事物
拓展: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液体:酒精、煤油、水银。
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结构
玻璃泡刻度100℃细管玻璃外壳单位:℃玻璃泡:内盛液体,如水银、酒精、煤油等。毛细管:液体涨缩的通道,和下部的玻璃液泡相通。
二、摄氏温度 1.温度的单位及规定
⑴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⑵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⑶ 在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1份代表1摄氏度,记为1℃。 2. 液体温度计的认读
零下10摄氏度读作:或负10摄氏度0摄氏度25摄氏度记作:0 ℃25 ℃—10 ℃
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单位℃)
氢弹爆炸中心达5×107铅的熔点328 冰箱最低温度-18 太阳表面约6000 焊接用烙铁达250 水银凝固点-39钨的熔点3410 高压锅内的沸水130我国最低气温-52.3沸水的温度(100)白炽灯泡灯丝达2500 地球表面最低气温-88.3铁的熔点1535 酒精沸点78 酒精凝固点-117 煤气灯火焰约1100 地球表面最高气温63 液态氧沸点-183金的熔点1064 人的正常体温(37)液态氢沸点-253 火柴的火焰约800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零度-273.15
第二课时
三、温度计的使用 首先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
温度计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所测的温度过高 损坏温度计 所测的温度过低 测不出温度 教师介绍后注意强调:测量时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动画显示:超过量程,你的温度计可能就玩完了哟!
其次要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配合简单的动画学生教师讲解:温度计的分度值是一小格所代表的温度值,由它决定测量的精度。
℃11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20最高温度110℃分度值1℃量程-20℃~110℃最低温度-20℃
教师归纳:使用前应根据需要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温度计。 实 验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 在测量水的温度前,思考下图中哪些做法和读数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错在哪里?
偏大37.0℃(俯视)36.0℃(平视)35.0℃
2.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在实验中应注意强调:
(仰视)偏小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浸在液体中,不要碰靠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温度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先观摩实验视频后再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实验视频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 体温计的作用及特点
特点
2. 缩口的作用
⑴测温范围小35℃~42℃⑵精确度高每小格为0.1℃
测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缩口缓慢挤到直管内。
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由于缩口很细,直管内的水银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自动退回液泡中。温度计离开人体后指示的仍是测量时人体的温度。
使用注意:使用体温计前要将玻璃泡朝下用力甩几下。
本课小结
1. 温度的测量工具 2.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 二、摄氏温度
1. 温度的单位与规定 2. 液体温度计的认读 四、体温表
1. 体温计的作用及特点 2. 缩口的作用
课堂练习
1. 温度是表示物体 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在一标准大气压,摄氏温度以 为0℃。
参***:冷热;液体的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 我们用来测量人的体温的温度表叫________, 它的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_______,读作___________。如果我们用测完一位 38.5 ℃的发烧病人的体温计没有向下甩就去测正常人的体温,其测量结果会是 ℃。
参***:体温计;35℃~42℃;0.1℃;37℃; 37摄氏度;38.5。 3. 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D )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棉花蘸酒精擦
4. 下图的温度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表示的温度是 ,读作____________。
120110100-10-20℃-309080706050403020100 参***:-30℃ ~120℃;2 ℃; 28℃;28摄氏度。 5. 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D ) A.0℃~100℃ B.35℃~42℃ c.-10℃~100℃ D.-20℃~50℃.
6. 用同一只温度计测 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的水温度高 B. 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 二者温度相同 D. 无法比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