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生平简介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下面一起看看他的生平简介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叙旧,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拓展阅读
1、解缙是怎样机智斗权贵的?解缙生平事迹简介
少年时,他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一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富丽的宅院里头还有茂密的修竹掩映其间;相比之下,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显得格外冷清。解缙想,穷人也有穷人的过法,不必一味羡慕别人。因此写了副春联贴上:
门外千杆竹;
家内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引起了全村读书人的注意。乡绅知道后大为恼火,凭什么自家的竹林却给别人装了门面,就吩咐家人把竹子砍了个精光,之后便心满意足地说:
“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杆竹’!”
乡绅如此可恶,激起了解缙的报复之心,就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添上一个字,春联就变成:
门外千杆竹短;
家内万卷书长。
这么一来,乡绅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他自忖道:叫你添什么短长。
解缙见状自觉好笑,又在春联底下各添一字,春联变成:
门外千杆竹短命;
家内万卷书长存。
解缙的这副红春联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称赞。乡绅这才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卧床了好几天。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日涨。后来曹尚书也听说了这事,他心想:区区一个毛头小子,如何传得如此神通,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我得亲自考察一下。于是他就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从容地走上大厅,面无惧色。曹尚书想当着满堂官宦的面,煞煞解缙的威风,也想趁此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就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对子吗?我出上句,你对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解缙还来不及答应,他便抢先念道:
2、杜牧生平简介
别名:杜牧之
国籍:中国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
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8
逝世日期:852年
人物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3、北宋被贬宰相丁谓生平简介丁谓是怎么死的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干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通籍后丁谓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干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据《中吴纪闻》、《姑苏志》等记载,丁谓第宅在苏州大郎桥,“堂宇甚古,有层阁数间临其后,号晋公坊。”龚明之曾到其故宅与他的孙子德隅过从。又据《吴门表隐》记载:“甫桥丁家巷,宋丁谓旧宅。南濠丁家巷有丁家园,为谓之别业。今道旁有青石座椅、上马石”。又据《吴县志》记载,大中祥符间,丁谓任苏州军节度使时,宋真宗曾为他在苏城西南横山吴王拜郊台后丁家山下建造过第宅。又,蓝家巷(今钮家巷)原有丁晋公庙。
4、南齐皇帝萧道成生平简介南齐皇帝萧道成怎么死的
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兰陵县),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
萧道成年少在名儒雷次宗处接受教育,钻研《礼》及《左氏春秋》。性情深沉,通习经史,为南朝宋将军,后被封为齐王,受禅为帝,改国号为齐,建都建康。482年,萧道成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葬于泰安陵。死后庙号太祖,谥曰高皇帝。
早年经历
公元427年(宋元嘉四年),萧道成出生于晋陵郡武进县东城里老宅(今常州武进)。萧道成十三岁时,名士雷次宗在建康鸡笼山立学馆,他曾去就读,学习《礼》、《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
戎马生涯
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萧道成开始了军旅生涯。公元446年(元嘉二十三年),萧道成随同雍州刺史萧思话镇守襄阳,任左军中兵参军。在与北方部族的征战中,屡屡显示军事才能,袭晋兴县五等男爵,后调任建康令。
公元466年(泰始二年),宋明帝刘彧即位,萧道成升为右军将军。当时四方反叛,在274郡中拥护朝廷的只有丹杨一郡,在危机面前,萧道成被加辅国将军,奉命东讨,至晋陵,一日破敌十二垒,平定了叛乱。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降北朝,派其儿子索儿攻击淮阴,进逼青、冀二州。宋明帝又派萧道成北上,在淮阴打败薛索儿,追敌至徐州附近的钟离,得胜回朝,晋爵为西阳县侯。这时,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又叛乱,从鄱阳山道直入三吴,情势十分紧张,萧道成带3000人堵截敌军,军械短缺,就用棕皮编成马具装,砍竹子充箭,夜晚举着火把进军,敌军见火炬连绵不断,吓得不战而逃。萧道成被升迁为桂阳王征北司马、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公元467年(泰始三年)八月,宋明帝派沈攸之北伐,萧道成率领千人镇守淮阴,为沈攸之镇守后方。次年七月,萧道成代沈攸之为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五年,进督兖、青、冀三州。六年,除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不拜。复授冠军将军。留本任。明帝崩,遗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兵五百人。与尚书令袁粲、护军褚渊、领军刘勉共掌机事。又别领东北选事。寻解卫尉,加侍中,领石头戍军事。
入朝执政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桂阳王刘休范反叛朝廷,萧道成带兵平叛,取得胜利,由于平叛有功,萧道成晋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禁卫军,督五州军事,但实际上已经形成萧道成独掌朝政的局面。当时,他与袁粲、褚渊、刘秉号称“四贵”。此后,宋皇室成员为争权自相*,朝廷实权渐集于萧道成。
元徽四年(476年),萧道成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朝廷宰相)。同年七月,久蓄逆志的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自恃是刘义隆长孙,又有勤王之功,意欲夺取帝位。萧道成果断征讨,激战于京口万岁楼下,后刘景素兵败被斩。
专政建国
公元477年(元徽五年)六月,天气炎热,萧道成在家赤膊午睡,刘昱闯了进来,用骨箭射中他的肚脐。萧道成经过这次惊吓,知道再也不能辅佐这样的昏君。他命令越骑校尉王敬则收买皇帝侍从杨玉夫、杨万年等25人,伺机灭掉刘昱。
七月七日,刘昱微服外出,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才回仁寿宫就寝。睡前命令侍从杨玉夫说:“今天是七月七,你看见织女和牛郎相会时就来向我报告,看不见就把你杀掉。”杨玉夫知道大祸将临,于是决定先下手将其杀死。待小皇帝睡熟后,杨玉夫一刀将刘昱的头砍下。萧道成知道后立马骑赤龙马入宫,拥安成王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改元升明。萧道成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
袁粲、刘秉不满萧道成专权,合谋灭掉他,准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举事。事泄,萧道成抢先下手,杀死袁粲、刘秉,清除了夺取皇位道路上的两个政敌。
公元479年(升明三年)三月初二日,宋顺帝任命太傅萧道成为相国,总领百官,封给他十个郡的封地,号称齐公,颁赐九锡,让他仍然担任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同年四月,宋顺帝颁诏将帝位禅让给齐王萧道成,萧道成于是在建康南郊登基称帝,国号齐,是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史称南齐。
公元482年(建元四年)二月,萧道成重病。同年三月初八日,萧道成在临光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四月初六日,公卿大臣为萧道成上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四月二十二日,安葬在武进县泰安陵。
5、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生平简介 王曾是怎么死的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卒于郓州,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早年经历
王曾祖上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王曾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少力学,他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闲时平居,寡言少语,拜同里张震为师。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
状元入仕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廷试第一名,他此前在乡试、会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以监丞通判济州。回京,奉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考试政事堂,授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后以监丞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作为一项规定。又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无限广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
入朝拜相
又升任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京出任应天知府。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又调往天雄军,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真宗病重时,刘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赵祯(即宋仁宗)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刘后决断,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便将此事告诉刘后。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仁宗即位后,王曾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按照东汉旧例,太后坐在仁宗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仁宗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反对,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时,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因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王钦若去世后,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认为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奭、冯元在崇政殿讲学。
天圣四年(1026年)夏,天降大雨。众人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水灾,京师百姓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询问王曾的意见,王曾说:“黄河决口,并没有奏报,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其后果如王曾所料。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靠家专营来获利,准备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仁宗下诏让曹利用位在王曾之上,舆论对此有非议。其后王曾再次升职,在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阁门不敢裁决。仁宗与太后坐在承明殿久等,吩咐按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阁门惶恐不知所措,王曾大声看着阁门说:“只需报告说宰臣王曾等告谢便可。”次序定下后,曹利用愤愤不平。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最初,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时,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悦。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征召车夫来护送使者,没有人敢议论。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
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
景祐元年(1034年),为枢密使。
景祐二年(1035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最初,吕夷简任参知政事时,对王曾十分谨慎地服侍,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任职时间一长,往往独断专行,王曾无法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王曾便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冬,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21日)[3],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隆平集》作六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仁宗亲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又改其乡为“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2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