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之战》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2

《滑铁卢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手段:

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

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

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

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曾经指出:“拿破仑的*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

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五)板书设计:

茨威格

叙事线索 时间 人物

构思组材

关键人物突出剪裁技巧

切入点准确(决定性的一秒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

(二)具体感知结合练习一分析。

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介绍投影)。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六)板书设计。

茨威格新闻性

真实

拓展阅读

1、《漫谈斯大林格勒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争,《漫谈斯大林格勒》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只是写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斯大林格勒》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力,内容具体。《我*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平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争的悲惨*。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后反思】

报告文学的学习要建立在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认识了解上,讲授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助学》中关于报告文学和通讯的知识点的认知上。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几》优秀设计

学目标: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学重、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准备;多媒体学。

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几?

二、新授。

1、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

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

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

同桌相互交流。

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

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是4个1/3,即4/3。

3、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

(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3、优秀美术玩具世界

学目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在比较中体验民间玩具不同的材料、用途和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审美特色。

学重点:感受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学难点: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作业要求:能选择两件课本上的民间玩具,简单说出其外形、色彩、材料的特点

学活动过程:

1、 活动一:你发现什么?它们叫什么名?

欣赏课本提供的玩具图例,找出他们的名字。

2、 活动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A 提供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B 感受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及民间艺术特色

3、活动三:它们“想说”什么?

讨论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4、 活动四:民间玩具美在哪里?为什么?

5、 活动五: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身边地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地民间玩具。

6、 布置师生共同收集地民间小玩具集市。

4、幼儿园中班《磁范文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能吸住制品的特性。

2.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

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能吸住制品的特性。

难点: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铅笔、积木、橡皮、回形针、钉、纸片小鱼、梳子、硬币、勺子、夹子、 磁、记录单、磁鱼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出示盘子里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一看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基本部分

(一)、自由探索,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师巡回观察。

2.师与幼儿交流讨论。

3.师小结:刚才在玩的时候,小朋友发现磁能吸住别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探索磁的特性。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方法。

2、幼儿第二次操作,师巡回指导观察。

3、请记录完的幼儿想个办法将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磁能和谁做朋友。

4、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讨论记录结果。

5、师小结:原来磁能跟做的东西做朋友,磁只能吸住做的东西。

(三)、提供问题情境,扩展幼儿经验。

1、出示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钓鱼游戏,师出示有磁的钓鱼竿、和纸做的小鱼。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用个什么办法可以把小鱼钓起来,你可以请盘子里的材料来帮帮忙。

2、幼儿第三次操作,师巡回指导发现。

3、分享交流。

(1)你的小鱼钓起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1)请您边说边演示一下。

4.师小结。

刚才大家都想出了好办法把鱼钓起来的,原来你们是用磁能吸住制品的办法把鱼钓起来的,真会动脑筋。

三、结束部分

分组自由活动。

四、延伸部分

请把鱼放在泥工板上,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鱼游起来呢?下课以后你们再去试一试。

活动评析: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幼儿在操作的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有目的地记录磁能吸住制品现象。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最后一各环节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磁,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当然在这次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就是准备的磁数量不够充分。是极个别幼儿玩得不够尽兴,在今后学中将会做得更完善。

点击查看更多《滑铁卢之战》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4881.html

热门阅读

  1. 沟通教学设计
  2. 大班诗歌《我想》教案
  3. 开学第一课优秀观后感800字
  4. 201年新年贺岁祝福语大全
  5. 读细米有感范文
  6. 小学老师廉洁演讲稿范文
  7. 发愤图强的读书名言集锦
  8. 《父亲不懂爱》小学生读后感
  9. 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的发言稿
  10. 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11. 关于押金协议书
  12. 2016年公司给客户的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13. 抢风口短文习题附答案
  14. 重阳节给父母的祝福语
  15.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200字
← 返回首页